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影响研究

2016-11-26闫晓杨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社交民族

袁 涛 闫晓杨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01)

互联网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影响研究

袁 涛 闫晓杨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01)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由于网络的冲击,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由过去的小众传播呈现出大众传播的特点,乡村传播向国际传播等新特点。本文立足于互联网背景下对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阐释了互联对民族文化传播产生的的积极影响,同时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好的思路。

网络;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影响

1 网络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特点

网络即时性、开放性、信息海量、检索便捷等优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正由过去的小范围传播开始向大众化传播过渡,信息传播过程中已呈现出一些大众传播的特点。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重点网站、民族地区政府网站等在增强了信息的权威性和可读性同时,也通过这种有效的传播方式提高了信息的覆盖面。

1.1 文化传播视野的转变

网络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视野由乡村传播向国际传播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其实就是网络给少数民族带来的一种“走出去”的意识,这种网络意识代表的是高速、高效的发展。“中国的少数民族大多长期居住在边远地区,生产力不发达,与外界联系少,网络使民族文化打破封闭的传统,真正让来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神秘文化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1.2 文化传播模式的转变

网络使少数民族的文化信息由单向传播模式向双向传播模式发生转变。这种转变使主要依靠政府单方宣传的被动时代成为过去。“在新闻传递中,把上情下达同下情上达结合起来,是达到上下沟通、信息共享、互相理解、推动工作和问题解决的主要方法。只顾一头,会造成信息阻塞,传播不畅。”各类民族事务机构网站的设置,方便了受众了解各项党的方针、政策,同时,由于网络传播的双向特点,也使民族文化传播更加生动,受众积极参与信息的传播与反馈,实现了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互动。

2 互联网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

2.1 互联网推动了民族地区参与式文化发展

提及少数民族文化,一般是放在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位置,这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异质性。由于地域及其他因素,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了非主流文化的边缘文化的特性,在文化传播中的“参与”及“互动”的频率很低。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网络的迅速发展对民族文化产生了一系列的冲击和挑战,更给民族文化带来了传播和发展的机遇。它创造了一种公开、平等、共享、包容、自由的媒体形态。

2.2 互联网的“分享”性扩大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范围

安德森在其著作《长尾理论》中提到过“文化繁荣而富于选择的时代”,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参与时代”。互联网的“分享”功能,使受众可以散布、交换和接受信息,使其充分的参与进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从而丰富了信息内容,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通过互联网,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们将自己的心得、经验、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进行更广的传播和交流。通过互联网填补了民族文化传播的沟壑,扩大了传播范围。互联网以其多元化的视角,运用文字、音频、图片等丰富的形式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为人们理解和熟知民族文化搭建了桥梁。现实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而互联网使其在网络空间得以拓展和延伸。

3 互联网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消极影响

3.1 互联网轻视少数民族宣传程度的把控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文化的传播是单方面的定向传播,随着互联网的介入,文化的传播方式变成了双向互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在积极推动文化传播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负面影响。互联网在对西北民族地区传播内容上,为博得眼球,较多的传播内容是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形象、民族性事件等内容,对于少数民族的人文、民族、宗教、地区内容传播淡化,缺乏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细致的、系统的形象构建,没有能够展示少数民族的真实形象,形成了对少数民族的封闭、落后、民族事件频发的刻板印象。大众对于流传在互联网上有许多“共同”之处的的内容,形成了固定的看法并得出了固定的结论,简化了其对少数民族形象的认知,互联网的“放大镜”效果充分显现出来。

3.2 互联网加剧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同质化

从理论上说,所有不同的民族、不同性质的文化都可以同时存在于互联网之中。但互联网的传播,则加强了这种效果。在互联网传播上,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几乎是千篇一律,重点集中在其外在文化方面,比如饮食、特色旅游、服饰、舞蹈及音乐等,可以说更倾向于娱乐性质,是作为消费符号存在于大众视野的。但是对其宗教、语言、民族哲学等精神方面的文化因子的深入探讨却非常缺乏,而这些恰恰是少数民族熟悉并长期维持的主要生活内容,也是这个民族智慧与创造的表现。经由互联网传播的内容,大都是浅层文化,表现出了互联网对于文化传播的“趋同性”。

4 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举措

要提高少数民族的媒介素养,需要提高社交媒体的接触量、提升对于社交媒体传播信息的理解和鉴别、提高运用社交媒体的传播的能力,以及利用社交媒体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能力。政府带头,鼓励企业、公司、社会组成合力,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建立信息平台,减少个人投资的成本,确保民族地区民众能用最少的精力、去传播文化。而“共享”与“开放”的社交媒体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是个有益的补充,未来的方向,将以社交媒体为平台,民族文化为主体内容,带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互联网传播内容的质量,不能丧失民族文化的个性,才能真正做少数民族文化向更广的空间进行传播和扩散。互联网推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加民族间的交流借鉴,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弘扬民族文化保护精神,应该是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做好的一个大项目。

[1] 赵国宏.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延边地区朝鲜族个素考察[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36.

[2] 刘静.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J].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278.

[3] 赵洁.论社交媒体基于“受众视角”[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1

袁涛(1992-),男,汉族,河南郑州,研究生,在校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科学技史。闫晓杨(1993-),女,汗族,河南南阳,研究生,在校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TN929

A

1672-5832(2016)08-0158-01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社交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