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创新工作探索
2016-11-26肖莎莎
肖莎莎
浅析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创新工作探索
肖莎莎
【摘 要】党建带团建工作作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党建带团建的根本在于一个“建”字,而关键之处在于一个“带”字,要以不断发展作为共同的发展目标。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几方面分析了创新办法与工作体制完善,希望对当前高校的党建带团建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 党建带团建 探索
一、党建团建有着密切的联系
共青团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优秀青年组织,是党组织强大的后备力量,这就表明了党组织与团组织不可脱离的政治关系。因此,在党组织的角度俯瞰共青团的建设,需要将其放在重要位置,定期或不定期展开对共青团工作的研究,积极听取共青团的工作意见与工作汇报,了解并解决团组织在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在其薄弱之处加大工作力度,体现出党组织的力度与作用,把基层团建工作纳入到党建工作的具体系统中,并启用责任制,在开展好党建工作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为团建基础建设工作提供便利条件,为团组织提出可行的建议与办法并提供政策支持,党组织应当将团建工作纳入到党的工作中来,党团共同进步,共同部署安排,一起研讨分析,使共青团真正成为党组织的一部分。
二、当前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不足
(1)党建带动团建工作的长效机制不健全,需要加以完善。中国共产党在历年来的革命战争与国家发展建设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各项工作的规章制度与体制也在不断进步中,但是在党建带团建这一工作上,工作体制不健全,可以说是党建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党团之间的联系制度、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工作考评制度等工作都存在一些漏洞,需要尽快去完善。(2)党建带动团建工作没有创新。在一定层面上,团组织为青年服务的工作方式已经很多年没有经过改善已经跟不上新时期的步伐,致使团组织的活动号召力、凝聚能力、对学生的吸引力都大打折扣;第二方面,团组织的教育方式没有科学合理的有效平台及载体,团组织的内部成员很多没有先进的思想意识,没有真正的了解团、了解党,更无法针对当前的局势提出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
三、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创新途径
(一)做到“四个强化”
(1)强化部署,形成党团建设合理。第一步,高校的党委需要将团建工作收纳到每年的党建工作的大框中,对团建工作倾注更多的重视,使团组织与党组织共同发展。另外,高校的党委要长期的且定期的组织召开以团组织工作研究为重点的研讨会,对共青团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加以研究并予以解决,深入并及时掌握团成员的内心变化,在会中对共青团日后的工作加以部署,并为团活动提供充足的活动经费,使得团活动可以顺利开展。
(2) 强化心理培养。高校党建带动团建的工作顺利进行的第一步首先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进行,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精神支柱坚定树立在他们的思想认知中,加深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信念。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要在原有陈旧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改良,通过主题教育的开展,活动的举办使团组织成员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
(3) 强化制度创新与完善。新时期下的高校党建带动团建工作的工作目标和教育思想要极度明确,提升组织的工作能力,使团组织的骨干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建立团组织内部责任制度,奖惩均有明确的规章与标杆,将团组织的骨干作为党组织骨干的储备力量;党组织内部的成员选拔要谨慎,严把入口关,工作程序也要规范化,并在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实行责任制,进一步做好高校党建带动团建的工作。
(4) 强化信息传播平台。在中国已经全面发展成互联网时代的同时,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也悄然发生转变,不再是原来的书报信息传播,相比之下,互联网信息传播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团建体系、组织建设和工作办法的推进
当前高校的办学模式已经趋于多元化,合并办学、联合办学的教育方式为高校的共青团工作开展带来了多校区管理的新挑战,针对此情况需要不断研究创新团组织建设的模式,依照校、校区、院系、团支部这一顺序由上到下依次建立。各个校区的团委组织要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为构建特色校区团文化增砖添瓦,使得下属的院系与团支部从中体会到归属感与认同感,做到这点,对校团组织的稳步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在多年的工作中我国已经总结出党建带团建的成功经验,可以促进党组织与团组织共同进步,互相提高。团建工作在脱离党组织的情况下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而缺失了团建的党建工作就不能称为完整。在我国高校的学生中,超过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共青团员,这就说明团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更贴近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党建带团建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在未来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希望本文以上所述可以针对当前的问题提供帮助,希望我国高校的人才们成为党、团组织的骨干人才,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健,王斌,黄建华.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方法、措施及检验标准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06).
[2]郭加书.论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2010(8).
(作者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