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美学教育教学策略探析
2016-11-26倪文豪容家宁
倪文豪 容家宁
体验式美学教育教学策略探析
倪文豪 容家宁
体验式教学法创建的是一种师生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体验式美学教育具有生命性、情感性、生活性、开放性等主要特征。通过分析体验式美学教育的现状,进行体验式美学教育教学策略探析: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有综合性;教学方法要形式多样、注重操作和实效性;教学过程要注重情感,保持体验的可持续性;教学评价要形成动态的科学的评价机制。
体验式 美学 教学策略
在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美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思考当代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角度,提供给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建设性的。当代各国政府在确定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时,都把审美教育和美学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见学习美学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当下的高校美学的教学效果并不像它的意义一样,显得非常明显,在课堂的教育教学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就体验式美学教育教学策略进行简单的探析。
一、体验式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科学内涵
体验式教学法创建的是一种师生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既是师生信息间的交流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生命的独特性,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讨论,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多提意见,接纳学生的感受,包容学生缺点,共同分享喜悦。让学生体验到亲切,温暖的情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下愉快地学习,并能主动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增加学习的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体验式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理念。此后,很多思想家都有过对体验的论述,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卢梭的“以行求知,体验中学”、杜威的“做中学”、大卫·库伯的“经验学习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等。体验式教学思想在我国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如《淮南子·氾论训》中“故圣人以身体之”、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等。
体验一词指的是,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凭借经验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有所预感和预判。体验是集哲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概念,经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调动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使受教育者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育途径和方式。王一川认为:“体验法是指美学论述过程采用的个人亲身直感对象或设身处地地感受对象的方式。”[1]
二、体验式美学教育的特征
通过对体验式教育内涵的分析可以发现,体验式美学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需要,以交互式活动为主载体,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性,教育过程中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教育形式开放化,教育成果成动态显示。因此,体验式美学教育具有生命性、情感性、生活性、开放性等主要特征。
(1)生命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教育过程中具有生命平等的地位。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育者为主导,匆视了受教育者的生命意义的扩展,这也是影响教育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生命本身就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人与万物一体的生命世界,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体验式美学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生命需要,在设计教育内容时关注受教育的个体生命差异性,在教育过程中应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2)情感性。教育过程中注重情感是美学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体验美学教育重视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切身体验,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正确引导,符合道德生成的科学规律。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及受教育者之间相互的交流互动、受教育者受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的感染产生情感的升华等现象,都是体验式美学教育情感性特征的生动体现。可以说,体验式美学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在情感中体验”,最后达成道德意义生成的教育。
(3)生活性。生活是人人都离不开的,如何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照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情趣的意象世界,更能发现生活的意义。这样抽象玄乎的理论就与日常的生活、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意义。就教育内容而言,体验式美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具有针对性,它扎根于优秀的文化基础上,以受教育者身边的生活案例为题材。它来源于生活,更容易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上,体验式美学教育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设计不同的内容,更具有层次性。在主题确定的情况下,其教育内容因人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4)开放性。开放性一是指体验式美学教育在讲授完基础理论课后从课堂中走出去,或是走进教育者设计好的实践教学情境中去,或是直接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欣赏山南水北,进行审美实践活动。二是指体验式美学教育不同的个体的体验结果是开放式的,没有统一的经验和结果,每个人的认识既有普遍的共同点,也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体会。审美体验需要受教育者暂时隔断与外在的联系,抛弃功利之心前,全身心参与整个实践活动。体验式美学教育正是让受教育者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对教育内容进行再认识和反省到自觉地运用,它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
的科学规律。三是指师生关系是开放性的,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讨论、理解而达成平等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传授关系。
