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威教育思想研究

2016-11-26王小青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杜威经验儿童

王小青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杜威教育思想研究

王小青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杜威在教育界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认为应该建立一种良好的教育目的,强调在做中学,还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论”,在当今的教育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杜威教育思想;启示

1 杜威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杜威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学、道德教育和教育中心的相关论述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育本质观

杜威把教育的本质分为三个方面: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

(1)教育即生活。杜威把教育看作生活的过程,他认为教育是社会生活的需要,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是一种生活,一种发展,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能脱节而孤立地发展,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生活的能力。

(2)教育即生长。在杜威看来,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过程。那么,这就要求发展教育时摒弃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的障碍,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使教育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引导学生促使自我个性的实现。

(3)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杜威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人的经验不断改组、改造和转化的过程。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这就是教育。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1.2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提出的“教育无目的”并非根本上放弃或取消教育的目的,而是说教育要拒绝外来的强加的目的,是对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的纠正。这实质上是说,教育目的应来自教育内部,而非来自外力,教育应当遵循自身内部规律来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杜威提出应建立一种“良好的教育目的”,即教育要适合人性、以人为本,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自身能力来制定具体教育目的,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1.3 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学理论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1)教材。杜威认为学校的课程应与社会生活和儿童的直接经验相联系,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应该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2)从做中学。杜威反对把知识学习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物,认为教学不应该是知识的直接输入,而应该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因而,他十分强调学生自身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自主思考和实践训练发掘个人的潜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4 儿童中心论

杜威提出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一切教育措施都应该是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和激发儿童本能中具有的能力,学校必须以儿童自身心理成长的需要去设定课程,组织活动,把教育的重心从旧教育中的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这就是杜威倡导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2 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教育史,时至今日,它仍然对我国的教育界发挥着非常明显的启示作用。

2.1 教育应贴近实际生活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过程。经验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如果没有经验的支持,学习到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在开展教育时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实际相联系。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的任务更加艰巨,导致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使教育内容脱离了实际生活。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注重聚焦社会实际热点和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鲜活实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将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2.2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杜威倡导“儿童中心论”,主张教育活动应该围绕儿童展开,批判主张以书本、教师、集体课堂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论。教育者在思想上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杜威对教师的定位也做了新的诠释。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于权威地位,教学活动只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灌输知识。杜威对于这种单项式的、缺乏互动交流的教学活动予以批判,认为教师与学生首先应该是平等的合作者与伙伴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基于此,教师要改变“灌输者”的形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引领他们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努力,使教师变为指导者和指引者,构建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2.3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育即生长,在发展教育时要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使教育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引导学生促使自我个性的实现。在我国,学校教育的阶段划分非常明确。由于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原因使应试教育的压力较大,文化课成绩成为衡量一个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而一个学校的升学率也往往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占有压倒性优势的评价标准。在这种大环境下,教育者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带有明显的同质化特征。我国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期,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专业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人才时,重视他们的个性差异,根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目的性的进行教育,充实我国的人才市场。

[1]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 章建敏.杜威伦理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J].网络财富·理论探讨,2009(7).

[3] 韩立梅,张秀丽.杜威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社科纵横,2014,29(11).

王小青(1991-),女,汉族,河南濮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G42

A

1672-5832(2016)12-0262-01

猜你喜欢

杜威经验儿童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让我们摇起橹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