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校企共育双师型教师路径分析

2016-11-26朱中伟

长江丛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双师新建共育

朱中伟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校企共育双师型教师路径分析

朱中伟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在建设过程中,处于转型与过度的重要阶段,因此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有针对的选择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并要提高自身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现阶段主要通过培养双师型教师,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才可以保障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以研究运用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教师的科研以及教学的实践综合能力。本文主要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探究分析,为校企共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进行了研究解析。

新建本科院校 校企共育 双师型教师

在现阶段,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之一。在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现阶段的主要需求之一,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因此在实践中,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高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对教师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在新建民办本课院校当中,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提高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和重视。对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来说,对高校教师的能力、素质需求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其中,教师必须在具备讲师或以上职称的基础上,并有相应的资格证书,还应该具备相应的行业从业经验才能胜任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工作[1]。此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应用技术研究学术成果,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参与过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且其相应的教学水平应处于领先水平,才能达到其基本要求。

二、“双师型教师”的主要内涵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内涵的解读,是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指导的逻辑起点和必要前提内容。首先要先明确“双师型”的具体概念,并要明确其实质内涵,这是探讨“双师型”问题最为基础的部分。“双师型”师资是职业教育所最为关注与重视的研究热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需要追溯到以前的职业教育活动当中。也有许多学者在进行职业教育“双师型”内涵分析的同时,也对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的视域范畴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现阶段,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尚未统一,主流观点包括以下两种:首先,对于“双证”较为重视,也就是说双师型教师在拥有高等院校的“教师资格证”之外,要具有权威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2]。其次,就是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较为重视,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基本能力素质的同时,还要具备专业的岗位操作能力。可以说双师型教师就是在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资格证书以外,还要具备专业的教学素质,还有保障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与过硬的素质能力。只有将这两点有效结合,才可以满足现阶段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的实际需求。

我国新建民办本科学院多数地处省会城市之外,很多是由当地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它的特点就是办学的历史相对较短,与公办本科学院相比其办学条件和办学资源也相对较差,并且有些民办本科院校的升格或转设条件也只是仅仅超过合格线而已,而在教育教学质量要求高、生源逐年减少、就业问题、教育国际化等新的挑战与问题情况下,新建民办本科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必须要进行全面考虑,并将其进行有效融合,才能建成以服务地方为导向的新型民办本科大学。现阶段,新建民办本科学院的建设与发展都在摸索的状态下,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当较多,因此为保障民办本科院校未来更好发展,就必须要制定健全的策略,进而促进民办本科院校更好更快发展。

三、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校企共育双师型教师存在的问题

广义上的校企合作就是指通过教育机构与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合作,构建一个科学的人力资源培养教育模式。这里所说的教育机构主要包含教育主管部门、专业的行业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狭义领域内的校企合作就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现阶段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校企共育双师型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双师型教师在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教师队伍中比例相对较低。对于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而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引进较为重要,把教师人才的引进重点着重面向研究生与博士生方面,现阶段,具备高素质岗位经验的专业教师比例相对较低,在构建具有双师型教师队伍道路上的整体人数不足的问题凸现出来,因此也无法满足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的实际需求。并且在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缺乏专业的培训机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际的岗位实习经验,企业在岗位招聘过程中,没有优先考虑与学校合作,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双师型教师无法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实践环节无法有效的执行,造成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等问题出现。下面就对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校企共育双师型教师中具体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根据其问题提出全面的解决策略。

(1)通过校企双方制度订单培育的形式,进而对订单班级进行全面管理,提升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我国高等院校为了能够为社会与企业行业培养适合要求的专业型人才,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相应人才,高等院校就必须要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顶岗实习以及订单培养活动等,进而有效加大校企育人策略的更加深入,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全面发展。而通过订单培养为案例,学校与相关企业通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建校企课堂、共编制校企教学材料、共同引导订单班级学生学习方法的提升等,让学生能够有效的随着教师来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进而熟悉企业一线工作和管理内容等。通过从业规范、工作规则、岗位交接、工作流程、信息管理等不同的方面,来让学生有效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教师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的工作程序、工作环境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等,这样才能保障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更好的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进而促进学生未来更好发展。

