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下跌背景下粮食生产的新问题与新思路*
2016-11-26廖富洲
廖 富 洲
【三农问题聚焦】
粮价下跌背景下粮食生产的新问题与新思路*
廖 富 洲
近年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的三大主粮价格下跌幅度大、范围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粮价下跌带来了诸多新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和种粮积极性,影响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给粮食生产带来了隐患,也暴露出我国粮食市场和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弊端。必须未雨绸缪,通过划定基本农田和高标准良田建设、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粮食价补分离改革、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价;粮食生产;粮食安全
近年来,尤其是2015年入秋以后,我国三大主粮价格全线下跌,粮食主产区的玉米、小麦、稻谷价格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跌幅,既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又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给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隐患。在此背景下,要保障粮食生产不出现大的滑坡,确保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增长,就必须注意研究粮食增产不增收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未雨绸缪,探索新形势下保障粮食生产的新思路与对策,继续调动人们的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
一、本轮粮价下跌的主要表现和特征
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又迎来了一个丰收之年,实现了“十二连增”,但是与之相伴随的却是三大主粮价格全线下跌,粮食主产区的玉米、小麦价格下跌明显,尤其是玉米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这是多年以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这次粮价下跌的主要表现和特征是。
第一,下跌幅度大。2015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玉米、小麦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跌。就粮食生产大省河南来看,2015年玉米产量比往年有所增加,但价格却为十年来最低。根据河南省价格成本调查监审局针对秋粮的调研结果,玉米从2015年七八月份的1.12元/斤降到11月份的0.71—0.81元/斤,最大降幅36.61%;大豆也从2.41元/斤下降到1.92元/斤,平均降幅20.33%;中籼稻则由2014年的1.35元/斤下降到1.18元/斤,降幅12.59%。①小麦的价格同样出现大幅下滑。2015年国庆节期间小麦价格出现了多年不见的断崖式下跌行情,大部分地区制粉企业二等小麦的收购价格从假期前的1.15—1.20元/斤,快速跌至1.05—1.10元/斤。②河南社旗县小麦价格在0.93元左右,比2014年下跌0.2元左右,跌幅18%。
第二,下跌范围广。这次粮价下跌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国性的;不只是玉米等个别品种下跌,而是包括水稻、小麦、大豆等几乎所有主粮品种都下跌,尤其是玉米价格下跌明显,平均下跌20%以上,小麦在2015年10月前经历了一轮较大幅度的下跌,大米收购价格虽然总体稳定,但在部分地区跌幅也不小;不仅国家收储价格稍有下降,而且市场价格下降更多;不仅国内粮价下跌,国际粮价也继续下跌。
第三,卖粮难问题再现。由于粮食丰收和粮价下跌,加上库存增加,一些流通粮商停收观望,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卖粮难现象。最严重的是河南省,尤其是豫南地区很多地方出现了排队卖粮、“人情粮”“压级压价”等现象。调研中发现,从2015年夏粮收购启动到秋粮上市,“卖粮难”的问题在豫南十分明显,在方城县券桥乡一个粮食收购点,每天只收一两车小麦,粮库外边停满了卖粮的大货车,有的车已等了十几天。在一位粮食经纪人家里,院子里到处都是露天堆放着的收购来的小麦,长时间难以脱手,致使包括种粮大户在内的售粮农民无法拿到现金,他们也因此无法兑付农资商户的赊销款。
二、粮价下跌的主要原因及其带来的新问题
1.粮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综合来看,导致此次粮价下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下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都采取了强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在大量货币供给刺激之下,全球出现了一轮普遍的通货膨胀,像粮食这样的大宗商品价格明显提高。但是,危机之后的全球经济复苏曲折缓慢,于是又出现了一轮新的紧缩,大宗商品的价格明显下降,粮食价格也是如此。与2011年、2012年时的国际粮价最高点相比,目前的国际市场粮价下跌了40%—50%。世界银行发布的《粮食价格观察》称,国际市场粮价在2014年8月—2015年5月期间下跌14%,跌至五年最低。这期间,小麦价格下跌18%,大米价格下跌14%,玉米价格下跌6%,大豆价格下跌17%。③国际市场粮价的持续下跌,必然波及国内市场。
第二,近年来国内粮食连年丰收,粮食相对充裕。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支持力度,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调动了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供给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登上两个千亿斤新台阶。2014年达到12142亿斤,2015年更是达到12428亿斤,连续5年超过11000亿斤,连续3年超过12000亿斤。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粮食生产连续十二年增产,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谷物的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450公斤,居历史最高水平,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粮食进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14年我国进口粮食1.04亿吨,2015年达1.2477万吨,同比增加24.2%,种类几乎覆盖所有农产品,其中稻米进口量增加30.8%,玉米进口量增加81.3%。④粮食进口的增加也加大了国内市场粮食供应量。
