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道德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2016-11-26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进化论道德阶段

王 璐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8)

儿童道德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王 璐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8)

道德通常被视为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独特现象。作为一种价值体系,道德不仅起着调节社会成员间关系、评判并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着社会内部的利益关系。由于道德体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本文通过对道德的界定进而揭示出儿童道德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道德发展;特征;规律

1 道德的界定

什么是道德?理论界各个学派对此问题的看法和角度是不一致的。在中传统哲学中,“道”与“德”原本是两个概念,是分开使用的。“道”原指道路、坦途,后在春秋时期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德”字出现较早,字形从“直”从,“合”,即“把心思放端正”。古人认为,德即得也,《史记》“乐书”第二说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马克思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生产力及其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或思想生活,即人们关于政治、法律、哲学、道德和宗教等的观念、观点和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道德被视为在承认共同体氏族、部落、阶级、整个社会利益占主要地位条件下的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和谐或矛盾的相互关系。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带有浓烈的“泛性论”的色彩,这是精神分析理论遭到世人猛烈抨击的最大原因,也是弗洛伊德与其弟子荣格和阿得勒分道扬镳的原因。实际上弗洛伊德对道德思考得最多。超我对本我和自我的压抑之所以得以实现,其力量就是道德。超我就是道德化身。道德由传统的规范和禁令组成,道德的规范和禁令要真正起作用,就必须要内化为个人的良心、负罪感和道德信念。在弗洛伊德看来,压抑自我是道德的基本要求,只有当外在权威变为内在权威之后,这种压抑要求才能真正实现。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道德即是压抑,一个人越有道德,对自己的压抑也越严厉。超我对自我的压抑,才使人达臻于道德。人格中的超我与自我是冲突的,因而道德与个体也是有冲突。道德本质上是异于“我”的东西,“我”在本性上不需要道德,并与道德对立。道德就是法则和禁令,其目的就在于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

2 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

2.1 思维方式以具象性思维为主

在思维方面,6、7 岁的儿童抽象逻辑尚未充分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概括能力低,不易掌握抽象概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10 岁左右,儿童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逐渐理解科学的定义,懂得并开始运用逻辑论证,但他的思维还不可能脱离具体形象色彩。判断和推理能力发展的趋势是: 从动作概括向表象概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 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向反映未来事物发展。

2.2 道德认知具有“外在导向性”特征

处于儿童期的小学生道德情感具有两极性,他们对老师充满了信任和崇拜,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无所不能的,老师的话永远是正确的,因此,决不允许别人( 即使是自己的父母) 说老师的不是,他们往往一受到老师的表扬就乐不可支,一受到批评就像天要塌下来一样,道德学习形式上以服从、接受外在权威为主导。

2.3 道德情感构建具有“行动体验”性特征

少年儿童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承受者与消极反应者,而是在对外部世界进行主动操作与探索的过程中积极建构自己知识体系、形成道德情感的建构者。因此,儿童的认识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在特定的情境下被激发的个人经验往往能够由点及面,从具体向抽象发展,从认同身边的人和事开始,产生情感认同的扩展和转移。另一方面。儿童的感官本身具有突出的敏感性,在心理特征上又突出表现为易受暗示,因此,他们在权威人物和同伴的感染和启发下,极易形成情感体验,且极易形成从众行为。

3 儿童道德发展规律

要想做好儿童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需要深入了解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历程,认识其发展规律,针对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

3.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采用独特的视角研究儿童道德的发生和发展。皮亚杰开创地采用了对偶故事法探寻儿童的道德发展进程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标准。通过一系列实验,皮亚杰得到了有关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律”指的是儿童的道德判断依照外在的标准,其道德判断受到客观存在的驱使;“自律”指的是儿童的道德判断由自己主观的标准左右,其道德判断受到主观意志的影响。

3.2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采取两难故事法进行道德研究。科尔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分类的)如下:

3.2.1 前习俗水平(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 这以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3.2.2 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一下两个阶段: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2.3 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3.3 达尔文的道德进化论

达尔文不仅以生物演化的事实还原了人类在自然界的应有位置,并且对人类道德的起源提出了演化论角度的构想。达尔文的道德进化论是在运用自然选择理论阐释人的身体和种种理智能力的起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表明:由于人的体质结构和种种理智能力、心理结构都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因此,它们在人类之前的动物那里可以找到自己的自然史的前奏,同时体现出同其它动物的种种区别。

人的道德意识或道德心理,具体而言即良心,则构成了人和其它动物在心理能力方面的最重大的区别。达尔文道德进化论实即良心进化论达尔文的道德进化论主要是要说明人的道德意识即良心的形成,因此,他的道德进化论也可以说主要是一种良心进化论。这种良心进化论主要探讨人类良心的起源和形成,同时试图考察良心在原始人那里逐步形成之后在人类社会中的继续发展。

达尔文的基本观点是:良心的形成,是人这种社会性动物所具有的社会本能进化的结果,是这种社会本能在人的心理层面即自觉意识当中的反映。良心形成之后的继续发展,在一定的意义上则可以说,就是人的同情心的适用范围的不断拓展。随着社会文明的进展,人类的同情心和良心逐渐发展为对全人类的普遍的“人道”和“博爱”,甚至发展到对其他动物的一种“泛爱”。

4 小结

从印度发现的狼孩及诸如此类的事例证明,初生的儿童和动物没有多大的差别,属于自然的范畴;他们只有在人类环境(主要是教育)中,才能由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儿童由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就是儿童道德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儿童和教育(主要是德育)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因素。儿童和德育二者之间的矛盾斗争,构成儿童道德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和掌握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

[1] 易法建.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4).

[2] 张倩.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当代德育的启示.[J].唐都学刊. 2012(6).

[3] 韩永周. 达尔文的道德观及其对伦理学的影响.[M].河南大学.2010

王璐(1991-),女,汉族,河南三门峡,硕士,四川师范大学,小学教育。

B84

A

1672-5832(2016)06-0266-02

猜你喜欢

进化论道德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归乡喜若狂——进化论诞生背后的故事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达尔文与进化论
品牌进化论
Y1—Y6“爵”式造型进化论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