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砥砺扶贫 共建全面小康

2016-11-26刘秉承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贫困家庭小康自治区

本刊记者 刘秉承

五年砥砺扶贫 共建全面小康

本刊记者刘秉承

严峻的课题

2011年12月,在刚刚履新不到一个月的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委员会面前,出现了一个严峻的扶贫课题: 2009年,我区贫困人口为55万;而在本月,这一数字突然扩大到了258万,约为原来的4.7倍。也就是说,在不计2010、2011年脱贫的情况下,在这个月,贫困人口比2009年多出了203万。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当月我国的贫困标准的大幅提高。

2009年,我国国家扶贫标准从2008年的1067元上调至1196元,2010年随CPI上涨而上调至1274元。2011年12月,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年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上调幅度历史罕见,比2009年的标准提高了92%,几乎翻了一番。

新的标准下,如何扶贫?自治区党委、政府给出的答案是:把扶贫开发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坚持把发展作为消除贫困的根本举措。

具体的思路是:把促进贫困人口增收作为扶贫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充分利用内蒙古人均农牧业资源占有率较高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深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增加贫困人口生产经营性收入。抓住内蒙古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有利时机,积极鼓励引导贫困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多渠道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工作,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这个严峻的课题有了破解的方向和路径。

巨大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正在中国大地上变为生动现实。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25次国内考察,其中14次涉及扶贫,7次把扶贫作为主要或重要内容,他连续3年第一次国内考察都是到贫困地区,有关扶贫的重要讲话达20多次。

“如何让党和政府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不折不扣地兑现,说到底,不看富人有多富裕,而要看贫困人口是否脱贫。”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这种“底线思维”,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清醒自觉与勇气担当。

2013年,自治区通过采取实物供应和货币补贴结合的办法,为内蒙古贫困家庭户均免费提供一吨过冬煤。此举被我区群众形象地称为“暖心煤”。2013年至2015年,全区分别有311.2万户、336.7万户、326万户低收入农牧户享受到了这一政策。

也是在这一年,自治区实行了省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旗县工作制度,由38位省级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38个贫困旗县,帮助贫困旗县解决制约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省级领导干部的带动下,全区有465名盟市级领导干部、2308名旗县级领导干部和8万多名党员干部分别联系贫困苏木乡镇、贫困嘎查村和贫困户,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2014年,随着自治区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启动,自治区提出要把扶贫攻坚工程与“十个全覆盖”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扶贫机制,实施精准扶贫,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农牧民的脱贫问题,努力让他们和全区一道步入全面小康,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好日子。

从这年开始,自治区每年为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考入大学的本专科生一次性补助3至4万元。启动了贫困家庭学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家庭学生就业。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为贫困旗县、乡镇医疗机构捐赠医疗设备。广泛动员企业、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开发,着力解决事关困难群众看病、上学、取暖等问题。

同样是2014年,自治区出台了“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方案,即“规划到村到户、项目到村到户、干部到村到户”,在覆盖全区77%贫困人口的2834个贫困嘎查村展开,为每个嘎查村安排1个帮扶单位,选派一支驻村工作队,为每个贫困户确定1名帮扶责任人。“三到村三到户”工作集中解决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问题。

截至2015年,全区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减少到了80.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底的19.7%下降到5.85%。我区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最后的“硬骨头”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冲刺总攻的决战阶段,自治区和全国一样正向贫困“堡垒”发起最后“冲锋”。据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韩建刚介绍,我区剩下的这80余万贫困人口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他们大多集中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山区、沙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其中的三分之一,常规扶贫措施难以奏效,扶贫难度大、成本高、见效慢。

为了实现这8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梦想,自治区不断创新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通过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一系列精准扶贫所面临的问题,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扶持谁,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搞清楚。既不能把非贫困人口纳入扶贫对象,也不能把真正的贫困人口遗漏掉。自治区通过做实做细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始终瞄准贫困嘎查村、扶持困难农牧户,确保扶贫政策、资金、项目真正惠及贫困农牧民。

怎么扶,关键要靠对区情深入了解基础上提出的对策。对有劳动能力的67万贫困人口,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脱贫37.2万人,通过转移到二三产业和设立生态公益岗位脱贫3.2万人,通过易地移民搬迁脱贫20万人,通过发展教育脱贫6.6万人;对丧失劳动能力的13.3万贫困人口,实施政策兜底脱贫。

谁来扶,关键是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按照自治区负总责、盟市旗县抓落实的要求,明确扶贫责任,落实干部包联制度,切实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确保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专人或工作组帮扶。其中,盟市承担主要责任,旗县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乡村两级干部承担直接责任,驻村干部承担帮扶责任。

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在兴安盟调研时指出,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实施“五个一批”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用干部的“脱皮”换取群众的脱贫、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咬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不放松,进一步开创全区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有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让贫困地区人口实现共享发展、共同迈入小康社会的梦想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责任编辑:王 丹

猜你喜欢

贫困家庭小康自治区
我家的小康
自治区方志办、自治区档案馆工作座谈会召开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帮扶
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效率的措施
小康之路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
城市贫困家庭的孤独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