三、体验式美学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美育的重视,美学教育在各种类型的学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体验式美学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综合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生命需要,当前大多数学校的美学教育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抽象玄乎,典证举例缺乏综合性。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设计较少从学生角度出发,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主体地位,缺少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和缺乏针对性的理性分析不够。这必然导致学生对美学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更难以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更不能引发学生深刻的生命体验。
(2)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缺乏创新。当前体验式美学教育的应用还没有广泛普及,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仍以灌输式为主。虽然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运用了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但展示的案例结合学生生活文化的比较少,给学生有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开展的美学教育实践活动缺乏层次性和连续性,没能整体的,系统的开展美学教育实践。这难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不到体验式美学教育的目的。
(3)教学过程中互动较少,对学生的情感关注度不够。体验式教育强调以活动为主载体,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多学校的体验式美学教育主要还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应者寥寥,积极响应的不多。班级人数较多以及学生人文素养存在个体差异,教师无法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变化。没有情感的交流,学生就会缺少深度的生命体验,因而也很难获得情感上的共鸣,美学教育就会表面化,从而严重影响体验式美学教育的效果。
(4)教学评价以书面考核为主,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学校的美学教育仍然沿袭传统的考核模式,考核形式以书面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这种考核模式实际考察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无法考察学生的内在美学理论思想和外在的审美实践行为。对审美实践活动的考核也主要是对学生撰写的论文报告进行评价,没有合理的考评机制,学生对审美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关注度都不够高,从而影响体验式美学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体验式美学教育教学策略探析
体验式美学教育的实施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进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升华发展过程,因此,教育者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有综合性。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结合课程需要,将学生分类,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注意综合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把握美学理论要求,又要做到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如在讲美的本质时,结合85后女作曲人曾檐的音乐成长故事,以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作词,曾檐作曲,费玉清演唱的《月下待杜鹃不来》开始,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及美妙的歌声中,带学生进入一片宁静清明空灵的意境中,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舒缓的节奏中讲述了美的本质与文化语境、美的本质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意识形态属性或价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学习拓展了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综合性的教学内容的要求。
(2)教学方法要形式多样、注重操作和实效性。体验式美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有交流分享法、影视鉴赏法、审美体验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满堂灌输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2]要加强教育技术的应用如在讲授形式美、自然美、社会美的内容时,教师直接播放霍建起导演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通过视频播放案例、交流观后感受、让学生感受电影长镜头的运用,感受人物和摄影机的调度运动,中景、近景、远景等镜头的刻画,感受优美动听的音乐,感受青山、绿水、稻田、小桥的画面组合,感受电影情节表现出来的人性、人情、爱情、亲情之美,引领学生正确的情感导向,积极的追求美好的理想。
(3)教学过程要注重情感。在实施体验式美学教育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式美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不能盲目的进行情感体验,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有针对性地推进体验式美学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持续不断的情感活动中学习知识,升华情感,形成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并保持下去,成为人生的一种态度,实现体验式美学教育人性发展之美。
(4)教学评价要形成动态的科学的评价机制。体验式美学教育是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学到美学知识,并自觉在生活中去践行体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较高的艺术情调。在实施体验式美学教育活动时,我们要随时关注学生在教学体验活动中的表现,把握每一个评价时机和标准,做到及时评价和综合评价。以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仅要看学生的课堂讨论发言及书面作业,还要把他们在生活中的表现及学到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结合到综合评价机制中去。因此,体验式美学教育教学评价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要形成动态的科学的评价机制来评价教学效果。除了传统的期中、期末书面考试之外,更要将评价量化,引入过程的评价机制,最终形成动态的科学的评价机制。
[1]王一川,美学与美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克东.现代教育技术与学校教育现代[DB/OL].http:// www. chinaret. com /html/20041113_84. htm, l 2004-11.
(作者单位:钦州学院)
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生态美学思想的钦州坭兴陶器创作及发展研究(KY2015LX533)。
倪文豪(1982-),男,河南辉县人,钦州学院党院办讲师,哲学硕士;容家宁(1984-),女,广西灵山人,钦州学院团委助理研究员,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