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告诉你,特朗普为何赢得大选
2016-11-26孙路遥
孙路遥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心理学告诉你,特朗普为何赢得大选
孙路遥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近日,随着美国大选落下帷幕,69岁的唐纳德·约翰·特朗普当选新任美国总统。但特朗普在竞选过程中出位的表现和犀利的言辞使得不少“吃瓜群众”对这一竞选结果争议不断。这边文章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特朗普,这样一位颇具争议的“跨界”竞选者能够赢得票选,顺利当选的原因。
领导特质;选民心理;心理学
北京时间11月9日14:50 分,美国大选结果终于尘埃落定。69岁的唐纳德·约翰·特朗普以274票对218票最终战胜希拉里成为美国第58届第45任总统。这一结果与美国各大主流媒体的选前调查结果大相径庭,那位“疯癫”的异类真的打败了总统竞选“正规军”。这一结果同时也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许多人表示,这位贴有“商界大亨”、“脱口秀主持人”、“选举小丑”等诸多标签的戏剧性人物绝不会同美国总统这一职位挂上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将总统大选演绎成舞台秀的69岁“大嘴巴”候选人却成功当选美国总统,是偶然还是必然?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特朗普的当选,绝非偶然。
1 身份特殊,非典型政治人物
对于特朗普非典型性政治人物的身份,要从他参选之前的社会角色说起。特朗普家族是美国“镀金时代”踏入美国大陆的德国移民,在其父辈时期创建建筑公司,特朗普出生时其家族事业已风生水起。特朗普曾就读军校和宾大沃顿商学院,毕业后接手父亲的公司,凭借其自身聪明的头脑和对商业技巧的谙熟在中年时期打造出了自己的商业帝国。成为商业大亨的特朗普之后又凭借一本自传跻身畅销书作家行列,先后出版了被生意人奉为“圣经”的《做生意的艺术》、《结局、巅峰的生存》、《回归的艺术》以及《特朗普:如何致富》等畅销书籍。除了商业大亨和畅销书作者的头衔外,2003 年,特朗普接受了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的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目,并担任该节目的制片人与主持人。随着节目的成功,特朗普以其所得报酬之高跻身电视明星行列。
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称为超限效应,这一效应起源于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的经历,随着牧师演讲时间的增长,马克吐温由想要捐款到只想捐些零钱,最后在牧师冗长的演讲结束后反而拿走了两元告终。即说人们在接受相同的刺激过多时,反而会产生反感的情绪。在2016年总统大选中,希拉里的形象和竞选模式无疑与传统意义上政治人物的形象最为匹配,而特朗普的风格却与传统竞选者大相径庭,他的“筑墙计划“,阻止外来穆斯林入境,废除奥巴马医改等极端却鲜明的主张,简明的言辞立即引起了群众的注意,从而以“异类”总统候选人的形象成功吸引了大众的关注。超限现象使得“正规军”在与“门外汉”的竞争中失去优势。
2 言辞极端,观点简明
除去特朗普的“外行”,另一个 “异类”特点便是浮夸而极端的言辞。在特朗普的参选演讲中,他的表现明显有别于传统美国总统竞选者所显示出的政治精英风格,反之,特朗普就美国经济、移民和反恐等美国民众关注的重点议题提出了“美墨边境筑墙”、“未明原因之前禁止外来穆斯林入境” 等主张。在整个竞选过程中,特朗普的言辞反复挑战着美国政坛的政治底线。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各界媒体的负面报道。特朗普所引发的争议成为了其参与总统竞选的组成部分,他的支持率也随着他的言辞跌宕起伏。大众似乎更想看到他接下来的“表现”,于是始终被质疑声围绕的特朗普一路被送到了总统竞选的终点。
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中有四段访谈录像,分别需要给受测者观看,受测者观看之后需评选出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受访者。在第一段录像中,受访者A是一位极为优秀的人物,在工作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访谈过程中,受访者从容不迫,举止优雅;第二段录像中的受访者B与A一样优秀,但在采访过程中的表现不如A得体,还因不小心打翻杯子;第三段和第四段录像中的受访者C、D均为普通人,不同的是受访者A、B、C举止得体,显得从容不迫,而第四段录像中的受访者行为局促,也同样不小心打翻了被子。实验结果不出意料,受访者D最不受喜爱,而最受欢迎的受访者却出乎意料的不是完美无缺的A,而是同样杰出但却不小心打翻被子的B。心理学认为,人们喜欢优秀者,但相较于完美的优秀者,人们更倾向于带有缺点的那位,这种现象被称为“出丑效应”。在特朗普的总统角逐中不难发现这位与竞争者同样聪明但却总是“出丑”的竞选者无疑完美的表现了出丑效应。
3 话题制造者,极高曝光率
特朗普出格的言辞和非标准化的竞选形象本身已经为其制造了诸多话题,而媒体报道明显偏好于出位信息的特质又为特朗普的曝光率再次加量。反观美国报道,相较于传统议题,政治人物的失德行为往往更能引起大众关注。特朗普的诸多外行身份使得他的跨界竞选所获得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其他竞选者,加之他本人的极端言论更是成为媒体的富矿。某研究中心民调显示75%的民众认为特朗普的报道过多,而这些连篇报道也成为了特朗普的免费宣传,同时使得特朗普的争议性越来越强。
大众在阅读关于特朗普的诸多负性新闻时大多认为其支持率定不断下降,但有趣的是,特朗普每一次的雷人演讲后其支持率均不降反升。心理学中的反暗示效应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早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曾肯定过人的潜意识对意识的影响,而人,具有可暗示性。反暗示效应在心理学中是指用反语或夸大达成相反的效果。加之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曾指出,群体时会表现出推理能力差,轻信,头脑简单等特征,特朗普的每次出位报道都使其票数不降反升的现象便不足为奇。
除了上诉分析的原因之外,国外心理学家还发现由于刻板印象的原因,美国选民更倾向于投票给男性竞选者,而且性格外向的候选人更容易获得选举胜利。综合诸多心理学分析,特朗普竞选的成功绝非大众口中的巧合事件,除了其个人和竞选团队的精心策划,与其善用大众心理特点也密切相关。
[1] 刁大明,“特朗普现象”探析[J],现代国际关系,2016年第4期.
[2] 谭融、袁维杰,美国选民投票行为的理论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3] 滕桂荣,群体决策的研究:起源、发展和现状[J],心理科学通讯,1988年06期.
[4] (法)居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
孙路遥(1992—),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研究生,应用心理学在读,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D73
A
1672-5832(2016)12-0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