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话剧素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管窥
2016-11-26赵敏
赵 敏
当代大学生话剧素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管窥
赵 敏
话剧发展史与校园文化密不可分。本文从话剧素养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基点,概括了话剧回归校园的可行性和需缺性,重点提出了话剧素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消解 “审美距离”的必要性。
话剧 校园文化 趋势 意义
话剧,作为20世纪发展而来的中国的新文学体裁,其艺术精神有别于中国传统戏剧和地方戏剧,也有别当下流行的电影和电视等大众艺术。比起很多传媒艺术而言,话剧是间于快餐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一种的一种“文艺营养餐”。因为,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人们需要在“现实——梦想,躁动——深情”间建立一种情感载体,“话剧”很好地将命运起落与历史浩荡沧桑的感受浓缩到一个直观且诗意的舞台上。从世界文化史来看,表演和观看“剧”对于人类来说,早已经成为一种理解力生成和一种精神向往的依托方式。当代的高校文化建设中,培养大学生对生活、对人类的情感和历史审视的教育不可或缺,这对大学生理解生活,培养社会精神有着重要的感染作用。
一、具有百年历史的话剧艺术诞生于校园,发展于校园,成为青年学生的一种有效的社会心理转化途径
追溯文化历史,校园话剧在中国新文化发展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从1907年留日学生创办的春柳剧社开始,当时青年学生们利用最初的话剧萌芽姿态,伫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土的一角上气血长啸,向侵略者发出不屈的声音。他们用话剧的方式呼唤民众奋起反抗,这段文艺历史赋予了中国青年学生民族脊梁和话剧的战斗品格。这种品格蔓延于整个20世纪的前半叶的社会发展进程。建国以后,大概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直到新时期,话剧的复苏之路仿佛在又一次在历史的原点上得以起步。原因在于:
第一、情感释放的需求。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十分的复杂,他们面临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社交与择友,恋爱的压力,经济贫困的压力等等,有压力就需要排解。作为一个群体,或者一代人心中的郁闷排解,需要依靠恰切的艺术形式排解。
第二,个性表现的需求。当代大学生充满丰富的个性色彩,其本质是寻求自我的展示,追求自我的欣赏和陶醉,从而获取自我满足。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舞台都是人们展示自我、达到自我欣赏的目的的最好形式。改革开放带来的个性和思想的解放,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借助舞台共同抒发内心的情感成为必然。
第三,对现代主义的青睐。追求时尚和创新,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追求,求新求变的心理是对现实最好的反思态度,决定了话剧复兴的可能性。既然以往的现实主义表达传统已经不再适应新的需求,那么后现代的无目的叙述,朦胧的意愿表达,就会成为青年人反理性的一种钟爱。
第四,对经典的热爱。不管是创新还是旧戏重排,都反映了大学生的人文血脉追求,多接触经典的思想和艺术,多接受人文滋养,可以净化心灵和品格。盘点当时我国历届大学生排演节目单前几名可见一斑,它们是:《雷雨》《日出》《茶花女》《倾城之恋》《悭吝人》等等,经典给他们思想和艺术滋养的同时,也反映排演者对人文理想的追求。
从中国话剧所经历的两个兴盛的时期来看,话剧曾负载了深重的时代背景的和心理诉求,话剧校园之路走得可谓“百年沧桑,归去来兮“。民主革命时期的话剧注重外部的张扬,当下校园话剧注重走入心灵深处,从呼喊到静思,戏剧承载着隽永绵长的哲学韵味,承载着高迈的人生理想,话剧作为一个城市高端文化的象征,秉持民族复兴、启迪民智,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审美需求。可见,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上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艺术气质,所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怎样的讨论和估价都不为过。
二、让话剧走进课堂,走进校园——当代大学生话剧修养培养的趋势和意义
(一)大学戏剧文化发展的可行性趋势
第一,大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潜在的观众。
目前,我们的社会里懂戏爱戏的年轻人甚少。但是,大学校园里真实的状态是:话剧创作处于有待开发的本色状态。这种状态的本质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因为你们中的大部分其实从来没有主动接近过戏剧,需要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给予重视和培养。
话剧确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目前还不能完全走入普通大众。那么,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群体,将来在他们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主导时,怎样才能真正地代表一代人去拉近和话剧的距离?所幸的是,21世纪以来,首都北京各大校园戏剧方兴未艾,大学生们将身边事迹编演,话剧氛围很浓厚。据统计,全国已经有十几个省市举办过大学生戏剧节,充分证明了大学生作为话剧的知音和市场的可行性。戏剧走进校园,可以解决话剧的市场问题,也提升了学生素质,最终达成弘扬和继承文化的正面发展,使之成为是中国当下戏剧发展的原动力。
第二,话剧艺术再次回归到大学生文化的围墙。
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戏剧活动从来都是青年知识求索者的生活情状的体现,表现出明显的业余的,民间的、青春的形态。生命的形态需有一种能够承载的载体,这样来讲,大学生话剧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表达。其实在你身临其境的时候,根本不会用艺术的成熟和深厚度去苛刻学生戏剧,它的意义恰恰可能就在于成熟和深厚之外,也才真正地靠近戏剧精神的本色。近年来发展趋势明显回归校园:
一方面不少综合性大学学科设置,成就了戏剧校园化发展。现在不仅有专业的戏剧院校培养话剧人才,而且很多知名大学都设置了影视专业课程,师生们在一起搞创作,演小品,排话剧,他们的身份处在专业与业余之间,但却是一支不断壮大的大学生演出队伍。戏剧在这样的土壤上在向自由支配的态势发展,学生们的组织形式液从自发到团体,不断地寻求着演出和创造的新形势。
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从结社中得到做成功者管理者的尝试,肯定自我价值。校园剧社的组织和排演是很能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校内有效实践方式。很多接触过戏剧的学校的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都肯定话剧排演的锻炼人多种能力的功效,既要上下打理、协调沟通、全盘操作,组织制作和排演,又要招募演员、服装、道具等事务工作。他们看重的不是演得好和坏,而是过程和体验。当然经费和条件制约下戏剧发展还有待探索的空间,但是繁荣的步伐也在铮铮有声。
