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狼图腾》看“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6-11-26吴迪崔木花
吴迪 崔木花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进程的快速推进,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被中央提到重要议程。本文首先梳理古今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诠释,指出其现代价值,然后通过分析小说《狼图腾》里“天人合一”思想揭示的生态危机根源,说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树立生态整体观,强调生命价值平等意识;要遵循客观规律和适度原则,以制度和法律维系生态平衡;要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等。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近平主席也反复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向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一环保理念的提出,旨在告诫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尽量消除对生态环境的一切负面性影响,这也正是我国古代哲学所推崇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本意所在。“天人合一”,即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对“天”有着敬畏之心,人与天不是对立割裂的,而是相生相应的,所以人与天之间,便有了对照之心、合一之心。美学小说《狼图腾》中再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再一次向人类发出警告: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重要。而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正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天人合一”思想诠释及其现代价值
(一)古今“天人合一”思想的诠释
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与大自然中的山川、草木以及鸟兽为伍的人类过着以打猎为生的艰难生活,大自然的不可抗力使该时期的人类对之产生了一种敬畏之心,且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且受神灵庇护,必须怀着崇敬之心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生存。由此,“天人合一”思想便有了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与理论基础。在历代先贤们对此进行不断诠释与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天人合一”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中的一个基本命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在不同哲学家看来大致有三种涵义:一是指最高主宰,二是广大自然,三是最高原理。同时,先贤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诠释大致可归为以下三种。一种观点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诠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准则,正是这种观点奠定了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这种观点最早在《庄子·达生》中:“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宋代儒家学者张载也认为,世间万物皆由自然界产生并成为它的一部分,并将“天人合一”思想论述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张载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德。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一种对德性的修养,通过修养树立一种生态伦理观。《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说明人的德性中若具备“诚”便可与天通义。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最后一种观点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封建统治者的一种统治工具,统治者假借神权的威力统治约束人们的行为。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其在《春秋繁露·阴阳义》中曾记载:“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一,天人一也。”这便是由“天人合一”推理出的天人感应,从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入,近当代学者对“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钱穆先生认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中国人通常认为“天命”是表露在“人生”上的,二者相互依存,而其最高贵与伟大之处便是其合而为一,违背天命,便无人文;而季羡林先生则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他认为,天人合一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思想基调,伟大而且含义异常深远。此外,汤一介先生指出,天人合一中的“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无法分离的。“人”离不开“天”,离开“天”则“人”无法生存;“天”离不开“人”,离开“人”则“天”的活泼的气象无以彰显。斯多葛派哲学家也认为宇宙与世界,井然有序、浑然和谐,人们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应按照本性、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自然-本性-理性-法”的规则而顺从,对于宇宙整体一切欣然接受而非抱怨。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日益增大,自然界不可知的神秘感也在逐渐消失,因而传统社会那种通过个人修养去认识自然界,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显然已不合时宜,因为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有天壤之别。