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研究
2016-11-26万竹清
万竹清
(伊犁师范学院 新疆 伊犁 835000)
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研究
万竹清
(伊犁师范学院 新疆 伊犁 835000)
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实施,是考虑到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就存在受歧视的问题,由于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对少数民族不公平的延续,以及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教育资源分配上也突显出严重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基于民族平等和优惠性差别待遇的理论依据,我国对少数民族考生实施高考优惠政策,从而既符合了“补偿少数民族”和“保证高校中一定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公共利益,同时也更加符合平等原则。
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 56 个民族,除汉族外的少数民族就有 55 个。因此,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看,由于我国 56 个民族的社会历史进程与发展过程不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教育水平。因此要保障和推动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就要不断缩小其与全国教育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最终赶上和超过全国教育的平均发展水平,从而全面保护少数民族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利[1]。这也是国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的目的所在。
1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1951年高等学校招考新生时规定“兄弟民族学生考试成绩虽稍差,得从宽录取”[2]。1953 年至1961 年间,改为“同等成绩、优先录取”。1962年根据中央批转的《关于民族工作会议的报告》提出要恢复高等学校录取少数民族学生的照顾办法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学生的通知》,提出对报考统一招生的全国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给予照顾。1978年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后,实行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及录取分数段,可适当放宽”的政策[3]。教育部在1980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规定》中强调:确定部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举办少数民族班,适当降低分数,招收边疆、山区、牧区等少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其他一般高等学校对上述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录取分数可适当放宽。对散居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4]。
2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实施的原因
2.1 实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理论依据。实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民族平等的观念。我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其基本含义有三:(1)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2)作为法律客体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3)在社会生活中对少数民族的权利在一些方面实行特殊保护,特别是在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5]。
中国目前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是在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和重视民族发展差距的前提下,以群体平等为基础的,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也符合现阶段实现民族平等的需要。
2.2 实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现实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宪法和法律中明确规定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但是在建国初期由于有些少数民族还处在封建农奴制,甚至更落后的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文化落后,有的连起码的文化教育都没有。因而这些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就不可能像汉族和其他较先进的少数民族那样。因此,我国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以缩小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3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发展现状
3.1 少数民族入学优惠政策由于区域差异所产生的问题。由于区域差异影响到某项政策在实施中出现各种的问题也是一直都存在的。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少数民族入学优惠政策是教育平等观的具体体现,但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差异、各地区在政策制定和受益人群的审查上缺乏统一的标准,以及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对政策实施的监督,使其背离了原本的教育平等原则而产生冲突。
3.2 过渡依赖优惠政策问题。民族优惠政策长期执行下来,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对优惠政策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这不利于少数民族的长远发展。孙嫱等人赴新疆实地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后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出台的就业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解决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做法很难长期持续,同时也造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政府的依赖心理加强,竞争心理减弱[7]。
4 结论
4.1 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在现阶段,仍应继续对少数民族实施倾斜政策。以民族平等为原则的教育平等的实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少数民族实行高考优惠政策,是为了追求真正的平等。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认识到,这种优惠政策只是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国家为了平衡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发展而实施的过渡时期的暂时性政策,一旦政策实施的前提条件消失或目标达到,则该项政策将不会继续实施。所以对少数民族群体来说,还应加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真正的平等[8]。
4.2 应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制定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出现了不足,内容还需要完善和改进。因为受惠群体在价值取向和自身发展上发生变化,民族差异上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分层和资源配置面临着重新组合和分配,因此,应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体系。
[1] 张善鑫.民族教育发展:优惠政策、经验与展望—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回顾.民族教育研究,2009-5.
[2] 王鉴.试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重心的转移问题.民族教育研究,2009-3.
[3] 马雷军.论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转型.民族教育研究,2009- 6
[4] 中国教育事典编委.《中国教育事典(高等教育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
[5] 李乐.高等教育招生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教育平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6] 宋太成.《民族预科教育简述》.《民族教育研究》,2002- 4.
[7] 何群.制度化的民族优惠政策应符合少数民族的实际需求———以鄂伦春族社区为例.中国民族报,2009-07.
[8] 滕 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民族研究》,2005 -5.
万竹清(1989.8—),女,汉族,湖北仙桃,研究生,伊犁师范学院,教育管理。
G642
A
1672-5832(2016)02-0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