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6-11-26吴洁
吴 洁
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吴 洁
对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运用积极的心理教学理念以及方式都是教学历史上一种新的尝试,通过全新的角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学知识,使得思想政治教学有了情感依托,是一场新的革命。本文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对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做了简要分析。
积极心理 高职 思想政治 应用
一、前言
近几年积极心理教学逐渐兴起,将积极心理运用到高职思想教学中是当前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学者研究的主题是在校园中营造积极的氛围以及采取各种手段或方式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态度以及积极的学习行为。积极心理主要是讲人的性格以及品质作为研究的主体。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既具备普通大学生的特点有自身的特色,是运用积极心理教学的良好对象。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摆脱“消极困境”,塑造积极的品格。
二、树立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增强高职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高职教育由于其适用范围的特殊性因此很少能够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进入高职的学生本身为高考失利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高职思想教育中的积极观念有助于帮助学生减弱自卑心理造成的伤害,增强学生对自身的信心,改善学生消极思维以及消极的行为方式。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行为倾向主要是逃避型和接近型两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主观的体验,能够刺激学生向接近型心理转化。在高职的政治教育中树立积极的教育挂念,有助于帮助学生激发内在自我情感,是学生情感得到释放,是学生获得积极的思想感情。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情感体验能够将学生的状态调节到最佳,减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抗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采用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进高职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统一
思想政治的内容本身是成熟的,但是教育的方式确实不完善的。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在不断地向着世界文明前进,因此每一代人的心态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当中。学生的心理诉求在时代的变化当中也在提升。近几年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个人心理诉求的表达,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这些改变都会影响学校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方式影响着教学成果。传统的教学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的模式上就很难显现出一种主动的精神,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学生思想以及行为的矫正,缺少对学生一种爱的关注,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种方案的心理。学生学习的思想难以得到提升,行为也不会产生较大的改变。
运用积极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改变传统方式的教学,在教学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成为学生倾诉的伙伴,教师是一种帮助学生成长的存在。教师要明确学生与自己同样是个体的存在,并且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原则,采用赞美、鼓励、换位思考等方式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设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课程,实现思想和行为的统一。
四、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培养高职学生积极的人格
积极的人格是积极心理学教育的培养的根本目标,它包括: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等。拥有积极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能够提升思想教育的教学质量。心理教学中认为积极的环境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较好的氛围。从学校的教学环境来分析积极的环境是人性化的校园管理以及美满的家庭氛围。构建有效的积极思想政治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水平。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潜移默化和客观督促的两种学习模式,前者更具有强大的效力。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高职院校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融入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理念等教学内容,建设特色鲜明、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校园中最好能够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比如技能大赛、文化节大赛、科普活动等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学生能够在隐形文化当中潜移默化的塑造自身坚强、果敢、积极的人格。校园文化虽然是隐形的,但是其产生的效果确实长久的,它能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发挥巨大的力量,对学生造成深刻的影响,为校园开展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文化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运用积极的心理教学理念以及方式都是教学历史上一种新的尝试,通过全新的角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学知识,使得思想政治教学有了情感依托,是一场新的革命。积极心理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毅、果敢、正面、积极的心理,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参加活动的意识,提高学生对自身的信心,进而塑造优秀学生。但是由于积极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本身的管理方式以及运用手段尚未完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1]周炎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理论与改革,2013(1).
[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社,2014.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