尽管如此,“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考,一种思维模式,对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1.“天人合一”思想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88年1月,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发表一份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儒家学派将“天”看作道德观念之本源,人生而就具有道德原则,这是一种自然但不自觉的“天人合一”,但后天被欲望和名利蒙蔽,便掩盖了其道德原则。由此人类便需要通过修行去除被蒙蔽的外界欲望,从而自觉接受道德原则。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论语·为政》)。由此看来,儒家通过道德修养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对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2.“天人合一”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文明形态,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追求的核心价值,即“和谐”,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相一致。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革命,是继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而兴起的新革命,也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数量型向集约型、质量型转变的必然要求,新常态下,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以自然为本。虽“人为贵”,但贵在人的社会性与主体性,要心存忧患意识,而非对自然界肆意索取与宰割,“平安后面没平安,危险后面有危险”,这就是自然界的惩罚。其次,要以遵循自然界为“生命之源”作前提,科学开发与利用资源环境。再次,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促使人与自然尽量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正如西方深层生态学家奈斯所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这种智慧的重建,不仅表现为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和整个文明生态平衡的重建。
3.“天人合一”思想为解决当代生态危机提供了思想借鉴。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主张主体和客体相对立,主体和客体相分离的“主客二分”思想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动与被动、征服与被征服、主人和奴隶的一种不平等关系,企图把自然要素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在分离状态下认识自然界的真相。这种思想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让人们认识到了自然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却直接导致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始终是自然界的主体,自然界作为客体应当为人类所开发、认识和利用,因而这种思想被看作是现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在对西方“主客二分”思维的反思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正好与之形成互补,为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了思想借鉴。
二、《狼图腾》中“天人合一”思想揭示的生态危机根源
(一)“大命”与“小命”生而平等的整体意识淡薄
在《狼图腾》一书中,当陈阵看见狼群大肆捕猎黄羊时,不由感叹狼群可恶,滥杀无辜。而毕利格老人却说:“草与草原皆为命,草原为大命,而狼和人等余下的生灵都是小命,且都要靠草与草原才能够存活。黄羊尚有四条快腿,跑起来能把追它的狼累吐血,渴能饮水,冷可晒太阳;然而草虽为大命却最薄最苦,根浅土薄,跑不了半尺,挪不了三寸,谁都可以踩它吃它啃它糟践它,黄羊杀草比打草机还厉害,那才是杀生,把草原的大命杀死了,草原小命全部都没命,黄羊成灾比狼灾还可怕,黄灾一来比杀人都可怕……”
老人的这番话道出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真理,他所谓“大命”至上的观点,便是生态系统整体利益至上的观点。草作为生态系统的底层,其生命虽然渺小、卑微,却决定整个生态链的得失成败,长远眼光的树立应根植于这种生态系统每一环生而平等的观念基础之上,树立“天人合一”思想,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倘若生态系统始终根植于人本主义,盲目呼吁人本利益至上,而不从根本上树立一种世界万物平等相依,环环相存,怀着敬畏之心去看待一切有生物种,忽视其中任何一个弱小环节就会招致灭顶之灾的观念意识,那么微小的利益驱动就会使目光短浅的人们肆意破坏生态链,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二)忽视客观规律,为一己之需暴殄天物
《狼图腾》中有多处将尊重和破坏自然规律的人作对比,例如,千百年来,草原牧民吃一辈子肉,杀了多少生灵,他们的传统便是死后将尸体置于荒郊野岭让狼来处理,实行“天葬”,将自己的肉还给草原,让魂归腾格里,这样才是公平。毕利格老人带领族人去打捞被狼群捕获的冻羊时,反复告诫大家:雪底下的冻羊有的是,别太贪心,进去以后,先把活羊统统放生,再退回来挖冻羊,蒙古人打围几百年,年年有羊打,就是学了狼,不杀绝,这样才能既不使其超载,又能生息繁衍不绝;同时又不把冻羊全部打包带走,也是为牧场着想,留些冻羊使得来年开春,狼群有冻羊吃,就不会给人畜带来麻烦。然而,那些厂部基建队民工外来户却在一天之内将所有冻羊一网打尽,使境内狼群的雪下冬储肉食被盗,加之境外春荒加剧,狼群难以再度捕获黄羊,大批饿狼集结向人畜发起进攻终酿悲惨结局。而军代表包顺贵,在草原上为了升官发财,竟然打了狼崽皮的主意,因为轻柔漂亮高贵稀罕的狼崽皮是做女式小皮袄的上等原料,且收购价格特别高,不顾生态均衡比例下令大肆摔死狼幼崽,疯狂地破坏着草原的生态平衡……
由此看来,忽视客观规律,用“涸泽而渔”的手段破坏生态平衡,为一己的私欲而暴殄天物,对自然资源肆无忌惮地索取,将是对生态平衡的一种毁灭性的灾害。据调查所知,尽管自然灾害、气候恶化以及人口的增加是生态环境恶化不容小觑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为的破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频频开垦草原,包括对草原野生植物乱采滥伐,非法开采矿藏资源,导致近一半土地生产力逐年下降,而成为沙地或裸地。据推算,在草原上采集发菜、挖甘草、开矿等行为,都会对草原生命造成严重的破坏,而我国北方草原平均超载量更是达到了近三分之一,这已严重威胁到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狼图腾》的结尾说现在已经很少能够看见草原狼了,这不仅是一个种群的没落,也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极致的表现,更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极度挑战。
