效应”:见证品德课堂的精彩
2016-11-26李群
李群
小学高年级品德教材中出现了大量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历史“遥远而又陌生”,知识的储备寥若晨星。教师如能精心培育“历史与现实碰撞”的课堂教学场,就能引导学生在直面历史的同时接受“场”的辐射力量,获得更强烈的情感体验,让鲜活的历史走进孩子的心灵。笔者以《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场效应”在品德课堂中的大作用。
一、未雨绸缪,悄然启动“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教师如能根据所授知识的特点,别具匠心地拉开教学序幕,就能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迅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其自发进入学习场。
1.课前活动——转弦拨轴三两声
课前活动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但教师若能奏好这首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将会使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满怀期待,不知不觉置身于“场”的作用之下。
本课的课前活动是“七嘴八舌说新闻”。这一活动旨在唤醒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同时也为我接下来要引出“设立国家公祭日”这—新闻埋下伏笔,学生的目光不经意间就转向了本课的核心内容。“公祭日”如导火索般将学生带进了“南京大屠杀”的回忆场中。
2.激趣导入——有心栽花香满园
在课的初始环节,教师就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上课,我先出示了一段视频。当视频中出现“活埋”“扫射”“开膛破肚”等惨绝人寰的画面时,学生们的眉头都皱成了一团。这时,我告诉他们:这一切都是当时的一位美国牧师用一台老式摄影机拍下的“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影像,学生们禁不住发出一声声“惊叹”,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近那段历史,揭开那群恶魔的真面目。可以说“课伊始,兴已浓”,一个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探究场已然生成。
二、运筹帷幄,泰然强化“场”
课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信息场,老师必须注重“场”的维持与加强,一旦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所减弱,就要适时地给这个场“煽风点火”,使学生的兴奋点一次次被催化,牢牢地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
1.巧用媒体——添得黄鹂四五声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品德课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历史题材的教学中,它能把遥远而陌生的史实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在教学“直面南京大屠杀”这一环节时,我用课件出示了一组“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照片,再配以饱含激情的解说:惨白的刺刀、喷涌的鲜血、挑在枪尖的婴孩、挂在树梢的人头……历历在目。于是,模糊的历史渐渐变得清晰,苍白的感受慢慢变得深刻,“悲伤”与“愤怒”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学生久久地滞留在“南京大屠杀”的感受场中。
2.善用语言——涓涓细流润心田
在品德教学中,入情入境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小结语……将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历史,体验历史,让“场”的影响在不经意间施加到每个学生的身上。
当学生在交流“南京大屠杀中一共死了30万人”时,我感觉到这个数字并没有揪住他们的心,我随即抛出一个问题“这是怎样的30万啊?是30万枝笔吗?”这一追问让他们明白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30万无辜的生命、30万惨死的同胞,悲愤之情油然而生。在听李奶奶的故事时,我又引导他们思考“除了身体上的伤痛,这37处伤痕还会带给李奶奶怎样的精神伤害呢?”学生们思考着、想象着、诉说着,他们也仿佛变成了一个个李奶奶,对日军的暴行咬牙切齿、感同身受。就这样,“悲伤”与“愤怒”成了孩子们心头熊熊燃烧的两把火,把他们一次又一次推进“南京大屠杀”的感受场中。
三、余音绕梁,欣然延展“场”
杜威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这种体验和感悟不会随着下课铃声戛然而止,反而还会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推动他们展开新的探索,收到“曲终音未绝”的效果。
1.启迪行动——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学品德课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每一段历史都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都能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洗礼,更能给他们行动的启迪。
在回顾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后,我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岛国,竟能如此肆无忌惮地践踏我们,让中国蒙受巨大的灾难呢?”孩子们陷入了沉思,我又向他们出示了一张“1937年中日两国的国力概况表”,他们很快有了发现,我又追问“要想不再受人欺负,我们就要怎么样?我们小学生现在可以做些什么呢?”此时教室里突然鸦雀无声,但我从他们坚毅的目光中看到了决心和信心,满腔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都转化成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将把他们从课内的“感受场”带向课外的“行动场”中。
2.陶冶心灵——道是无睛却有睛
学习历史绝不能空谈历史,只有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引导学生从身边事、身边人、身边物中找寻历史的影子,才能让他们萌发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完成一次心灵之旅。
在这堂课的尾声,我以“中国军人在也门撤侨行动中该不该救日本公民”这一话题组织学生辩论。有学生不赞成救,看得出来他们还沉浸在刚才的“悲愤交加”之中;也有学生冷静地表示“该救”,他们认为我们不能成为像日军那样的恶魔……面对这两种不同的声音,我并没有急着予以肯定或否定,而是援引了习近平主席在公祭仪式上的重要讲话,水到渠成地将学生领进了一个“明理场”中,让他们明白了和平的重要性,也充分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大国风范。
“场效应”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学生置身其中,思维得以穿越时空,智慧得以火花四溅,激情得以轻舞飞扬……这样的品德课堂怎一个“精彩”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