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生问题发现能力及其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价值

2016-11-26陈谊强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政治课解决问题主体

陈谊强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论学生问题发现能力及其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价值

陈谊强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问题发现是指在解决一个已经清晰呈现的问题之前所经历的活动、过程、事件,它是学生进行认知活动和创造性活动的起点。问题发现能力具有导向、驱动、建构功能。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通过知、信、行发现问题发现能力的价值。

问题发现能力;中学;思想政治课

1 “问题发现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问题发现是指在解决一个已经清晰呈现的问题之前所经历的活动、过程、事件,它是学生进行认知活动和创造性活动的起点。笔者认为将“问题意识”、“问题重建”、“问题提出”三个环节作为“问题发现”范畴的主要内容,能够更直观地对问题发现能力进行考量。问题意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动学生感知问题,在进行深入认识、对比、质疑、表征等复杂的活动之后提出问题,问题重建既能发生在问题提出之前也能发生在问题提出之后,三者构成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

问题意识是问题发现过程的起点,第一,问题意识是一种具有正面驱动力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是思维活动的动力;第二,问题意识的产生是认识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前提必须是认识客体符合主体的需要,如此才能成为主体的思维对象;第三,问题意识的产生依赖于主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体进行的认识活动,并且认识对象处于主体的“最近发展区”中,这样造成的认知冲突方能激发主体强烈的思维冲动。问题意识的产生是激发学生和认识对象链接的第一步,它代表着学生需要与认识对象的交点。

发生在问题提出之前的问题重建是指学生对问题意识造成的认知冲突进行再认识,重新把握问题的关键和核心要素,重新定义问题的中心形成更有意义的新问题;问题提出之后的问题重建是学生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因为自身的想象或新的认识,对问题的信息结构进行重建,形成新问题的行为。问题提出主要涉及问题表征,问题表征需要主体感知和理解问题情境,摒弃和剔除无关因素,把握问题的关键信息并理顺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征,能够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效率,因此问题提出是问题发现能力的关键一环。

2 “问题发现能力”的作用

2.1 导向功能

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基于一定的情境,面对一定的认识对象,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情境还是教学内容都是可控的,这意味着学生发现问题的角度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引导的。当学生产生问题之后,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就会引导学生朝一定的方向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思考。苏格拉底指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引导学生形成问题逻辑,同时也就是在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思考方向进行引导,这种多层次的引导有利于学生进入教学计划预定的学习轨道,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2.2 驱动功能

学生的疑问作为一种积极能动的心理状态,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认识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驱动学生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宋代学者陆九渊精辟地说道:“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尽管在问题意识的界定上存在分歧,但国内外学者都肯定的是:发现问题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困惑、焦虑、探究、向往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获取相关知识。

2.3 建构功能

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是一种新旧认识的联系和碰撞过程,二者的差异造成的认知冲突是问题产生的根源。爱因斯坦认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活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无论是问题意识还是问题阐述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都需要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同化、顺应和改造过程就是其认知的重新建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的积累增长过程。

3 “问题发现能力”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价值

3.1 “知”是问题发现的目的

在一定的情境中,主体的知识经验无法解释眼前的对象,基于好奇、敏感、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在主体模糊的意识层面形成问题,经过思考、想象确认问题到问题表征,整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就是为了获取关于对象的发展趋势、本质、客观规律,即我们所说的“经验”,因此问题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质上是主体主动求知的过程,发现问题是这一求知过程的起点。中学思想政治课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通过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课程,只有学生将所“知”内化,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德。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水平,是解决学生“知”的一个有效途径。

3.2 “信”是问题发现的来源

“信”是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因素,信的反面即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信度产生怀疑是学生问题发现的来源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是经过马恩列斯以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探索出来的,但中学教学内容往往不会呈现这些理论的探索过程,这也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矛盾。学生的问题意识驱动学生根据所学以及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从疑到提升知识经验走向信的过程,只有学生信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意识的驱动也才会停止。因此在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利用学生的“疑”,能够强化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3.3 “行”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行”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学生运用知识经验去认识解决问题,即知识的运用,另一种是把所学内化再外化为自身的行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可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解决问题意味着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或者课程资源中包含的知识经验与认识对象相对照,这实际上就是学生“行”的过程。“从知识到智慧的媒介是理解,理解是一种使我们进入人类世界的理智过程,是对意义的领会,是对人们心灵的渗透。”学生发现的问题驱使学生去理解相关的知识,并逐步内化为个体的精神和智慧,支配个体的行为,使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也即突破中学思想政治课“行”的矛盾。

[1] 陈炳伟. 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缺失归因[J]. 教育科学研究,2005,06.

[2] 陈海燕. 论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J]. 教育探索,2005,07.

陈谊强(1991—),男,江西赣州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教学(思政)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

G633

A

1672-5832(2016)12-0116-01

猜你喜欢

政治课解决问题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画图”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论碳审计主体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何谓“主体间性”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高中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