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走向生命关怀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2016-11-26韦星梦

长江丛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关怀古诗词生命

郝 靓 韦星梦



浅析走向生命关怀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郝 靓1韦星梦2

古诗词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从小树立生命关怀意识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意义。本篇论文通过对生命关怀内涵的分析,立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尝试提出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生命关怀的有效策略,以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命关怀 古诗词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

新世纪伊始,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个学生的发展,我国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在此背景下,人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变成了首要因素,在当代教育中渗透生命关怀意识变得迫切起来。诸如于漪、肖川等前辈都致力于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并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表示,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应该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而这基因中不乏生命的涌动。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偏重强调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古诗词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生命体验。在新课改浪潮的指引下,现提出在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生命关怀的以下几个策略。

一、提高素质,教师要具备生命关怀的能力

教师率先垂范十分重要,一个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己。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生命关怀,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观念,首先具备生命关怀的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生命关怀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解读古诗词生命内涵的能力。文质兼美的古诗词是作者生命的倾诉,也是自然生命的流露,语文教师作为文本阅读的先行者,眼中一定要看到字里行间的生命力,化为自我情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构成课堂资源的重要素材之一,决定着学生的接受效率。教师运用个体的智慧与才华,将古诗词中生命感内化于心,成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将古诗词中的生命内涵化为妙语连珠,让学生受到感染,心灵为之震撼。二是关怀学生生命的能力,而这一点也与教师关怀自身生命的能力密切相关。“教师是以自己之生命,去揭开生命成长奥秘的人”,不仅要把学生看作鲜活的生命个体,还要看到自身生命的独特性,不做以盲目牺牲为代价的奉献。一些教师缺乏幸福感,自身的职业倦怠让他忽视了学生的存在,他们平庸无为又或是坚信“教师权威”,教出来的学生或许是合格的“考试机器”,但肯定谈不上具有生命关怀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把欣赏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自我实现。每一节课都反复推敲,精心准备,讲台不是任由飞花成词,雨落成诗的地方,教育不可重来,粗糙的课堂是对学生生命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自己生命资源的浪费。教师在精研自己的课堂,完善自己的设计时,正是在设计自己的人生,关怀自己的生命。一个教师胸中有星空,学生必定会仰望,只有把生命融入生命之中,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便创造也便分享了真正的教育。

二、创设情境,教师要营造生命在场的课堂

于漪老师曾经高呼:“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提醒了广大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创设恰当的氛围与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充盈着活泼的生命感,是教师必先研究的课题。

在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生命关怀,应该建立在鉴赏的基础之上,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围绕一般教学规律进行多角度尝试。例如,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文学观,也是解读古诗词的前提,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的切入点应是安史之乱的社会背景和杜甫的人生经历。这场叛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使唐朝的人口锐减三分之二,经济政治也受到重创,从此唐朝告别了开元盛世,再无中兴之日。杜甫出身京兆杜氏,向来以国事苍生为己任,然而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坎坷不顺的仕途注定了他颠沛流离的人生。学生只有理解了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的动荡,杜甫离乡漂泊、饱经丧乱的心情,才能更真实地感受到诗中所谓“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动。教师再借机引导学生,指出杜甫经历了宦海沉浮,却并未因命途多舛而迷惘不前,而是采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使身居卑位,也始终心怀天下,写出了许多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的佳作。学生穿越时空的界限,体味诗歌内涵,折服于杜甫的高尚人格,从而做到入情察己,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另外,又可与曾经学过的李白诗歌进行对比。李白杜甫作为唐代诗坛的璀璨双星,各负“诗仙”、“诗圣”的美名,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一“仙”一“圣”出发,体会二者在作品中展现的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李白的诗风豪迈飘逸,而他本人的形象在后世描绘中多如白衣谪仙,他的诗中尽显盛唐的气象万千,是一幅辉煌壮阔的图景。杜甫的诗风则沉郁悲凉,他在人们脑海中也多是孱弱老者的形象,他常在诗中为我们诉说王朝走向衰败的故事,展现的是唐朝落日余晖下的危机四伏。通过两者的对比,学生就能看到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景象,才能更好把握完整的时代风貌,同时也凸出了李杜二人不同的人格精神。学生或者欣赏二者,又或是从其中一人身上获得共振共鸣,进而在生命在场的课堂中建构自己的生命信念,决定自己的生命品质。

三、品味语言,解读生命内涵的丰富与多彩

语文教师教的是底蕴是书堆起来的,较高的古诗词修养是在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生命关怀的保证。作为语文教师,本身应该热爱古诗词,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体味自有心得,对古诗词作品有着丰富的体验,细致的感受,做到如数家珍,才能深入其中挖掘丰富多彩的生命内涵。