第三,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现象明显。从国际上看,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从2015年到2024年,国际市场的粮食供应量将进一步增加,需求则会进一步放缓,国际粮价整体上可能延续不断下跌的趋势。而从国内来看,国家自2008年以来连续6年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随着收购价的逐渐上涨,国内粮价水涨船高,加上农业生产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在快速上涨,使得主粮收储价格和市场价格不断上扬,与国外走低的粮价形成明显反差,粮价倒挂现象越来越突出。从2010年起,我国所有粮食品种价格已全部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格,而且二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在《求是》上发文称,目前国际大豆、玉米、小麦、大米价格分别比国内价格每吨低1175元、923元、626元和1143元⑤,这给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带来了一定冲击,导致粮食进口和各种形式的走私进口大幅度增加,国内市场粮价持续走低。
第四,近年国内粮食库存压力较大。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国家于2004年和2006年在主产区分别对稻谷和小麦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每年的新粮上市以后,农民可以根据市场价格出售粮食。而当主产区粮食的市场价格下跌明显,低于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时,国家就指定企业按最低收购价格进行收购,引导市场粮价合理回升。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四级储备体系,由于连年丰收,市场又消化不了,农民卖不掉,国家只能再高价收回,从而导致大多数粮食都涌入了国库,库存积压日益严重。目前玉米、小麦、稻谷的库存加起来约为2.3亿吨,高居世界之首。为了保存这些粮食,国家还得增加库存补贴,同时每年还要轮换一批储备粮食。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负担了储备粮的购销、运输、轮换等各个环节的费用,负担较重。
2.粮价下跌带来的新问题
从经济学理论来说,粮食产量增加,粮价下跌本是供求规律作用的结果,但是如此大幅度以及三大主粮同时下跌的情况十分罕见,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市场行为,它带来的影响和潜在隐患不可小觑。
第一,影响农民收入,种粮收益严重受损。粮食价格的下跌,意味着农民地里的粮食价格缩水,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无疑是重大打击。河南有种粮大户算了一笔账:2015年小麦和玉米亩产分别为1000斤、1200斤,当地小麦平均售价0.95元/斤,玉米价格0.72元/斤,由此一亩地年收入在1814元,扣除承包费850元,以及两季农资、浇地、人工投入1050元,每亩亏损86元。即使不亏损,种粮收入也大幅度下降。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农产品成本收益核算体系,2014年农民种植每亩玉米的净利润是81元,2015年是亏损179元,从“赚”到“亏”的差价是260元。⑥还有小麦,2014年农民种植每亩小麦的净利润是87元,而2015年只有33元,农民每亩小麦少收入54元,一些质量不好的小麦无法卖出,很多农民已经处于亏损状态。
第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给粮食生产带来隐患。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生产中利润较低的农作物生产,如果粮食收入不能够顶抵生产投入,并获得适当利润,农民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本来很多农民的种粮收入都远远低于外出打工的收入,现在种粮不是微利就是亏损,投入大、成本高,收入少且不确定性大,严重影响了种粮积极性,很多农民认为“划不来”。粮价的下跌使得农民种粮意愿大大减弱,积极性受到打击,不愿意再投入人财物力去种粮,一家一户只种“口粮田”,或者把种粮当做副业,粗放种植,靠天收成,或者看看能否转出土地,转不出去就撂荒。尤其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本难和亏损成为普遍现象,种粮积极性严重受挫。如果这种趋势不断蔓延,很有可能引发粮食生产滑坡,使粮食生产出现大的波动甚至发生供求逆转。
第三,影响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加剧“非粮化”趋势。粮食丰产不丰收,势必会将负面影响传导至正在开展的土地流转、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进程中。对于一般小农户来说,自己种粮自己吃,不是为了出售,粮价下跌影响不大。但对于那些种粮的新型经营主体来说,种粮规模越大,亏损越多,绝大多数不可能再流转土地了。同时由于粮价下跌,土地流转费提高,很多农业经营主体纷纷转种其他经济作物,导致土地流转“非粮化”加剧。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出现土地流转大户因为亏损而弃租毁约的现象,撕毁流转合同,退回转入的土地,引发一系列矛盾和土地纠纷。甚至有些人当初流转土地种粮就是为了拿到国家各种补贴和政策优惠,现在看到钱不好赚,很快就退出了。多地还出现承受不了亏损而“跑路”的现象,留下一堆“烂摊子”。
第四,影响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加大农村信贷风险。除了小农户外,大部分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资金来源都是银行贷款,还贷款主要是靠种粮取得的收入。粮价下跌,粮食卖不出去,收入减少甚至严重亏损,他们不仅欠农资款、工人工资,还必然影响还贷能力,加大了农村信贷风险。这种风险一旦蔓延,势必波及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同时也会导致农贷谨慎和进一步收紧,又会影响到农业农村发展脆弱的资金来源。
此外,此次粮价大幅度下跌,也暴露出我国粮食市场和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弊端。如政策主导的粮食价格和临储收购,使市场难以发挥对价格形成和供求进行调节的作用,粮食市场供求关系被扭曲,同时导致粮食储存损耗、银行利息、收储费用和财政负担大幅度增加等等。
三、粮价下跌背景下保障粮食生产的思路与对策
