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2016-11-26范文婷
范文婷 王 莹
(江苏大学 江苏 镇江 212013)
试析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范文婷 王 莹
(江苏大学 江苏 镇江 212013)
苗族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丰富诱人,除了与苗族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爱好有关外,更主要的还是与他们掌握熟练的纺织工艺、染色工艺和刺绣工艺等制作工艺密切相关。基于对贵州苗寨服饰制作工艺的价值和对其传承的方式特点的认识,笔者分析探索出若干保护方法与建议,以期更有利于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服饰;工艺特点;传承方式
苗族是中国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远古的九黎、三苗时期。由于苗族在古代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因此形成了用服饰来记录历史的古老传统。笔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贵州人,贵州有世界最大的苗寨聚居地—西江千户苗寨。笔者希望着眼于西江千户苗寨服饰制作工艺发展的现状下分析其制作工艺的传承方式与特点,探索出当代苗寨服饰制作工艺的生存发展之道,为有效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有用之方。
首先我们应当正确的看待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服饰制作工艺的价值。
一是研究价值:苗寨妇女服饰是苗寨婚姻集团的标志,它最重要的识别功能就是表明自身所属的婚姻集团,“服饰不同不通婚”是苗寨婚姻生活中不成文的规定。因此对苗族不同服饰进行研究是更好地了解苗族不同支系婚姻缔结的一个方式。苗族服饰制作工艺是苗族人在不断地历史迁徙过程中形成发展而来的,根据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着装方式,对此进行研究是理解苗族人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捷径。
二是社会价值:苗族服饰是苗族社会的一种综合反映,它是苗族人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对苗族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苗族人代代相传的服饰制作工艺衍生而来的苗族服饰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内部凝聚力,是辨别苗族族内各支系的重要标志。
三是艺术价值:苗族妇女制作的图案纹样蕴含着灿烂辉煌的服饰制作工艺文化。并且其广泛运用在苗族人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宗教仪式中,因此有着极高的研究和艺术价值。
其次,从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方式和特点,客观分析造成服饰制作工艺传承困难的原因。
(1)传承方式:总体来说苗寨服饰制作工艺大多采取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但是就《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关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中所分类的公众持有型和工匠持有型两种方式而言又存在着差异。
①公众持有型:采用大众传承的方式,以母女、姐妹间的性别传承为共性特征,要求全部女性必须掌握此技艺,并视掌握此技艺的优劣为评价的标准之一,所以技艺的传授是公开行的。
②工匠持有型:具有较强的封闭性。比如银饰主要是父系传承,讲求传男不传女。师徒传承时,不只是徒弟本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师傅的能力态度、个人喜好等都影响到技艺的最终传承。
(2)特点:
①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从学银饰技艺的拜师仪式来看苗族服饰工艺传承具有宗教色彩。另外银饰制作的造型图案有许多样式各异的蝴蝶造型,这与苗族社会中“蝴蝶妈妈”的传说惊人的相似,原因是苗族人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蝴蝶。
②明显的过渡性:这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的承袭和对现代文化的吸收。以前苗族银饰只有五种类型,在注入现代文明后出现了不同的款式,现在苗族银饰多达二十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可以有上百种样式。但尽管现代服饰款式发生了变化,整体上依旧保持着传统,制作工艺也还是以传统工艺为主,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银饰占据着修饰服装的主要内容。这反映了服饰制作工艺传承上的过渡性。
③较强的封闭性:父系传承的主流思想似乎是苗族社会约定俗成的。苗族银匠中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三人成虎(苗语)”,意思是在家里做银饰,如果来了三个或以上客人就要放下手中的活,陪客人抽烟聊天,避免别人偷学技艺。虽然这样严密的系统约束着苗寨人一生兢兢业业、代代相传,维护着族群的利益,但是也不得不正视这导致苗族优秀传统工艺逐渐走向灭绝。
基于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方式可以看出,随着时代进步,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授力度和受众面积虽有所扩大,但主要还是由传统传承占据首位。由工艺传承的特点可以得知苗族人对制作工艺具有很强的“不外传”意识,这种社会意识在现代社会已然成为为苗族服饰制作工艺注入生命力的阻力。并且社会发展下人们思维观念更新,年轻一代多前往沿海发达地区打工生活,苗族服饰制作工艺面临断层危险。
基于对贵州苗寨服饰制作工艺的价值和对其传承的方式特点的认识,我们分析探索出以下保护方法与建议:
第一,保护现有的服饰制作者,发挥“传帮带”作用,争取培养年轻一代的苗族服饰制作爱好者。
第二,利用政策规范,采取政策奖励、资金扶持措施。
第三,做好民间文化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成立苗族服饰制作手工艺品收藏馆,展示制作过程、成品。
第四,出版相关研究专著与画册,系统地保护这一宝贵的制作工艺。
第五,正确运用现代媒体的宣传推广作用,促进世界人民关注保护这一工艺。
第六,引导苗族服饰制作工艺在社会发展中良性发展,防止其丧失原味。
人类学家曾说:“只有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存在,这个民族才能存在”。保护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具有现实意义,其具有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能为贵州旅游业进一步开发提供旅游资源动力。从而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就给保护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保障。保护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民族文化资源,展示出文化多样性的无限魅力。
[1] 《云南民族服饰》 云南人民出版社 程志方 李安泰 2000
[2] 《秘境节祭》 云南人民出版社 邓启耀 张刘编 1991
[3]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 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 徐万邦 1996
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试析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与保护”(项目编号:15c427);2014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统文化视野下中日两国世俗幸福观比较研究”(14SHC 004);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中日传统‘家’文化与百姓幸福观问题研究”(2015SJB8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范文婷 (1997.07-),女,土家族,贵州铜仁人,本科,江苏大学,研究方向:社会科学。王莹(1978.07-),女,汉族,江苏镇江人,副教授,江苏大学,研究方向:中日文化比较、日语教学。
G122
A
1672-5832(2016)12-01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