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古改制”思潮下的传统与现代化

2016-11-26花红霞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康有为孔子

花红霞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托古改制”思潮下的传统与现代化

花红霞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虽因各种原因最终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所代替,未能付诸实施,但无法磨灭其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产生的重大作用。

1 “托古改制”思潮的定义

“托古”,即依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学说;“改制”,即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儒家经典中寻找依据,将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与西方相关的政治等观念结合起来改变中国传统专制制度,简而言之,就是以孔子反对孔子。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表现:其一,孔子“托古”以改制,即认为孔子以前的上古历史、人物实际上是“茫昧无稽”的,经典中记载的孔子所称述的上古史事、制度和文化,先王的业绩,是孔子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假托的,并不是实有其事;其二,孔子才是古代中国历史中心人物,是无与伦比的“至圣”;其三,六经皆为孔子所作,即孔子为了改制的需要,不仅“制作”了《春秋》,还依据自己的理想,依据古代文献“创制”了其他经典,形成了对中国上古史、对孔子的新认识。以此为基础,康有为运用托古改制发展了两种理论,即建立“儒教”理论和确立据乱世之制,同时在儒家“仁”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孔子为太平世设立的制度,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2 “托古”中的传统

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潮,万平认为“本身已经包含了对传统的妥协,虽然康有为倡导的维新变法得益于‘托古改制’,但后来之所以被时代所抛弃,也都能从这里找到思想根源。”康有为托古改制中的传统性,甚至说康有为思想中的传统性,其家庭背景及其早年教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传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尊孔”。他一生中不断呼吁政府和学者尊孔,不论时代的剧变,他坚持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他的学说可谓是人们社会和道德生活的最佳指针。早在1895年,就建议清廷予治经者以鼓励,并遍设孔庙,以救道德的沦亡;1896年完成的《孔子改制考》,其主题是作为学术与道德的主宰的孔子,不是历史传统的传承者,而是一位掌握一切永恒真理的教主;在1898年奏折中,建议以儒学为国教,以孔子为教主,以孔子的生年(BC551)为国史纪元之始,以及在全国各地遍建孔教会……从这一层面来说他是一个尊孔的狂热者。

其次,“公羊三世说”。康有为认为天下义理、制度皆出于孔子,孔子之道萃于《春秋》,而《春秋》微言大义又多在《公羊》。他说“能通《春秋》之制,则六经之说莫不同条而共贯,而孔子之大道可明矣。《春秋》成文数万,皆大义也。汉人传经,皆通大义,非琐屑训诂名物也。故两汉四百年,君臣上下制度议论,皆出《公羊》,以《史记》、《汉书》逐条求之可知也。”同时,他认为“今之革命者,实绍于孔子……孔子于礼设三统,于春秋成三世,于乱世贬大夫,于升平斥诸侯,于太平去天子。”。“三世”经过其理解变为,人类历史不可抗拒地从据乱世通过升平世发展到最后的太平世,或经过小康达到大同世,每一世都有与它相当的政治制度;据乱世为专制君主制,升平世为君主立宪制,太平世为共和政体制度,随着三世的发展,改制时不可避免的。康有为通过自己对三世说的理解,将公羊说置于孔子的名下,一方面佐证孔子是变法改制的先师,另一方面为改制找到理论依据。

再者,“忠君”。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卷十二中,提倡尧、舜的“民主”表现,这里所谓的“民主”是共和政府,为民主政治的最高和最完美的形式。由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中国只适合君主立宪,也就是“君主之仁政”或“君民共主”,这是较不完善的政体,但适合政治发展中较低阶段的国家,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因为中国受专制之毒很深,没有实行民主的资格,而政治及其他方面的进步,应该是渐进有序的,所以中国进行改制必须以王权来执行政治的改革。为变法需要,康有为将目光投向了开始亲政的光绪帝,并用俄、日等国成功的经历来说服光绪帝。

康有为为了“托古”改制必须“尊孔”;要打破现状进行变法改革,必须提倡“公羊三世说”;要依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必须“忠君”,所以“尊孔”、“忠君”“公羊三世说”构成康有为“托古改制”的三大理论支柱。但“尊孔”必然导致对古代权威的盲目崇拜和对封建伦理纲常的认可;“忠君”又制造了一个当代的最高权威和民族的对立物;“公羊三世说”实质上是一种排斥社会转变的历史渐进论。当这些消极成分伴随着三大理论支柱被纳入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体系时,受到资产阶级思想学说的抑制。