当前,我国可持续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的基础并不牢固,粮价异常下跌是一个危险信号。随着粮价下跌,粮食持续增产压力增大,粮食生产存在的隐患将日益显现,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1.加快划定基本农田工作和高标准良田建设,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粮食生产必须有一定数量和面积的耕地为前提,“地之不存,粮将焉出”。因此,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断提高。一是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按照“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农用地的类型,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数量和范围。永久基本农田一旦划定,就必须严格管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二是继续加快高标准良田“百千万”工程建设。建设一批稳定的具有明显优势、抗灾能力较强和农业生产基础良好的高标准良田,同时巩固和提高已建成的高标准粮田的质量和水平,保持和不断提高其持久的粮食生产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通过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改良土、种、肥、机械及实施物联网全产业链技术集成,消除制约耕地生产力提高的主导因素,加快改善中低产田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
2.认真落实“一去一降一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当前粮食问题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是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存在明显偏差。一方面,大宗农产品过剩,“大路货”农产品供过于求,粮价下跌。另一方面,高效优质、健康绿色农产品严重缺乏,市场需要的农产品大量进口,显示出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真正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应按照“一去一降一补”的思路,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大农业结构调整,适当减少玉米、低品质小麦等农产品生产,逐步消化过剩农产品库存,增加高品质小麦、大豆等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通过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不合理使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同时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
3.注重提高粮食产能和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中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走低,国内粮价下跌、库存增加较多、仓补负担较重的情况下,对调节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储存和提高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不单纯以追求粮食产量的连年增长为唯一目标,不再走靠种植规模、掠夺土地保粮食产量的传统路子,把精力集中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上。其重点,一是在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良土壤,强化田间管理,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二是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改善现有的农田灌排条件,提高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广以高产为核心的绿色技术体系,加大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研发与推广力度,重视先进农业技术的运用,靠不断创新的粮食增产技术来保障粮食生产。四是在保障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前提下,积极在生态条件较差、地力严重受损的地块和区域统筹规划,有步骤实施轮作休耕试点,积累经验,以蓄积土地肥力,提高地力,确保急用之时粮食能够产得多、供得上。五是从实际出发,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相互融合发展,尤其在发展适度规模农业和精准农业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4.推进粮食价补分离,加快粮食供给制度改革
如前所述,为了保护粮食生产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农民的合理收益,我国从2004年开始,逐步对粮食主产区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近几年随着粮食生产连续增产以及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格的不断提高,加上国际市场粮价下跌,导致国内外粮价倒挂,进口增加,国内库存爆满,粮食市场价格扭曲严重。应该按照价补分开的原则进行改革,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较好地解放上下游,解决当前的粮食生产困局。过去不管是最低价还是临储价,一定程度上都是把价格和补贴合在一起的,改革后把粮食价格和补贴分离开来,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不再承担补贴农民的功能。农民按市场价卖粮,经营主体按市场价收粮,这样就可以激活市场,把粮食市场搞活,实现多元化主体、多渠道流通。同时,也能够使国内的市场价格回归到市场需求的水平,缓解粮食进口压力和库存压力。如果市价过低,政府就应采取适当政策直接补贴农民,农民能够直接得到实惠。无论是把补贴交付给种植户还是经营权所有者,都会较好地保护农民合理利益,调动种粮积极性。
5.推动农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强粮食产能国际合作
