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法》发布后,电影分级制还有多远?
2016-11-26李行
李行
分级制度不符合当下国情,这虽然无奈但的确是事实。
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以146票赞成、1票反对、8票弃权,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 (以下简称“《促进法》”)。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促进法》可能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
这是国家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要求全社会各相关方面支持电影产业。在这一法律通过之前,近些年,电影产业获得的社会支持力度其实已经不小。但《促进法》中对一些不良市场行为的明确惩戒,可能更有意义。
较大的亮点包括拍摄许可证制度变成公示和备案制度,明确要求全社会支持电影产业和电影事业,对电影审查标准和程序的公开性做出了要求等。因为伪造票房现象接连被媒体报道,该法也对伪造票房等不良市场行为表示明确的反对。
《促进法》第十七条规定称,国务院电影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法制定完善电影审查的具体标准和程序,并向社会公布。制定完善电影审查的具体标准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虽然要求电影审查标准和程序公开的确是一个进步,但审查标准和程序具体是如何改进的,还有待后续观察。审查权力的下放之前就有,利好是可能会提升送审的便利性和审查效率,弊端是地方上的“电影审查专家”的平均水平有待提高。出于免责心态,他们也许会用更严苛的标准来审查电影。
“审查不专业的情况,现在看来还比较普遍。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需要一个过程。”知名编剧汪海林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记者,从编剧角度来看,电影剧本创作在税收上的优惠以法律形式存在也是一个重要亮点,但是没有强调电影作品中原创作者的权利保护。虽然有针对盗版的一些惩罚,但对剧本创意、剧本版权的问题强调得不够,可以说是基本没提。
《促进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称,国家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开设与电影相关的专业和课程,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适应电影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鼓励从事电影活动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学校相关人才培养。
目前国内的普遍现象是,电影专业毕业的学生和电影市场是断档的。好莱坞都是一线操盘手当教授,一边教学、一边工作,而国内的中戏、北影都与之相差甚远。
在国内电影剧组,一个摄制组除了主创,其他都是“民工”,特别需要摄影助理、录音助理、服装化妆道具等专业技术人才。冯小刚就表示:“我们没有一所大学可以培养这样的人,能不能从好莱坞请这些老师过来,帮助我们培养这些技工人才,学习半年就可以毕业了。”
在冯小刚看来,电影行业对于“蓝翔技校”的需求十分旺盛:如果一年有700个电影摄制组,平均一个摄制组100个人,一年就要7万人,再把拍电视剧等需要的技术人才都算上,恐怕需要30万人。如果我们有10所这样的蓝翔电影技校,一年输送给行业1万人,就能对电影行业帮助巨大。
另外一个问题是,“《促进法》对于电影的自由创作和交流的管束依然过强。业内期待的电影分级制度依然遥遥无期。”青年电影制片人杨城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记者,分级制度不符合当下国情,这虽然无奈但的确是事实,所以分级制度在中国缺乏基本讨论基础。
汪海林认为,目前争取分级制的方向是错误的。应该从青少年保护角度做出对电影的审查、区别放映的限制规定,而不是以分级制为目标,要逐步实现少儿不宜与全面观看的区分。
“一些电影人在呼吁分级制的策略选择、表达方式上非常荒谬,比如说呼吁要拍文革、同性恋、性暴露镜头等,这怎么可能通过。”汪海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