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形制研究与发展之我见
2016-11-26廖晗
廖 晗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2)
筝形制研究与发展之我见
廖 晗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2)
随着东西音乐文化的不断碰撞和交流,古筝这门古老的乐器也让弹筝之人感觉到了它的狭隘。一场音乐会,调式的局限性和筝上转调的不便往往要求准备好几台古筝。演奏时古筝的音量一般也只能在小范围浮动,有一定的局限性。古筝的琴马与音高有着密切关系,而演奏者在弹奏时十分容易直接触碰或间接拉扯琴马,容易导致音准出错。另外,古筝的外形较之二胡琵琶等乐器更大,配件更多,携带十分不便。这些都严重的限制了古筝的发展。因此,对古筝形制的进行深入研究与改革,是国内外筝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于中国古筝形制发展的研究较少。古筝是中国历史最悠久,音色最优美的民族乐器之一。据统计,目前有上千万的人在学习古筝,新的古筝演奏家及作曲家层出不穷,曲目也日益增多,演奏技巧与演奏方式不断发展进步,社会上关于古筝的赛事及活动越来越多,古筝在民族乐器的合奏中也充当着越发重要的角色。古筝事业的发扬光大与前辈们对其形制的努力革新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若不能与时俱进,就此停滞不前,若干年后的古筝发展形势将不容乐观。目前,单单从筝的形制及发展角度来专门研究和分析的课题几乎没有,从知网上查阅,也只有少量涉及古筝形制的期刊论文或硕士毕业论文。
古筝形制研究的相关课程在高校古筝教育中普及较少。目前,专业院校的古筝硕士学习者的课表主要由以下几门课程组成:演奏专业课,和声,曲式分析,音乐英语,音乐美学,硕士学位英语,哲学,器乐发展史等。而只有在器乐发展史的讲课内容中涉猎了古筝的形制。但是,学习者在了解古筝这门乐器时,不应仅仅局限于弹奏,还应了解历史给与这门乐器的底蕴和文化,只有音符与思想碰撞了才能有好的作品,只有了解所弹乐器的结构,材质,特性,历史背景等知识,才能更好的驾驭它,才有希望让古筝的形制得到不断的改造,使其现存的转调难,音域窄,音量小等一系列问题慢慢得到改善。
将中国古代古筝发展形制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四个阶段。先秦时期音乐发展还处在较为原始的状态,筝特点大概可以总结为四点:1.竹制。2.琴弦数为五弦,且由挑竹皮丝做成。3.有柱,即码子。4形状:由竹筒式的管状乐器做成。而到了秦汉时期,随着这一时期音乐事业的发展,古筝形制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可将其形制特点总结为:呈长方形;基本以五弦、十三弦为主;有柱;有岳山和龙故;横梁即岳山;以手指拨弦弹奏;筝首木柄按弦;无琴架,演奏者是将筝首置于腿部,筝尾搁于地上的演奏姿势;木制。除了面板以外,其他部分由一整块梓木(或棒木夸U制而成)。而到了唐朝时期,随着政治经济以及外交的高速发展,古筝音乐出现了“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繁荣景象,这一时期古筝音乐高度发展,形制也有了质的飞跃,这一时期的形制特点主要表现在:由桐和梓木做成;出现了不同颜色的琴弦,朱弦,翠弦,五色弦等;调紧了琴弦松紧度,琴弦一般由鹍鸟筋做成;筝柱在原来基础上有所提高,紧弦垫柱是一种音乐手段;筝的共鸣箱加大加宽;筝的装饰越来越丰富,出现了玉雕,木雕,石雕,镀金,包金等等工艺。即出现了锦筝,宝筝,玉筝等说法;出现了各种质地的筝爪;筝体长度加长。宋元明清时期的筝形制有了进一步发展:琴弦数量增加,出现了金属琴弦;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筝架;筝尾开始下垂;筝码提高,弦枘隐身等。
中国近现代古筝的发展可以分为战争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和平年代。正是由于古筝个体较大,转调难等一系列形制上的缺陷在战争时期表现得更加突出,此时古筝事业发展缓慢甚至是停滞。和平年代,古筝音乐事业飞速发展,一派蓬勃景象。在上海音乐学院王巽之先生的构想及引导下,上海民族乐器厂试制成功了21弦S型古筝。琴弦末端及筝尾岳山呈S型排列,扩大了音域,琴面的弧度稍作调整,更符合演奏需要,尼龙钢丝琴弦的出现与运用等。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型筝,如:蝶式筝,W型转调筝,多声弦制筝等。
古筝形制的进步与发展与古筝音乐事业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不断改进形制中的缺陷是每一个学筝之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在总结前人经验之上;结合现代古筝音乐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使中国古筝的形制更加先进和完善。
J632
A
1672-5832(2016)12-0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