3 “改制”中的现代化

康有为通过“尊孔”,将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以君主的权威为支撑,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使中国一步步由封建君主制转变成君主立宪制,与之相伴的其他方面取代其传统性的一面实现现代化。

3.1 政治

康有为政治改革的目标是以近代西方为样板,以缓和的步调,使古老的中国进入近代世界的价值系统,在此他认为近代西方的样板适应同一时期发展中的所有国家2。中国的专制必须结束,但考虑到政治发展的阶段,他必须先经过君主立宪的中间阶段,然后才能到完全的民主。落后的农业经济必须改为工业经济;私有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才是其原动力。在近代生活方式带来之前,必须先有社会与思想上的准备;但本土文化中的有效因子不能一概扫除。

首先,实行君主立宪制。康有为主要从理论和实例两方面论述,一方面康有为依附孔子学说,认为落后的国家必须维护君主政体,高举人权的文明国家人民不需要绝对的王政,而可以安于法制,即《论语》中“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另一方面康有为以近代西方国家实施民主与立宪政府来说明人类进步的成功例子。西方国家以行政、立法、司法三权来实现民主政府,而中国仅有这样的理论存在,希望通过君主之法来实现政治的现代化。

其次,进行行政改革。康有为在上清帝的历次奏书中,多次提到其对现行制度之不满,“司员繁而不分任委,每日到堂,拱立画诺……卿贰既非专官,又兼差,未能视其事由……故虽贤智亦皆束手。”而地方上则“兵刑教养合责于一人。”4针对这一现状,康有由先前建议在官僚制度大体结构中修改其运作原则,转为全盘改组行政制度,以便逐步达到西方现代立宪制度。具体的建议主要是改变人才进用的方法与裁汰冗员。前者康有为认为“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开……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将无法达到“民主”的过错归咎于八股取士,要求改变现行的考试制度。康有为主张的考试是入仕者要用散文体而非八股文表达他们对儒家经典的学识,政府要尽可能吸纳一些阶级较低、有特殊才干、具备一定国内外时事知识的年轻人,为行政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关于后者,由于改革主力的强大,康有为的主张是变化的,1895年他主张罢黜年来及无用之官,到1898年不主张更迭高层官吏的人事,而希望低阶层能够有所改变,“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则彼守旧大臣既无办事之劳,复五失位之惧,怨谤自息”。

3.2 经济

自洋务运动开始,发展经济便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康有为经济的改革主要筹划了六点来保证国家未来的经济繁荣:健全的币制、发行银元、制造机械、开矿、铁路与汽船以及一个现代化的邮政,并建议四个政策以改进人民的经济:重视农业、提倡工业、鼓励商业、解救穷困。这些建议构建了一个重要的设想,即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不仅要实现富国,还要裕民。他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必由私人企业主持,但由于民智未开,政府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主动辅导经济成长的趋势,培养企业精神以及开创能力,帮助企业家获得现代农学和工商业的管理与科技能力,政府还需掌握好度,其作用是刺激私营企业而不是取代私营企业。

此外康有为借鉴英、日等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就农、工、商、交通与传播、财政等方面向皇帝提出具体建议。

3.3 教育

在康有为实现现代化道路过程中,教育是重中之重,为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起奠基作用,发展新式教育制度十分紧要,认为只有考试制度而无学校制度,只是征求人才,而不能培养人才,人才终有枯竭之一日,主张中国必须效法普鲁士建立一完整的现代学校系统。

