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与革命》对毛泽东国家政权思想的影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2016-11-26杨雨茗
杨雨茗
论《国家与革命》对毛泽东国家政权思想的影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杨雨茗
毛泽东一生研习马列著多次,深受列宁《国家与革命》一书影响。这部著作阐释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奠定了毛泽东国家政权思想的基础,对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及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都产生了深远持久的重要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等新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对毛泽东国家政权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具体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梦添彩。
《国家与革命》 毛泽东 国家政权思想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始终坚持以先进理论武装自己,尤其重视研读马列著作。其中,《共产党宣言》和《国家与革命》在思想上对他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列宁所著《国家与革命》一书。列宁用大篇幅的内容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的理论学说,重点突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阐明了经过无产阶级的武装革命,打碎陈旧落后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是建立起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专政政权的唯一途径,并进一步阐述了关于未来国家消亡条件等理论问题。
一、毛泽东与《国家与革命》的历史渊源
1921年5月7日出版的《共产党》杂志上刊载了沈雁冰翻译的《国家与革命》第一章,正是此时毛泽东第一次接触到了列宁的这本著作。凭借条件便利的优势,毛泽东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上刊载的《国家与革命》的译文。这本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国家政权思想,既促使了毛泽东初步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是构成毛泽东关于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
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通过了由蒋介石等九人提出的旨在全面排斥中国共产党的《整理党务决议案》,相继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等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席卷全国,第一次国民革命宣告失败。面对急转直下的革命形势,毛泽东被迫辞去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的职位,远赴广州承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毛泽东在讲授《中国农民问题》时,第一次引用了《国家与革命》书中的重要理论,这是毛泽东首次在公开场合中引用列宁著作《国家与革命》书中的重要思想。艰难的长征取得胜利后,毛泽东率部队到达陕北。为了系统分析中国革命现状,总结革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指导后续的中国革命,他开始广泛涉猎各种马列主义著作。《国家与革命》就是毛泽东在这一时期阅读最多的马列经典著作之一,从当前解密的一系列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在这本书中画圈和批注的数量都较多。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再读《国家与革命》一书并亲手在书的扉页上表明:“一九四六年四月廿二日在延安起读。”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更为重视列宁著作及其国家建设理论,他更是多次重读《国家与革命》一书。大量史料证明,毛泽东从接触到这部著作之日起,就已经接受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二、《国家与革命》引领中国革命的光辉实践
第一,毛泽东支持列宁通过武装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的观点,他认为只有经过武装革命打破旧有的国家机器,国家新生政权才能得以成立、稳定和发展。在中国革命的漫漫征途中,毛泽东坚定支持并切实遵循了《国家与革命》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指导中国革命。
1927年11月,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在茶陵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政权,即工农民主政权。大革命失败后,全国各地在井冈山和茶陵县工农民主政权的带动下相继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相应的工农民主政权也随即成立起来。1931年11月,在根据地新政权的主持和扶助下,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组织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由各根据地民主革命政权组建而成的工农民主政府的成功建立,是列宁关于通过武装革命才能夺取政权这一观点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初次体现。事实证明,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数次尝试中这是一次成功的实践。
1949年初,面对人民解放军以势如破竹之势相继取得“三大战役”的关键性胜利,蒋介石政府慌忙提出5项求和文告,妄图通过所谓的“和谈”继续维护独裁政权。毛泽东认识到国民党主张的所谓“和谈”是存在着保留旧有腐朽的国家机器的前提条件的,他据理力争地提出了八项谈判条件,立场坚定地表明了打碎旧有国家机器是新国家建立的唯一路径的观点和主张。毛泽东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做出这一重大决策的深层原因,即党和人民的敌人决不会自行灭亡,他们也绝不可能主动自觉地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一鼓作气地坚决将我国的革命进行到底,这表明了毛泽东对当时革命形势和革命任务的正确判断。这正是《国家与革命》书中所阐明的“武装革命是夺取国家政权的唯一途径”理论观点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由此,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向全世界展示出了势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和巨大勇气,并最终成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全中国的解放。
