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自我评价及其特殊功能

2016-11-26董冉功

长江丛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意志个体主体

董冉功

大学生自我评价及其特殊功能

董冉功

大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即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其特殊功能体现为:增强对个体能力和社会环境的客观认知能力;提高个体情感(意志)的合理调适能力;提升个体价值的自由选择能力。

大学生 自我评价 自我教育

大学生自我评价活的特殊功能体现为:

一、增强对个体能力和社会环境的客观认知能力

大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准主要有四种参照物: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和行为反应(社会态度);社会团体规范和角色规范(社会规范);他人的社会状况、行为成果、价值诉求(社会榜样);他人的社会经验(社会经验)。这四种参照物可以统称为社会环境系统。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是一种双向的交互活动。他们根据自身的基本状况,参照社会环境完成自我评价活动,因此,对个体能力和社会环境的客观认知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该评价活动结果的客观有效程度。自我评价活动也是一项特殊的认知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个体能力和社会环境的客观认知能力的高低,间接影响自我评价能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追求及其实现理想的途径,影响着大学生的自信心并调节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行动能力,并最终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等各种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提高个体情感(意志)的合理调适能力

自我评价活动特别是道德自我评价活动,是知、情、信、意、行的综合性活动。自我评价活动能力的成熟是知、情、信、意、行五种精神活动的较为完美的耦合,即达到评价系统与动机系统等各系统趋于协调。而关键在于动机系统中情感的稳定性和意志的坚定性。“进行自我评价活动的主体具有心理因素即情感和意志,情感和意志也必然会对自我评价活动发生影响。”[1]

三、提升个体价值的自由选择能力。

自我评价活动机制的重要一环是价值标准的选择。同个体情感(意志)的合理调适能力一样,个体价值的自由选择能力是个体自我评价能力成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个体价值的自由选择能力高低的评判标准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具备对自身需要的合理性认识。“主体自身的需要是主体对于客体进行评价活动的出发点。”[1]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主体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且不同的需要在不同情境、不同时期中对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在面对众多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冲突的需要,评价主体就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以形成评价活动反映对象的价值关系。换言之,如果评价主体不能自觉地正确地意识到自己的真实的需要,并对反映自身利益的需要进行比较、选择,评价活动即使可以进行,其评价结果(价值判断)也是片面的、低效的、非理性的。就此而言,主体如何发挥自身理性能力,对自身需要作合理性的认识,是提高个体价值自由选择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由于年龄、心理、阅历等客观因素,90后的大学生离开父母后,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难以分清自身的眼前需要(利益)和长远需要(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等等。因而其选择的标准就容易发生偏差,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事后追悔莫及。

(2)具备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选择正确价值标准的主体意识。成熟稳定的自我评价主体能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选择正确的价值标准。当他们身处顺境时,不骄不躁不自大,冷静地观察社会诸阶层的价值诉求的嬗变,清醒理性地分析嘈杂多元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坚定地选择正确的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作为自省和践行的标准。当他们身处逆境时,不卑不亢不随波逐流,始终以奋发向上的热情,客观理性地看待自身的条件和能力,不降低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的水准,以无耻的方式获取利益来摆脱暂时的困境。在顺境中能做到价值标准的正确选择也许不难,难的是在逆境中能始终如一。90后的年轻大学生只有勇于实践,经受住得意时的头脑发昏和失意时的挫折击打,才能增强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选择正确价值标准的主体意识。

(3)具备在自觉调控情感和意志中选择正确价值标准的主体能力。完整的个体自我评价系统包括社会情境和心理情境(情感、意志、态度等)。“情感对自我评价活动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通过自我评价活动中的选择评价标准和整合评价信息两个环节发生作用。”[1]意志则是“人自觉而有目的地都自己的活动进行调节的心理过程,表现了人的价值定向判断。”[2]因此,意志是自我评价活动达到既定目的的努力。具体而言,这一“努力”是对“评价标准”和“价值判断”的坚定情感。

90后的大学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年龄日趋年轻化,二是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网络化时代。由于年轻心理不成熟、阅历少,在面对海涌的信息时,往往无所适从,淹没了自由的主体,不但缺乏恒常反思自我、开展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在面对社会上嘈杂的价值观时茫然无措。他们或漠然视之,懒于对自我的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价和恒常的反思,或在对待多元复杂的社会价值观选择上不作批判性的随大流,或用过于偏激的价值观作为自我评价的准则以标榜“个性”。

[1]陈新汉.社自我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我评价视角下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编号2012 SJDF DY 075。

董冉功(1968-),江苏邳州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自我评价。

猜你喜欢

意志个体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观点集萃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