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秋战国教育思潮之审思
2016-11-26薛凯
薛 凯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8)
中国春秋战国教育思潮之审思
薛 凯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8)
先秦春秋战国和魏晋时期的思潮中,有儒学思潮,是政治文化的前身,墨家的实学思潮,是科技发展的前身,有法学思潮,是中国法学发展的先声,都是现在中国各个方面发展的启蒙期,本文主要探究我国古代的内向型思潮。
中国;春秋战国;教育思潮;审思
1 从春秋战国到魏晋时期的古代教育思潮
1.1 儒家学派教育思潮与正统官僚思想的发展
儒墨道法四大家中,儒墨并称“显学”①,儒学作为中国的正统学说,占有首要地位。儒家的“三圣”:孔丘、孟轲、荀况。他们的理论大都是论述伦理道德的问题。儒家思潮随其学派,自始至终都存在,而且都被视为“大道”,也是主流,而今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最主要部分。德育这一块是儒家学说的重点内容,孔丘是要恢复西周的“周礼”,礼崩乐坏,是孔子所痛心的。孔子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西周“君子”②,《论语》中谈到“君子”这个培养目标,在汉以前,当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当时各家地位是平等的,各自都可以发展,并没有一家独大。为此他提出了一些德育基本要求,即是德育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③孔丘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大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大时代的产物,他对于社会进程中而言,是属于奴隶主阶级,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改良派力量。孔子在政治上是恢复周礼的保守派力量,也就是他局限于此,始终没有跳出周代的圈子,而使用的手段,则是用的新的方法变革原有的教育传统模式。由于汉尊儒家学说为一统,所以他的学说也就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理论方面基础,后来的君主都是对其增减删改,并且儒家理论发展随着政府的更迭发展,一脉相承。审辩地对待孔学,对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有十分有用的,尤是在中华文化圈内,孔学是受到一致认可的,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蒙古等东亚国家和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孔学、孔庙是相当盛行的,实际上程度仍更加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日本大化改新将留学生派往中国,将唐代的建筑风格甚至原封不动的一直移到了奈良,然后将儒家思想和自己的一些武士道传统理论,融合成了拥有自己浓郁独特风格的日本式理论,在日本成功生根发芽,同样韩国的韩式服装也是汉服的当地改良版,这些都都深刻的受着儒家文化的影响。
1.2 道家学派教育思潮与中国自然主义思想的发展
然而像道家这一门大的学科学问,也是在儒家受挫后,才会起补充作用。道家以杨朱为先导,还有关尹、列御寇等主要代表人物的发展,一时曾呈现了学问领域的儒墨道三分天下的局面,其中的道家是个“异类”,儒墨法皆主张有为,道家的主张最独树一帜,主张无为,哲学上道家远胜于其它的学派说法,它的思辨法,甚是高妙,道家学派体系中老聃是其学术创立者,庄周是老聃的直系,他是正宗正派的传承人,另外如在稷下学宫的诸家中有一小流道家学者④,“抬出”了他们的古代先贤,说黄帝创立了老聃之术,为自己的学说赢得更响亮的声威,可谓是另辟了宣传的蹊径,而被称为黄老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田骈、慎到、环渊、接子等四人。道家创立先于儒家,并且还出现了孔丘向老聃(李耳)问道的事情,也说明了道家的当时的地位。由于道家的政策有反社会倾向,措施太软,在实际统治管理起来,往往很难起到预期的效果,休养生息时往往道家,或其“黄老之学”“玄学”等变体可能盛行于一个朝代的初始时期。黄老之学是稷下学宫这一派为道家的一个分支,形成于战国。
1.3 墨家学派教育思潮与实用主义思想的发展
墨家其最大亮点在于思维缜密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进步方面,这在文科盛行的中国古代发了先声,可惜没有一脉相传的延续下去,唐代的科技教育虽较多,但始终也不是主流学问,被儒家视为是奇巧淫技、工匠“末技”,中国的科技史,没有一条坦途主线。时断时续,时隐时现。是“正统”儒家认为的“君子不齿”的把戏。而墨家学派引起的思潮中,《墨经》中的“小孔成像”,“杠杆原理”等自然科学思想已然萌芽。唐代的实科知识又是极大丰富的时期,医科类分为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基础阶段学习《本草》、《针灸甲乙经》、《脉经》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分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五科进行专业学习。并且唐代的专门实科学校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律学、书学、算学、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甚至还有兽医学⑤,分类十分精细。
1.4 法家学派教育思潮与法治主义思想的发展
法家的学说最大特点是短平快,立竿见影,严刑峻法,小事大刑,采取“连坐”,灭九族,五马分尸,凌迟处死等,令人闻风丧胆、毛骨悚然的酷刑手段,起到肃清和严惩的作用。法家思想始于荀况的“礼法并治”⑥,李斯、韩非、商鞅是法家理论建设者,韩非是其集大成者,而商鞅则是实践者。法家的做法太过极端,不懂得结合道德教育,往往是在出现问题后,焚书坑儒,只能起到一时的短期作用,决不能达到长久,刹住一时风气可以,长久起来积压民意,民怨沸腾,必然导致官逼民反,揭竿而起。现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思想古代中国已有之。
注解:
① 程晗.中国教育策划探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20.
② 李尧.浅谈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04.30.
③ 朱深.从“百家争鸣”中再谈“学术自由”内涵[J].高等理科教育,2003.12.30.
④ 秦万山.论教育强国战略下齐国教育制度的变迁[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4.15.
⑤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⑥ 罗艳华.在硝烟中前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风貌[J].兰台世界,2013.05.18.
[1] 李尧.浅谈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04.30.
[2] 程晗.中国教育策划探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20.
[3] 朱深.从“百家争鸣”中再谈“学术自由”内涵[J].高等理科教育,2003.12.30.
[4] 罗艳华.在硝烟中前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风貌[J].兰台世界,2013.05.18.
[5] 秦万山.论教育强国战略下齐国教育制度的变迁[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4.15.
[6]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薛凯,男,汉,山西,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史。
B224
A
1672-5832(2016)08-02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