第二,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列宁关于“国家是阶级统治机关,也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观点。通过研究毛泽东读书时的圈点和批注,我们认为他在阅读《国家与革命》时,对第一章的理论和观点最为重视和认同。列宁在这章中细致系统地论述和解析了国家的产生过程、性质和作用等问题,成为其国家政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左右,毛泽东将列宁《国家与革命》书中的理论观念付诸于实践应用中,他不仅在理论上接受了列宁关于国家的观点和看法,还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在落后的中国建立起了中国工农民主政权。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毛泽东深刻分析了面对革命过程中周围反动腐朽的白色政权的围攻剿杀的艰难形势,中国共产党存在着一支“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是工农民主政权能够成立、发展和壮大的关键因素。正是在列宁国家政权思想的指导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才得以组织和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第一次创建全国性民主革命政权的伟大尝试。
通过法律形式确立起来的政权建设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将列宁的国家政权思想在我国付诸实践,而并不是机械僵化的照搬照抄。首先,在政权所有者方面,“工农兵”群体是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所有者,其中工人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只是象征意义上的,政权的实际所有者是农民和红军战士。由此可以看出,苏维埃政权与列宁《国家与革命》书中阐释的无产阶级政权不同,它展现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处于土地革命时期的特殊历史条件和在乡村建立起来的革命政权的特殊性的综合考量;其次,在历史任务方面,苏维埃共和国的主要任务集中于势必清除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势力,同时把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作为己任,消灭对旧中国残害至深的封建残余,并以期通过战争胜利来最终完成任务。这种任务与革命成功后建立起来的新的国家政权所肩负的任务和责任不同;再次,此后毛泽东在有关民族民主革命动力问题上的论述与苏维埃宪法中规定的国家政权的主体存在一定差异。这三个方面都反映出了在中国革命政权建设的实践中列宁的国家政权思想存在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即中国化的内容和过程,也体现出了毛泽东对此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个逐渐深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毛泽东对新中国即将建成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同时他还丰富和发展了新中国的“民主”和“专政”这两方面的职能的理论。他明确指出,专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国内主要表现为压迫一切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反抗者、破坏者,保证新中国国家内部发展环境的稳定;二是在国际上为防御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做准备,给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打下理论基础。总体来看,这两方面作用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借由中国共产党诞生成立28周年的契机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署名文章。文章总结了党领导人民长期革命的历史经验,体现了列宁国家政权理论和毛泽东关于国家政权建设的若干思想,后者是前者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并同时体现了我国革命中政权建设的特性。《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国家政权思想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也为新中国政权的顺利成立、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第三,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书中明确指出,革命是“消灭”资产阶级国家的唯一路径,而无产阶级建立的国家只能顺应历史趋势最终“自行消亡”的观点。毛泽东深度认同这一原理和观点并运用其详细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权机器的历史发展规律。与此同时,毛泽东还辩证地论析了当前强化和加固国家权力与未来国家权力最终会渐进消亡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关于未来国家权力的消亡问题,在他看来那是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发展阶段之后的问题,“帝国主义还存在,国内反动派还存在,国内阶级还存在”[2]。为了保障人民的正当权益,国家机器才在现阶段得以必然存在,因此当前我们依然要强化国家机器,即军队、警察和法庭等。这充分体现出了毛泽东在理论和具体实践上充分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最终“自行消亡”的观点和理论。
三、毛泽东国家政权思想永葆生机与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马列著作和毛泽东等老一代领导集体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注重其中的政权建设思想。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兼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前提下注重以理论引领实践的问题导向意识。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走过了近百年的光辉历程。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并贯彻到实处,完成“两个百年”的伟大目标,中国共产党必须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政权建设思想中的精神内核,根据时代要求和我国具体国情在实践中扬弃地借鉴和吸收其内在价值。2011年9月6日,我国政府公开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清晰界定了我国核心利益的具体领域和明确范畴,即“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这表明了党和政府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国家政权思想,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决心和勇气,向全世界昭示着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崛起,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773.
[2]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146~9.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杨雨茗(1990-),辽宁朝阳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