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凤村摆手堂现状及属性分析
2016-11-26石雅云
石雅云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湖南 张家界 427000)
双凤村摆手堂现状及属性分析
石雅云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湖南 张家界 427000)
双凤村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西南方,全村以田、彭两姓为主,村民全部是土家族,由于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较少,因此土家族风俗习惯得以比较完整的保持,是目前仍然在使用土家语的少数村寨之一,作为土家族现存为数不多的民族古文化遗存地,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村中留有诸多文化遗迹,有保持完好的长达3公里的岩板古道,八字门、官厅、土家祠堂、转角楼群等,但真正让双凤村在周围“七寨半①”中始终处于权威地位的还是双凤村那座“七寨半”中唯一的摆手堂。直到今天,双凤村仍然会按照旧习在村中的摆手堂里举行舍巴活动。每年正月里在双凤摆手堂的祭祀活动,不仅成为了连接八个村寨的重要仪式,也是双凤村权威性与凝聚力的标志。
1
双凤村历史上的第一座摆手堂极其简陋,建立在双凤村枫香湾,是一座与民居没有太大区别的木质瓦房,狭小到伸手就能触到房檐。唯一比较值得一提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建筑用材,采用的是柏树、梓树、枫香树、猴梨树四种木材,这种组合取的是“百子封侯”的好寓意。当时在这个摆手堂的堂中供奉着三位菩萨,后来菩萨被神龛代替。可惜这座摆手堂在20世纪60年代“破四旧”的运动中被毁。尽管这座摆手堂极其简陋,但却在“七寨半”村民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当时的村民们在这里祭祖上香,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在当时村民心中地位是不容忽视和替代的。
双凤村的第二座摆手堂兴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摆手舞作为民族身份的象征而受到格外重视的时期。这座摆手堂是在“中央要搭理发展民族文化”的指示下建立起来的,当时永顺县举行了“万人摆手庆国庆”的大型活动,双凤村也因此得以兴建了一座颇为气派的摆手堂。它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府与永顺县政府拨款,由专人设计,于1986年在双凤村官亭堡修建而成。据村里的老人说,当时的建筑高达五丈,主建筑与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第三座摆手堂非常相似,上下两层八个飞角,相当气派。但是这座花费大力气建造的摆手堂却很快就被废弃损毁了,不到五年时间就成为了危房。这一方面在于其选址在山顶,距离村内较远不便于使用,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政府单方面的推动与介入让这座摆手堂与村民的日常生活之间处于割裂状态,它被命名为摆手堂,但却仅仅只是作为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不具备摆手堂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对村民而言缺乏神圣性和凝聚力。
目前笔者在双凤村所见的摆手堂是双凤村历史上的第三座摆手堂,它位于村小学附近,修成于2000年,是在永顺县民族事务局出资一万元的基础上,由本村村民自己做义工出力完成的。这就注定了它与第二座在政府行为下建立的摆手堂截然不同的命运。这座摆手堂主要由神堂建筑、摆手坪和围墙以及入口门楼三大主体组成,总体延续典型土家吊脚楼木制建筑风格。神堂建筑共两层,杆栏式建筑形制,通体木制,高约七米,石板地基,由低层的四根柱子支撑建筑主体,二楼正中挂着写有“摆手堂”的木匾,屋角飞扬。这座摆手堂目前仍在使用中,是每年正月里举行舍巴活动的重要场所。
2
从以上三座摆手堂的不同命运中我们不难看出,摆手堂并仅仅只是跳摆手舞的场所,更是一处兼具祭祀、娱神、娱人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因此它必然具有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特殊属性。
首先,其公共性让它不同于民居。虽然摆手堂从建筑形制上而言与民居建筑相似,但它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具有民居建筑明显不具备的公共性。在建造方面,双凤村的第二座摆手堂,完全由政府出资出力打造完成;第三座摆手堂则是在政府出资一万元的基础上由村民自主合力修建完成,是公众集体参与的结果。在使用方面,摆手堂同样是集体性的,一方面它供所有村民参与各种集体仪式的公共场所,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是集体意识和共同道德的具象化体现,每年在摆手堂举行的活动,让这个地方具有公众认知性和认可性,促使它成为了“七寨半”整体性得以维系和强化的合法性基础。
其次,其娱乐性让它迥异于宗祠。有人认为摆手堂相当于土家族的宗祠,这种认知实际上是不准确的。摆手堂确实兼具祭祀祖先的功能,但它与象征着绝对庄严与肃穆的宗祠不同,它还有这宗祠所不具备的娱乐性。首先摆手堂并不是大家日常不能去的严肃场合,摆手堂的摆手坪实际经常会成为大家集会交流的好去处;其次,在摆手堂举行的集体活动中除了庄重的祭祀仪式外,摆手舞、茅古斯等活动都是具有极强的公共表演性和公众娱乐性的。全村老小齐聚一堂,既是为了娱神,也是为了娱人,不仅可以缅怀祖先、祈祷平安,也可以调节情绪、抒发感情。
第三,其神圣性让它有别于戏场。如果因为摆手堂的娱乐性就将它等同于戏场的话显然也是有误的。首先,在摆手堂进行的表演活动其目的不同于戏场中的表演,不以观看性为最终目标;其次,摆手堂的建筑形制并不利于观看,既没有舞台也没有看台,只有宽敞的摆手坪供大家应节而舞;第三,更重要的是,摆手堂本身具有戏场不具备的神圣性和严肃性。它所容纳的活动虽然具有一定表演性和观看性,但其本质上是具有神圣的文化内涵和传统诉求的,基于此,摆手堂也就成为了民众凝聚宗教感情、抒发民族情感的神圣场所。
由此可见,摆手堂作为土家族社会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场所,尤其不同于普通建筑的特殊属性。要了解和研究摆手堂就必须考虑其作为建筑的物质空间载体身份外的文化身份,对于土家族文化而言,摆手堂所蕴含的那份根植于民众心中并且作用于民众心中的信仰与神圣,是其他普通建筑物所不具备的。
注释:
① 包括双凤、叭科、羊品沟、反坡、新寨、沙湖、八吉、召且八个村,但由于召且村土汉杂居,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汉族,所以称它为半寨,八个村寨就被合称“七寨半”。
[1] 杨昌鑫.土家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2] 马翀炜,郑宇.传统的驻留方式——双凤村摆手堂及摆手舞的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研究.2004,(4):18-23.
[3] 罗成华,刘安全.湘西永顺双凤村土家族传统祭祖仪式的田野记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9):49-53.
C912.4
A
1672-5832(2016)02-01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