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构建成人教育网络授课的可行性分析
2016-11-26青郝文娟
苗 青郝文娟
浅论构建成人教育网络授课的可行性分析
苗 青1郝文娟2
构建成人教育网络进行网络授课的模式是具有必要性及可行性的,这是提升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主要分析了构建成人教育网络授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尝试性提出一些构建成人教育网络授课的措施,以期推动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成人教育 网络授课 教学质量
目前,成人教育主要分四种形式:成人高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其中网络教育以其独有的资源利用最大化、学习行为自主化、学习形式交互化、教学管理自动化、教学形式修改化的特点,在我国成人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构建成人教育网络授课的必要性
(一)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构建成人教育网络授课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成人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实践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及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尤其是传统成人教育简单化的课堂教学方式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构建好成人教育网络授课的体系,充分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成人教育的教学方法及形式。
(二)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途径
互联网的建立带来的是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在各行各业中,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逐渐加深。就教育行业来说,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开来,因为具有教学资源丰富、全时空、便携性等优点,受到教育界的一致认可。成人教育网络授课通过提供一个网络教育及学习的平台,完善成人教育模式,这是教育信息化的体现,也是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途径。
(三)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建立学习型社会要求个人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理论应用能力。成人教育是以丰富成年人的知识、提高成年人的技术及专业资格为目标的,不断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因此,成人教育已经成为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二、构建成人教育网络授课的可行性
(一)我国成人教育的现状
教学管理混乱,由于成人教育的教学资料缺少统一的标准和管理,造成现阶段我国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及系统性,即使教学内容是符合社会需求的,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教学资源严重浪费,许多课程在授课阶段被随意更改。
教学缺乏创新性,我国成人教育大多数是采用课堂授课的面授方式,由讲师教授理论知识,这种方法过于死板和僵硬,没有生动的特点,被教育者也没有互动学习的机会,往往会使接受教育的人员似懂非懂,正是因为缺少互动交流,学生们通常都是机械性地去学习知识,上课也只不过是枯燥无味的过程。
(二)网络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
网络教育给成人教育以技术上的支持,信息技术下的网络教育是新型的教育方式。在网络教学中,学生不再受到时间及地域的限制,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去学习,也更容易与教师互动交流。比如尔雅网络课堂的设立,它凭借着在线教育技术平及庞大的教学资源上,为各类学校、科研单位和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扩展性极强的在线教育系列课程和全套技术服务解决方案,学生们在尔雅课堂上可以全年学习,也有着统一的集中考试。
成人教育拓宽了网络教育的发展空间,凸显了网络教育的优势。网络教育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管理方法,增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人教育也必须与网络教育相融合,二者共同朝着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构建成人教育网络授课的关键
首先,各个高校应该建立起高质量有特色的网络授课平台。该平台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学习服务,学生在浏览课程主要资源的同时也可以与教师进行实时的互动交流,另外,各学生之间也能就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激烈的讨论,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提供在线指导。该平台的运营需要学校成立相应的部门,进行专门的管理、监控及维护。其次,需要加强网络实践基地的建设。所谓网络实践基地就是指在网络背景下开展的实践模拟和实践仿真。是通过网络交互技术,来模拟工作的情景,进行分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形象逼真的实践环境下,通过操作软件来实训,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后,网络授课要构建较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间的互评及教师的总评融合起来,总结并反思网络授课教学,激励教师创新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力。
三、结语
网络授课所独有的全资源、交互性、个性化、超时空等特点,完全适应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及规律,因此构建成人教育网络授课是具有可行性的,有利于克服函授、业余教育自身所固有的弱点,解决目前成人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李燕,马勇.对中国成人教育历史的认识与思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
[2]周福春.网络教学探索[J].成人高教学刊,2015(2).
(作者单位:1.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本文系由延安大学继续教育专项科研项目—成教学生管理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YDJQ2015-12)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