五年级上册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曾被《周彦诗话》赞到“超然迈伦,能追李杜陶谢”,这得益于王安石对于字词的千锤百炼。一个“绿”字尤为传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用如“过”、“到”、“入”等字代替诗中的“绿”字,再进行比较,最后理解“绿”字的精妙之处。“绿”字既赋予两岸色彩,又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一幅动感又极富生命力的画面。作者心中那份思乡之情也似乎也随着春风的吹拂,如岸边的百草般蔓延千尺。教师一步步的解读文章,对文字进行深入挖掘,体察其中情韵,并对学生进行恰当点拨,他们在具备一定的人文情怀之后,便能更好的体悟生命。另外,品味语言不仅是解读文字的含义,还要注意在朗读中品尝语言魅力,吮吸甘露琼浆。培养学生个性化诵读的能力,力求达到曾国藩所说“高声诵读,以昌其气;密咏恬吟,以玩其味”的境界。充分利用重读、弱读、停顿、延长等技巧,针对不同古诗词句式的长短错落,跌宕起伏读出不同的情感,以传达每首诗中特有的情韵。如岳飞《满江红》要求声音铿锵有力,方能表现豪迈激愤之情;而在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声音宜轻快灵动,以此表现饶有情趣的田园生活;读李白《静夜思》时,语速平缓,语调略微低沉,表现出夜的静谧和浓浓的思乡之情。反复的诵读能使古诗词中的内在情感外在化,产生使人受到感染的氛围,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感受古诗词中蕴含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以此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生命便随着珠圆玉润的腔调飞扬。

四、注重亲历,让学生感受生命成长的悲喜

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仍然是教学的中心,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把握语文学习中感知形象的特点。在课堂之外,教师要鼓励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涵育情感,体验的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活动,学生只有通过体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置身于生命之中,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进而体悟他人生命的珍贵。在课堂之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悟,这是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是在与文本的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灵魂的对话。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体验,因为阅读的体验是不可传授的,学生通过亲历,才能对文本的意义有独到的发现,进而丰富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教师要时刻帮助学生与古人进行情感对接,设法跨越时空的距离,让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诗文中的情感经验比较,形成个人的独特感受,在时代联系中产生共鸣。

例如三年级下册古诗《游子吟》正是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生命体验的较佳素材。古诗中的慈母,正在为临行的孩子缝补衣物,教师可让学生想象画面,并联想在实际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类似事情。通过这些生活点滴,唤醒学生对生命温情的感悟,加之小学生天真烂漫,很快就能理解诗中将母子之情化身为“寸草”与“春晖”这样趣味生动的比喻,感受的蕴含在古诗词中的生命哲理。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可能会产生教师没有考虑到的见解,品味出自己的生命体验。此时教师要把目光投向每个学生,当他们与古人思想发生冲突,提出不同见解时,结合他们生活的实际经验,去容纳这些珍贵的闪光点,感受学生生命蓬勃生长的力量。

五、思考感悟,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爱与敬重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关怀资源,民国时期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就曾提出的“活教育”理论,他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提倡学生走出封闭的教室,到田野、到村庄、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学习。这一点十分值得古诗词教学的借鉴,古诗词教学要激发生命活力,让学生回归生命的原本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篇目大多与自然生活相关,加之小学生纯真的“童心”,在教师带领下看到字里行间生命脉搏的跳动,将学生引导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进而珍重生命。四年级下册中白居易的词《忆江南》,作者以“江南好”起头,浅显准确,尽摄江南景色之佳,作者对江南自然生命的热爱之情也尽寓其中。作者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在他的笔下旭日、江花、春水都如此光鲜夺目,在获得色彩的同时,仿佛也获得了生命。学生便会认识到自然界中有许多美的事物,并将自我生命投放于自然之中,在体会美的同时,敬畏生命,感受生命力的顽强。最末一句,以“忆”字起头,似乎尽诉作者此刻远居洛阳不得畅游的遗憾,又造成一种悠远深长的意味,而此种情感正是出自作者的亲身的生命体验。又如,六年级上册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幅凄凉的秋郊夕照图,开篇“枯藤”、“老树”、“昏鸦”几个意象,都给人一种生命衰竭之感。六年级的学生思想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进行生命思考,联想到自我生命的有限性,进而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解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时,这样的离乡漂泊之感,对于小学生来说甚为缺乏,但针对他们年幼,依恋父母的心情,引导其设身处地的想象,对游子的孤寂就能有所感悟。又可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唤醒他们对生命的意识,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生命,形成生命与生命间的互动。

生命关怀意识的树立,首先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虔诚,然后是对生命的热爱。古诗词教学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动人的音律声韵,也不过是陈词滥调。小学古诗词教学走向生命关怀,让学生陶冶自己的性情,放飞生命的思想,使他们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1]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刘铁芳.现代教育的生命关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09).

[4]肖川.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4).

(作者单位:1.辽河油田胜利小学;2.广西师范大学)

郝靓(1992-),女,汉族,辽宁师范大学文学学士,辽河胜利油田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韦星梦(1992-),女,壮族,辽宁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猜你喜欢

关怀古诗词生命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