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线描山水
2016-11-26王棒
王 棒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浅谈线描山水
王 棒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在传统中国山水画中,线描作为中国画最基本的技巧之一,即是塑造物象、缔造意境的主要手段又是最活跃的基本要素。线描山水是山水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基础的,同时又是高深的。现代的线描山水经历了磨砺锤炼,气息更加高古沉静,笔墨更加纯粹自如,位置经营更加合理自然,一派纯一气象,如无暇之璧玉,无尘之世界。山水的线条,是有着生命情感的元素符号,线条的书写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艺术特性,线由笔法墨法构成,是笔墨的结晶。高质量的线条具有柔韧性、弹性和张力。因而我们有必要就线描在中国画中的艺术表现进行探究。
白描画在唐代已经很盛行,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和画法。线描画好了,可着墨色,也可不着。不作晕染,不施墨色,其实更能突出骨线,更容易让我们清楚地欣赏到线条的流动之美。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五百里嘉陵山水“一日而毕”就是画的线描稿,与李思训“期月之工”画的嘉陵山水,“皆成妙品”。尽管画史上说吴道子“有笔无墨”,但仍被称为“画圣”。徐悲鸿倾其全力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卷》也是线描画。
谈起线描的溯源要从线描的解释开始,线描也称白描,《辞源》:“用墨勾勒轮廓不着颜色的画法,称白描。多用于人物、花卉画。”“用墨勾勒轮廓不着颜色的画法”作为对白描的解释是有不妥之处的。轮廓是物体的边缘、外缘,而白描其实是以用线为主,兼用点皴、面皴,勾勒刻画物象,从物体的外缘轮廓到里面的细节描写,不仅仅是对轮廓的勾勒。白描区别于工笔青绿和写意画大致有三:一,用细而匀的线条描写物象,完成一幅作品。二,不着色。三,没有工笔和写意画复杂的制作过程。《辞海·艺术分册》释白描:“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画和花卉画。”《辞海·艺术分册》对白描的解释较为贴切。《辞源》和《辞海·艺术分册》中都说到白描多用于人物和花卉画,而没有明确地提到山水画,显然白描山水在传统绘画中是弱项,或者是极少见到。白描山水与线描山水,实则为一,为表述方便,后面涉及处,统称线描山水。
以墨线为主要的勾勒手段,辅之以点皴和面皴,刻画山水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为线描山水。从表现技法看,线描山水比白描人物、白描花鸟要复杂,这是线描山水发展不景气的原因之一。白描人物、花鸟一般少用点皴、面皴,但是在线描山水中,点皴和面皴是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线是点的延伸,点是线的浓缩,面是点、线的铺张。线描山水的皴法大致有四类:线皴、点皴、面皴、点线面混合皴。混合皴的变化丰富。对线描山水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黄格胜,他对线描山水现如今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功劳。
黄格胜,壮族,1950年生于广西,自幼酷爱艺术,1966年初中毕业后因文革辍学,1980年考取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师从著名画家黄独峰。1982年毕业留校,1987年任副教授,1992年任教授,1995年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1998年任院长。黄格胜擅长中国书画,特别是山水画。他的绘画作品或气势磅礴,意境深邃,志趣天成或端庄飘逸,绚丽秀雅,质朴自然。透过那些精湛娴熟的技巧、酣畅淋漓的笔法、豪情激越的水墨、色彩斑斓的画面,给人以高尚隽永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思想境界的升华,美不胜收。
黄格胜将传统山水画技法对线的要求与现场写生的风景速写相融合,充分发挥了线条的魅力,以线立骨、神态多样,意趣横生,气势壮阔,创造性地发展了山水画的速写形式,形成了富有国画特色和现代意义的山水线描。其山水线描风格独特、面貌突出,形成了独有的线描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特征与其受传统水墨的影响和个人的思想的远瞩性是分不开的。通过分析其水墨画和山水线描的内在联系,能够更加深刻地体悟到其“山水线描”的艺术魅力。
黄格胜山水线描风格逐步完善并走向成熟源自他对山水线描的独特而深入的理解,其特征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临古画稿,即所谓的以勾古画法所临画稿。二是写生画稿,作为壮族人民的儿子,他对情有独钟的漓江山水画了几十年,大量的写生,师法自然,磨练出了黄格胜老辣苍劲的笔法。三是创作画稿,黄格胜创作的《漓江百里图》是第一幅真正把漓江、把广西的自然地域环境、民族文化特色当作研究对象的美术作品,是“漓江画派”真正的开山之作。画家最早意识到了漓江的巨大艺术潜力和价值,并立志在其中寻找符合漓江自然和文化生态的艺术语言和表现风格。为此,画家数十次进出漓江两岸,画了无数的速写和水墨写生。像《漓江百里图》这样长达200米的巨幅长卷,不是绝无仅有,但也是屈指可数。即使在今天,依然是‘漓江画派’成长道路上不可替代的里程碑和代表作。
黄格胜对山水线描发展研究的成就,来源他的勤学苦练,同时离不开他对中国画艺术的执着与痴迷。当然,他的重于思考、多生想法的性格也促成了作品的不断完善。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黄格胜的成功似乎正好应验了孔老夫子的至理名言。黄格胜线描山水风格特征和式样成为了广西乃至全国的一种山水画风格现象,这种现象是一种个人带动下的区域性群体效应,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价值。 黄格胜山水线描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影响了大批的美术爱好者。在当代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黄格胜的探索在标示着一种方向,这也可算作是一种集体的企盼,一份对中国画坛极为重要的贡献。
山水线描是一个独自具有艺术价值的新命题。说它新是因为 “山水”与“线描”这两个字眼一般都是独立出现,几乎没有人将它们互相联系起来。山水线描不等同于中国的传统山水画,也不等同于西方的风景速写,更不受制于中国几千年的白描。拂去历史的尘埃,循着线描山水在山水画发展史上留下的痕迹。我们不难得出山水线描的发展是有无尽的潜力的。它寄托着画者深沉微妙而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个人情感、意趣及个性。它不仅是一种艺术符号,更是一种精神的产物, 精于线描山水,写意山水将如虎添翼。如果加强对线描山水的普及、推广、提高,必将促进写意山水的发展。
王棒(1993.02-),男,河南商丘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王雪峰教授。
J212
A
1672-5832(2016)06-01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