面对我国粮食安全新形势,积极稳妥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国外农业资源是一项长期战略布局。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俄罗斯、非洲、拉美等很多国家和地区,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粮食增产潜力巨大,且劳动力成本较低,在这些地方进行农业合作前景广阔。我国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积极到海外试水农业投资,既给所在国家和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提高了当地的粮食产量,也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和农机出口,缓解了人地矛盾突出、农业资源紧张等问题,实现了合作共赢。当前我国农业走出去的着力点:一是在国家顶层设计下,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当地市场、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做出整体规划,确定重点投资国别和阶段性发展目标,帮助企业搞好战略谋划,统筹协调,避免各自为战。二是重点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发展基础好的农业骨干龙头企业作为走出去的主体,政府从信息、资金、人才、政策优惠等方面支持企业加大境外农业领域的投资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农业贸易与合作,打造能在国际农业产业链条和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灵活运营、长期发展的国际农业企业。三是注重长短结合,既要在短期内积极参与境外农业资源开发,充分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建立稳定、可靠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更要注重长远谋划,布局全球农业产业链关键节点,形成以资源开发和农业全产业链合作为核心的多元化共赢局面。
6.进一步培育一代新型职业农民,保障现代农业的人力需求
保障粮食生产归根结底要靠一支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还较低,目前主要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者大多是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例如,河南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就普遍存在“高”(年事高)、“低”(文化程度低)、“多”(妇女多)、“少”(受过专业培训的少)四大问题⑦,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技能等方面都还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继续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仅要对现有务农人员进行文化教育和农业技能培训,创办不同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班、农业职校等,吸收农民参加技术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在农村留住和吸引一大批年轻人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尤其要以提高增收致富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种养加工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为重点,多层面、多渠道结合,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专门人才。通过培训使他们成为热爱农村、投身农业、身怀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注释
①张兴军、黄艳:《粮价下调冲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粮油市场报》2015年11月3日。②金微:《三大主粮收购价全线下跌农民收入直线下滑》,《华夏时报》2015年10月17日。③侯帅:《国际粮价大跌,国内粮价能否抗压?》,《中国经济导报》2015年9月23日。④马林静:《农产品进口依赖如何解?》,《国际商报》2016年3月16日。⑤任正晓:《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求是》2015年第19期。⑥降蕴彰:《河南等地突显卖粮难补贴政策改革受期待》,《经济观察报》2015年10月26日。⑦周静:《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新型农民培训问题探析》,《学习论坛》2014年第1期。
责任编辑:澍文
New Issues and New Thoughts on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ain Prices Drop
Liao Fuzhou
The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is facing a widespread and steep decline in prices of three main grains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And the decline in food prices has brought many new problems: a sharp drop of farmers′ income and enthusiasm, impacts on land circulation and scale operation, and more risks in grain production. The drawbacks of China′s grain market and grain circulation system become more obvious. In this paper, we devote to improving the farmers enthusiasm, ensuring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main agriculture products by a predictable policy set as below: basic cultivated land definition and high 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acceleration of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food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promotion in market pricing mode and distinguish between market prices and subsidies; participation in the "One Road and One Belt" strategy; cultivating the new type of high-quality peasants.
grain price; grain production; food safety
2016-05-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问题及对策研究”(15BJY08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四化同步’视域下河南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创新研究”(2015CJJ075)。
廖富洲,男,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郑州451000)。
F307.1
A
1003-0751(2016)10-00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