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绽
2016-11-26□戴希
□戴 希
破绽
□戴 希
走出荣胜超市,田女士忽然发现街边躺着一个钱包。
“会不会有人故意扔在这里,等有人去捡,然后伺机敲诈?”田女士想,“兴许,那人就躲在某处,两眼贼贼地盯着这儿呢!”
田女士立马像躲避瘟疫似的转身离开。可走出不远,又心生另一个念头:如果这钱包真是有人不慎遗失的,里面如果装有身份证、银行卡、驾照等物件,没有了它们,失主出行或办事多不方便啊!很可能,失主正焦急地寻找这个钱包哩!我是不是自己心理有点阴暗,就把别人也想坏了?还是行善积德,捡起钱包,寻到失主,完璧归赵吧!
这么思忖着,田女士又急忙转身。
田女士本不想打开钱包的,因为一旦打开,自己的动机也会遭人质疑。可如果不打开,找不到联系方式,又怎能寻到失主?根据经验,不少人都喜欢把身份证、驾照、名片等放在钱包里。通过这些东西寻找失主岂不更快?
当田女士小心翼翼地打开钱包,里面果然装有这些东西。好在包里钱不多,只有250元。
这会儿,失主应该心急如焚了!
按照身份证和名片上提供的信息,田女士掏出手机就给失主蔡玉莲打电话。
“蔡玉莲吗?你是不是遗失了钱包?”田女士试探地问道。
“是啊,我正在四处寻找哩!你是谁呀?”蔡玉莲问。
“我是小田啊,大姐,请问你的钱包里都有啥呢?”
“一张身份证、四张银行卡、几张名片……4400元现金!”
“4400元?蔡大姐,你没有记错吧?”田女士大惊失色。
蔡玉莲却一口咬定:“对,是4400元!”
“不好,”田女士机警起来,“真不该用自己的手机给她打电话,她肯定存下我的号码了!”
“怎么办?”田女士蹙眉,“夜长梦多!看来,我得尽快把钱包归还她。归还时,最好叫上几个朋友同去,以免……”
田女士又尽量心平气和地说:“蔡大姐,我现在就把钱包归还你,咱们在哪儿见面?”
“现在见面没时间。这样吧,你把详细住址告诉我,忙完事,我上你家登门拜谢?”田女士沉默了。
田女士感觉不对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这是自找麻烦啊!”她既烦恼又很后悔。
因为不想让家人跟着操心,田女士便焦急地给朋友打电话。
朋友甲听了十分气愤:“如今这社会还真是好事做不得!不如,你把这钱包扔回原处,甭管了!”
田女士当即摇头:“这哪行?失主肯定存下我的手机号码了,说不定我和她的谈话都被她录了音,她正在……”
“反正吧,让她登门见你肯定不行,让她登门无异于引狼入室!”朋友乙提醒田女士。
“我看这样,”朋友丙思虑再三,“索性把钱包交给公安,相信他们能够侦破。”
“对啊!”田女士终于眉头舒展,“干脆就交离荣胜超市最近的扶桑派出所,请派出所代为转交!”
事不宜迟!田女士赶紧直奔扶桑派出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直接告诉值班民警。
翌日,派出所即先约田女士,安排她在所里一间办公室内静候。然后,再通知蔡玉莲来派出所认领失物。
在核实过身份之后,派出所决定把钱包转交给蔡玉莲。
“好好看看吧,这可是你遗失的钱包?”民警上下打量着蔡玉莲。
蔡玉莲点头称是。
“那你再清点清点里面的物件,查查对不对数。”民警有意提醒她。
蔡玉莲打开钱包一翻,脸色霎时阴下来了:“不对呀,我这钱包里分明装有4400元现金,现在怎么只剩250元?”
“你确定是4400元?”民警追问。
“我确定!”蔡玉莲赌咒一般。
民警瞥她一眼,笑道:“看来你的记忆出了问题,蔡玉莲同志!”
“这话怎讲?”蔡玉莲反问。
“很简单,”民警紧盯她的眼睛,“就你这钱包,它装得下4400元现金?”
“这个……”蔡玉莲一愣。
民警又一笑:“不瞒你说,我们已认真实验过,根本不可能的!”
“这……”蔡玉莲的脸刷地红了。她十分后悔自己竟疏忽了这一点。“如果,当初说钱包里装的是2000元现金,或者再少一点,1800元吧,不就……”蔡玉莲痛苦地想。但很快,她就让自己镇定下来,而且心生一计。
“可能是我记错了吧,但田女士做了好事,我总得当面感谢她呀。这样行不,我是做服装生意的,回去后,我送一套服装给田女士。请你们无论如何也要通知田女士来一趟派出所,让我先认识认识她?”蔡玉莲一副很诚恳的模样。
“可田女士说了,她做好事纯粹出于善心,绝不图你的回报!”民警随机应变,婉言相拒。
看蔡玉莲仍不甘心,民警进一步解释说:“田女士是出差来我们这儿的,办完事后已返回哈尔滨。我总不能让她千里迢迢又来这里吧?或许她正事务缠身哩!”
“可是,”蔡玉莲憋不住了,“我存了她的手机号码,她的号码的确是我们本地的呀!”
“这个嘛,”民警看了看蔡玉莲,“田女士说过,她来我们这里出差时间不短,为了节省话费,就临时办了我们这里的手机卡。这有什么不妥吗?”
“这……”蔡玉莲语塞了。
“别不好意思嘛,我们会把你的谢意转告田女士,你就放心回去吧!”民警笑笑,这笑里似乎有刺。
蔡玉莲无奈地摇头,这才失望地走了。
透过开了一条缝儿的窗子,在紧邻这间办公室的另一间办公室,田女士忐忑不安地听完了民警和蔡玉莲的对话。
直到这时,她紧绷的心弦才终于松弛下来。“有事找公安,不会错的!”她感叹道。
其实,田女士哪里回了哈尔滨,她就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呀!
(原载《辽河》2016年第2期作者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