(二)大学校园开展戏剧文化的意义
(1)从戏剧艺术的形式、功能看戏剧教育的意义。话剧囊括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等艺术样式,使之具有多种教育功能。一是丰富大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戏剧教育作为高度综合多种艺术形式的教育门类,可以使之从多种艺术中接受美的积累和启迪,使原有的审美体系得到多层面、多方向的冲击,从而不断修正、整合与重塑。二是开发智能潜力,提升创新能力。在戏剧教育中,剧目鉴赏和创造均涉及多种艺术感知,从而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够达到很大程度的融合贯通和协调发展,从而提高智慧开发和创新能力。三是促进大学生的感性互动,培养协调合作精神。戏剧可以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感知和控制,不断发现人际情感的多样性,平衡交流方式,达成对人际情感的发现和沟通,进而理解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戏剧鉴赏和创作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地了解人、发现人、创造人的过程。从艺术教育的智识功能,看大学生戏剧教育的意义。
除了戏剧的形式上以外,戏剧的内容也对大学生的综合修养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历史性。这个特点决定戏剧能够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戏剧题材能够包含丰富的历史故事,民族英雄,对树立大学生牢固的民族认同感奠定形象化的基础。其次是复杂性。“小舞台,大人生”,意思是戏剧能够阐述大千社会,是社会事件的高度浓缩,曲折的故事情节,复杂的戏剧冲突,出其不意超越日常,那才有戏可看,就此,可以训练大学生的社会分析能力。再次就是矛盾性。戏剧中的矛盾展现的不只是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的矛盾,还有不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矛盾,矛盾的发展、化解或者彰显,都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意味,所以戏本身,是可以促使创作者和观众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现实中大部分人很难有如此丰富的、浓缩的生命体验。
三、“延伸到心灵中,融入到生命之中”——消解大学生与话剧“距离”的策略
大学生与话剧之间,目前是存在距离的。对于戏剧艺术在年轻人中一度失去吸引力这一现象,业界习惯归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认为是审美心理的问题。此观点认为戏剧在文化贫乏的年代得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生活,而如今的年轻人的成长是从影视文化中开始的,势必会形成记忆和怀旧的审美差距。但是,这是一种建立在狭窄的思维经验上的推论,是期待效果上的失望和绝望,这是有悖科学的接受心理学的。另一方面认为是时代造就的。此观点认为戏剧之所以沉寂50多年,主要是来自新中国教育体制、专业戏剧院团的兴起、直抒胸臆的思想需求在弱化、政治压力、青年学生单纯而热情的品质等五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认为在时代思潮的规整下,那些年的学生没有那么多个性要发扬,没有那么多心理要疏通,也没有那么多的千奇百怪的情感要释放。当然,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研究那个时期的人性,这也是个伪判定。
所以,距离不是一个认识和观念上的问题,而是教育和引导力量的问题。话剧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经典,不应该单纯地去迎合文化意识薄弱的青年人审美心理,而是应该设法去引导去沟通,设法将之引向高尚的审美情趣。话剧离我们有多远?其实不算远,只是尚处于一种相互守望的姿态,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尽快地去发掘话剧的魅力和智性,使大学文化与之牵手。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一是填补造成审美距离的理论基础。通过大学教育开设戏剧课程,使大学生逐渐了解话剧,培养对话剧的兴趣,明确话剧艺术对于人类文化的功能,达成二者的沟通与融合。因为如果观众不懂欣赏,很多时候是缺乏艺术修养所造成隔阂的原因,而不是诉求和感情缺失的原因。
二是开设符合戏剧特点的课程。充分挖掘戏剧的教育功能,必要时结合地方戏剧课的开设,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别、认识和理解能力。培养其民族文化价值观。
三是重视戏剧社团的教育载体作用。学校应给与政策支持。还可以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
四是推动戏剧欣赏是开展大学生戏剧教育的重要形式。戏剧艺术美不仅包含创造的美,也包含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开展戏剧欣赏教育,可以对大学生的审美思维起到导向的作用。
五是促进戏剧实践,是开展大学生戏剧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戏剧实践,是促进戏剧艺术发展的肥沃土地,艺术境界与道德境界是相通的。大学戏剧实践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既要注重传播价值,又要注重艺术价值。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终成就其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消解戏剧与大学生的之间的距离,培养其戏剧文化的精神情结,重在认识戏剧与我们割舍不掉的精神链接。从人类自身来讲,看戏,就是从娱乐到欣赏再到审美的精神享受过程,审美意象的引发性是提高鉴赏体验的必由之路;参与创作的主动性就是完成生活中丰富多样的心灵陶冶。所以,如果说,将戏剧审美融入现代生活是应该复兴的文化方式,那么,将话剧审美融入到大学生活中,便是戏剧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让大学生认识身边的戏剧资源以及走近戏剧的可能性,是一种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体现。正如于丹教授的所说:我们希望戏剧成为大学生心中的一种理念,将之延伸到心灵中,融入到生命之中。
注释:
①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刘秀梅,张福海.戏剧奖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董健.戏剧与时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吴宇.曾怡园.大学生戏剧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四川戏剧,2008(6).
(作者单位:文山学院)
赵敏(1973-),女,云南文山人,文学硕士,副教授,文山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及影视戏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