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践理性批判之道德律令
2016-11-26张慧
张 慧
(深圳大学 广东 深圳 518000)
浅谈实践理性批判之道德律令
张 慧
(深圳大学 广东 深圳 518000)
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对于道德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阐述了他的道德律,他认为道德不是立足经验的而是立足超验的。康德对道德律的极其重视,因此研究道德律非常重要。道德律令有三条原则即:普遍化原则,人是目的原则以及自律原则。
康德;实践批判;道德律
1 道德律令的来源
康德认为人们在闲谈中,更多的是对一个人行动的道德价值聊得比较来劲,文章中说道:“但是在一切说闲话当中,没有什么比关于某一个人的品格应当有之确定的这个那个行动的道德价值的闲话,更多地激起那些在其他所有的玄想那里马上会感到无聊的人士的参与,并把某种生气带入社交中来的了”。但是在参与中,人们往往对别人的行为比较苛刻,“把一切有可能使意图的纯洁性、因而使意图中德行的程度遭到贬低或哪怕只是变得可疑的东西想出来。”这透露出人的克制不住的本性,就是对一个人的行为有一个道德标准。
康德以一种严格的逻辑思维阐述了他举得这四种例子,都是通俗易懂,在我们国家,我们经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的道德原则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由于通俗,大家也就忽略了最原始的根据,康德称之为先天根据。通俗的表达往往给人一种随便的感觉,不正式,为了严谨,有一个确定的理性原则做裁定,康德就提出了一个理性的道德律,你必须要这样行动,即你的行为准则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
康德的道德律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有条件的命令按照情况是可以改变的,那就不具有普遍性了,康德认为每个人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进行理解,比如说“不要骗人”,如果人人都骗人,那么大家就会互相不信任,那骗不骗人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就不在会有人骗人,“骗人”这个普遍法则就自我取消了。
2 道德律令的三条原则
康德的道德律令是一种直接命令我们去做某事,不要把它当作达到另一个目的的条件的绝对命令。“它不问行动的实质,也不问行动的后果,只问行动所遵循的形式和原则;行动之所以本质上是好的,就在于用心好。”更直接地说,道德律令命令我们采取行动做某事,并非因为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好处,这时候,行动只是达到更高目的的手段,只有外在价值,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好的,这时候,行动不是或不仅仅是达到其他更高目的的手段,行动本身就是最高目的,即有内在价值。具体的康德提出的道德律令有三条原则即:普遍化原则,人是目的原则以及自律原则。绝对命令就是普遍性原则,他要将人的主观准则转变为一种普遍的法则,但是这种转化的过程是依赖人的意志发生的,人的意志一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身看成是最终的目的,而不是手段,道德规律的立法者很明显是人类自身,人类自己立法,自己守法,自己执法,也就形成了自律一说。
2.1 普遍化原则
“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康德认为,主体行为的准则是否能成为道德行为的依据,在于这条准则必须能成为普遍的立法形式。普遍化原则是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也是道德原理的绝对命令。
2.2 人是目的的原则
“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手段。”康德讲的人是目的有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个是:人是作为目的而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不是手段,即把自己当做目的而非手段。第二个是每个人再把自己当做目的的同时还要把别的人也当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2.3 自律原则
“作为自己和全部普遍实践理性相协调的最高条件,每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是普遍立法的意志这一理念这就是意志自律,也就是自己为自己立法。”道德律如何能体现出人的目的那,康德就提出了自律原则,自律是相对于他律而言的,他律主要指的是意志是由环境、神意决定的,而人作为理智世界的一名成员,应该服从的是理性的规律而不是自然和经验的规律。
3 道德律令的局限性
一个原理既有可取之处,也有来自各方的批判,对于康德的道德律令亦是如此,叔本华对道德律令的产生表现出了质疑,他认为康德只是仅仅把道德律令当做前提,而没有对其本身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只是一味的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也就是一个人对着道德律令进行自我反思,反思对要做的行为进行检验,是不是向善的,是不是道德的。这一点是靠不住的,因为动机是比较复杂的,有许多潜意识或无意识的不确定的因素在里面,可能并没有你内心单纯想的那样,所以说是该检验哪一个方面的动机那?是你感觉到的动机还是背后感觉不到的那?一般如果一个人认可了自己的动机,人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行动,即使是不好的行为,他也可能会做出来。
康德认为道德律令就是自己的行为,主观的准则已经是普遍客观的法则了,我认为是不太对的,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观都不同,你这样想问题,那别人也许是那样想问题,不可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强加给世界而认为这就是客观法则,都应该如此像我一样。没有人与生俱来便拥有道德律令,空洞的道德律令必将被填充以各种民族各种团体以及各种个人的主观准则或客观法则,这就有点可笑了。
4 道德律令的启示
康德的道德律令的意蕴就是:要这样的行为,使你意志的规范始终能够成为普遍立法的原则。在前面我也说了,通俗讲就是我国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对当代人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不要强迫别人去做你不想做的事,这件事对你有危险,你不想去做,反而推到别人身上,难道这件事就对别人没有危险了吗?因此我们要换位思考,再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的情况下不要伤害别人的利益,更不能以伤害别人的利益达从而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前段时间央视主持人毕福剑由于在饭桌上的即兴表演被拍下传到网上的这个事件,对于拍视频并传到网上的这个人,他的行为是要受到道德谴责的,他没有做到康德所讲的道德律令,不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5 结语
康德的道德律令强调人的内心的道德修养,强条德行的力量,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起着促进的作用,有利于加当今社会的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
[1]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2]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
[3] 韩秋红.康德的道德律令及启示.长白论丛.1997年第3期
[4] 马和平.康德“道德律”之试新——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黑龙江史志.2008年
张慧(1990.05-),女,汉族,研究生在读,硕士,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B21
A
1672-5832(2016)12-0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