虽然在19世纪80、90年代已有若干西式学校,但在康有为看来,这远远不够,学校并不充实,课程设置仅限于语文,有关致富强国的学识很少介绍,更没有实践的机会,他主张学校需有西式课程,了解外国政治、文学、技术等知识。针对新式学校供小于求的情况,康有为主张在各省发展学校制度,建议将旧书院改为“中学”,普及小学教育,六岁以上儿童都必须儒学。为给新式学校提供适当的教材和参考书及为社会大众提供阅读材料,康有为呼吁在上海、福州、广州等地的译书事业,要大大扩充。为进一步猎取近代西方第一手知识,康有为认为中国须像日本一样选派留学生。除此之外,为调动民众参与社会改革的积极性,康有为主张国家鼓励创新,为新学理有发明的人、对新机械有发明的人授予荣誉奖励。萧公权将康有为教育方面的改制总结为教育至少是小学要普及和强制;教育不仅提供有用的知识,而且培养新的思想观、新的想法,不受传统约束;追求西方知识的同时,不应放弃中国的文化遗产三个方面。确实如此,康有为仰慕西方进步精神,并认识到科技的重要,但他并不崇拜科学,不放弃中国的道德价值,在他看来健全的教育应该是中西合璧的,在实践中他也是这样遵循,如1891-1893年,在广东的私学中,他讲授西方 哲学、社会学、政治学说及中外历史,同时讲授儒学、宋明理学、佛学以及晚周诸子学,他在极力介绍西学时,同时要求他的学生给予中国的传统文化以适当的注意。

从康有为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制”措施可以看出,他希望通过借鉴西方成功的君主立宪的经验,使中国实现富强、富民,使中国各个方面实现世界化、工业化,把中国提升到世界共同的水平,最终实现其理想化的“大同社会”。但这种近乎全盘西化的构想,最终由于与中国传统相矛盾而宣告失败。

4 “托古”与“改制”的矛盾性

康有为“托古改制”,将儒家传统作为思想战的武器,将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使中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转变成君主立宪制,实质是以资产阶级化的孔子取代封建化的孔子,即树立一个新的权威来压倒旧的权威,这种中西文化综合而成的“君主立宪制”,有“取西方之精华,去中国之糟粕”的意思,但他所取的西方之“精华”(君主立宪制及其体制下措施)却与中国未去且大力提倡之“精华”(中国封建体制的根源儒家文化)相矛盾,也预示了维新运动失败的结局。

首先,道德矛盾。传统儒家思想中,提倡三纲五常严密的等级制度,父子之间的关系是不能逾越的。而在康有为“改制”中强调世界化的观点,主张自由、平等和民主,认为社会身份中父母并非神圣,子女不一定要完全服从父母,社会要求子女服从父母是错误的,即“公法与父母不得责子女以孝,子女不得责父母以慈,人有自主之权焉”,提倡长幼平等。

其次,制度矛盾。康有为“改制”中主张通过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实现人民“民主”,而确立君主立宪制则需要依靠光绪帝的力量,又强调民主的对立物“君主”,强调忠君,为了调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以“民智未开”为借口,认为在人民有资格运用权利之前,给予他们权利是愚蠢的,君主还应掌握国家大全,实施各方面现代化的建设。

再者,思想矛盾。康有为“尊孔”,认为作为学术与道德主宰的孔子,不是历史传统的传承者,而是一位掌握一切永恒真理的教主,创立孔教,在西方进化论的影响下,他要求光绪帝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定位“国教”,但中国从来就没有政教分离的传统,大体上凡君主也就是教主,整个封建时代的话语解释权归君主所有,一方面尊孔、另一方面“忠君”,易导致两种不同的话语系统,产生思想上的矛盾。同时康有为通过对“公羊三世说”重新解释,主张以渐进的方式经由君主立宪最终到达全社会的民主共和,没有亲属、民族或阶级分别的社会,但封建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守旧思想不允许中国走渐进式道路,且儒家思想中血缘、民族是维系家庭与国家的根本,这又是人们产生思想上的混乱。

康有为这种以资产阶级孔子代替封建孔子,也就是以传统反传统,本身就包含了对传统的妥协,由于对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化理解牵强附会、武断,看似是推崇孔子儒学,实则自申其改制大义,“立新太牵强”反而使得“托古”有碍“改制”。

[1] 萧公权著、王蓉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10.

[2] 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二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150.

[3] 康有为:《奏议》,载《康南海先生文钞》,第五册,第10-13页

[4] 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朝)卷144,18-19

[5] 马得勇.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托古改制思维[J].云南,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5).

花红霞,女,汉,江苏扬州,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TU9

A

1672-5832(2016)06-0191-02

猜你喜欢

康有为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康有为“复辟密札”中隐语之探考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八分说”论略
康有为书学评价及相关问题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康有为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