(三)对某一地区自然资源的过度需求导致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在《狼图腾》中,有这么一段细节描写:额仑草原西南面的那块沙地,曾经是上好的牧场,因为全国都需要马,就大量养马,因此草原被毁了;毕利格老人、场长乌力吉和陈阵去寻找新的草场时,乌力吉就说:“内地汉人生的太多了,全国都缺肉,缺油水,全国都跟内蒙要牛羊肉,实际上就是跟草原要草啊,再要下去,就要了草原的命了。上面又给咱们牧场压下了指标,东南边的几个旗都快压成了沙地了”。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因地区气候、地形差异而导致的植被分布、水土盈缺等,形成地区特色风俗习惯不同的同时,也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工程便是解决资源分配不均匀而调剂余缺的重点工程,尽管资源在一定空间上可以相互调配,但某些特殊的地理环境仍然是全国资源需求的集中输送地,如对草原牲畜肉制品、奶制品以及皮毛制品的全国性需求。这种过渡性需求会激化某一区域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生态平衡紊乱。长此以往,将会威胁该区域畜牧物种或植被物种的平衡,最终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
三、《狼图腾》中“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树立生态整体观,强调生命价值平等意识
20世纪70年代英国化学家拉弗罗克提出“盖娅假说”,该假说从本体上认为,生物圈能够自动维持地球的平衡状态,因为它是一种适应的调节系统。这说明,生物决定地球环境这个作为有机整体的生命系统,其相互联系与作用是地球进化的决定因素。人作为地球一部分,不能孤立存在,其活动也应该在整体上服从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界之主客体浑然一体,其所要解决的任何问题都应该置于自然界的有机整体中去衡量。用整体观和系统观去分析人与人类社会、自然界的关系。
在价值论上,自然界的价值应当兼具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而正是由于价值主体并不是唯一存在的,也并不是只有人类才能成为价值主体,凡是有生命的个体都可能成为价值主体,因而,人不仅需要对人类自身负有道德义务,而且对整个自然界万物生灵都应当负有道德义务。儒家说:“仁者爱物。”便是认为有思想和智慧的人就会像敬畏自己生命一样敬畏自然界所有生命。因此,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树立自然界整体观和生命价值平等观,有助于缓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遵循客观规律和适度原则,以制度和法律来维系生态平衡
在毕利格老人眼中,狼保持着草原万物之间的平衡,可以称得上是草原的保护神,但老人带领草原人去杀狼的做法却令陈阵不解。这种做法按老人的解释,可以理解为:在草原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中,万事万物环环相套,生物链步步衔接,任何一个物种的破坏,例如过度繁衍,都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作为蒙古的牧民,将万物生灵的生死利害矛盾比例调节到恰到好处(利益最大化而害处最小化)的黄金分割线上,是其具有的而且应当具有的特质。可见,在生态系统中遵循客观规律,坚持适度原则,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选择性的同时,有可能在某些利益的驱动下与生态系统产生矛盾。
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必须通过制度和法律上的维系,然而现在的法律体系中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条款仍然存在某些不足,如在行政法中,对环境保护方面,科学的发现和论证还有待继续,环境风险和不确定性依然存在。这就是人类在面临利益(如代际利益、既得利益和环境利益)的选择时,往往以人们的利益为出发点。例如,在民法中的规定,对环境的保护,仅限于考虑自然破坏或者环境污染是否导致人体健康损害或者财产损失,而忽视了生态破坏本身所付出的代价。因此,立法的着力点应当在于生态环境有序、和谐、公平、合理,促进对于法的深度理解和认同,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而不是为一己之私而袒护。
(三)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在《狼图腾》中,作者反复提到“外来者”,即农耕民族,他们对草原的扩张以及草原牲畜的无限制需求,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在这里暂且撇开野蛮或者文明不谈,外来者就是资源的稀缺者,正是由于资源分布不均匀,外来者对资源的狂热与利益的追求淹没了所有的文明意识、生态意识。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因此,若让人们自觉、理性地保护资源环境,而非趋之若鹜,就必须解决资源环境的地区性稀缺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区域之间在资源环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区域间可以适度调配稀缺资源,缓解本地资源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保护本地区的生态系统,提高资源环境的生态效率。此外,区域间还可以通过加强经验交流、联合立法、相互监督等形式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共同维护区域间的生态平衡。
四、结语
《狼图腾》是一部现代生态美学意味小说,其中“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解决当代社会生态危机、促进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其故事情节揭示了造成今天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对生命生而平等的整体意识淡薄;忽视客观规律,为一己之需暴殄天物;对某一地区自然资源的过度需求导致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等。这种违背“天人合一”思想的恶果,也给我们正在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如下启示:一是要树立生态整体观,强调生命价值平等意识;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和适度原则,以制度和法律维系生态平衡;三是要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