(2)民办本科高校教师可以进入到企业当中进行顶岗,实现“项目制”参与企业日常运营,从而拓展教师实践综合能力。对于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来说,多数是由高等职业院校升格而成,或是有几家甚至多家企业联合办学,企业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具备一定的学生培养能力、师资融通经验,学生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条件优越,可以通过利用企业的相关资源和校企合作的经验来进行教学,并且教师也要深入到企业项目当中,对项目参与设计与策划、组织与实施管理、验收与评价等。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理论知识与自身专业水平程度,进行分层参与到项目当中,进而全面提升教师对行业企业发展现状的认识,这对提升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和素质技能应用等综合能力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3)民办本科高校教师应与企业员工进行良好的合作,进而实现专利、技术应用、产教成果的有效发酵。在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从普通高职院校升格到本科院校时,对于专任教师的质量、数量、取得的成果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指标。专利、技术应用、产教成果的有效发酵是体现双师教师水平,区域经济水平,办学特色等内容的重要指标。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要通过产、学、研、用等方面来要求,并保障教师自身知识经验能够转化为应用成果。对这些应用成果进行分析,都是通过专利与技术研发、决策咨询报告、项目策略、社会咨询以及服务等来展开的。研发的应用成果发酵过程中,教师所收集的实际数据与信息内容,并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有效运用到其中,进而为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4)学院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或培训场所,共同来培养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在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中的教师,很多都会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并且其理论知识水平也相对比较高,但是从整体来看,其实际应用能力和实际能力还是相对比较欠缺的。而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具备比较系统化的工作知识和经验,但是却欠缺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3]。所以校企双方必须要共同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这样能够有效的将人员培训与互动、资料撰写与整理、制度的完善与制定等功能良好发挥出来。教师也要参与到行业指导,以及人才培养制定当中,与企业也要不断提升员工的理论知识水平,并参与到人才培养当中,进而为企业培养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综合人才,也能为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培养出急需的双师型教师。因此校企双方要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基地,从而为学校培养出综合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资源。

四、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践行校企共育双师型教师的有效对策

在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时,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专业知识素养与本科要求相差一定的距离,欠缺充足的培训与建设资金,也缺少培训和交流的实际机会,系统化的个人发展指导形式也是相对比较缺乏,并且其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缺少完善性,这些问题一直困扰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其系统工程相对比较复杂,因此,下面主要通过针对现阶段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校企共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践情况正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有效的保障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保障校企共育双师型目标的早日实现:

第一,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重视,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来说,要在明确了解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上,提高对双师型教师的重视,在基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开展各种校企合作培训,利用自身的教学理论知识,完善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经验,保障校企共育双师型教师的途径可以有效的开展,最终达到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根本目标[4]。

第二,强化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要想有效的借助校企合作模式,全面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就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满足现阶段教学需求的基础上,不断的深入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科学的校企合作平台。学校要通过企业的参与合作,保障教师的实践活动有效开展,为教师提供一个稳定的实践场所,保障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有效的融合起来,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能力与综合水平,同时学校可以利用这一渠道聘请专业的兼职教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第三,完善奖励机制,构建合理的考核机制。首先,学校要完善自身的奖惩机制。为了有效的保障教师的参与度,提高校企共育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在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就要构建一个长期有效奖惩机制,科学合理的设置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考核规定等。要通过完善的薪资补贴制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其次,构建全面的考核制度,在开展考核工作的过程中,要明确具体的考核标准、从多角度、多方面开展教师综合能力的考核,保证教师的实践活动融入到考核指标中,提高教师对企业实践工作的重视,使教师逐渐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为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夯实的基础。

第四,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要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育与管理机制,进而建设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资源。在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当中,为了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从而缩小教师理论素养与产教转化能力的差距,提高其知识理论的厚度,进而拉近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形式和管理机制。学校与企业要共同明确双师型教师培育目标的重要性,也要提高对其内容的重视。学校与企业要全方面的落实和足量使用双师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保障将每一分经费都落到实处;同时要确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施途径和整体手段,有效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要组织行业企业培训项目,让教师能够更加明确和企业的工作过程、管理需求和具体工作内容等;要制定相对比较明确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并在此期间要与职称的评定相挂钩,才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整体综合水平;要创建双师型教师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对教师进行引导、规划、辅助,让其在双师型素质的提高上更好发展、更快进步;要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策略,运用补贴、晋升、合理调配等方式,来激发教师的整体兴趣,更好的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更好的促进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校企共育双师型教师全面进行。

五、结语

综上,在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中,要通过校企共育的方式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从而有效的满足现阶段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自身的教师需求,为学校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在校企共育实践过程中,要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教师素质能力培养的本质要求。对于现阶段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双师培养目标与策略进行及时的完善与深化,通过构建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完善教师奖惩制度,保障校企共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早日实现。

[1]毛雅菲.论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校企共育双师型教师[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01):120~122.

[2]张海莹.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共育双师型教师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6(06):144~145.

[3]刘成立,陈雪莹,刘忠.民办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与培养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10):106~109.

[4]魏泽.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趋势评析[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2(4):14~38.

(作者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本文系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加强双师队伍 推进学校转型发展”课题编号:2015JSJG251。

朱中伟(1985-),男,汉族,山东单县人,硕士,无锡太湖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双师新建共育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