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原气象,诗群崛起
——《潜江诗选》学术研讨会发言纪要

2016-11-26荣光启整理

长江丛刊 2016年31期
关键词:潜江诗选乡土

■荣光启 整理

平原气象,诗群崛起
——《潜江诗选》学术研讨会发言纪要

■荣光启 整理

於可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湖北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中国写作学会会长、《长江文艺评论》主编):

潜江我1970年代的时候来过,那时候感觉是很穷的一个地方,和现在的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变化很大。这次来潜江,我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潜江,感到很新鲜。尤其是参加这次会感到很特别,一个小小的县市,能开一个关于当地诗人的研讨会,我感到非常的新奇,也很激动。

拿到《潜江诗选》之后,我简单翻读了一遍,读得不是很细,因为读诗歌和读小说不一样,小说看看故事、看看情节就记住了,但诗歌必须在脑子里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并且进入到理解,你才能记住一些东西。今天就只能谈一下很浅的印象。

我拿到《潜江诗选》这本书,首先想到的是地方写诗会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所谓的乡土特色。一般各个县市的诗人都注重写乡土诗,咱们湖北也有这样的传统,比较早的像饶庆年的乡土诗在全国影响就很大,还有现在的刘益善、梁必文他们也是写乡土诗的。《潜江诗选》里面也有很多诗人取材于乡土,不一定叫乡土诗。我觉得这本书里面无论是取材于乡土,还是专门致力于乡土诗写作的,都跟以往写的乡土诗不一样,有湖北这样的诗风和传统,另外又有很多新的东西。《潜江诗选》后面有个编者记,里面有说诗人走出去以后,再回过头来写乡土,写得不一样,所以我觉得这里写乡土题材的诗人写乡土都是有过现代城市生活经验,有过现代人的情感和阅历,从这种眼光来看乡土就摆脱了很多东西,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们很少找到一种歌颂劳动、歌颂母爱以及乡土淳朴感情的东西,虽然也有,但写法不一样。实际上是这些诗人经历过一个比较广阔的生活面,有城市生活经历,有现代生活感受,有许多现代的东西,再用这种眼光、这种情怀回过头来看乡土,看乡土的一草一木,看乡土的风土人情,看乡土的很多故事,写法就不一样了。

像梁文涛先生的这方面题材就比较多一点,还有叫丁香结的女诗人,取材于乡土比较多,但写法跟我讲到的饶庆年、刘益善、梁必文都不一样,不是以前很传统的群众歌颂乡土的,对故乡的热爱啊、乡土淳朴的感情啊、对父母的热爱这样的感情,它有一种现代生活的阅历和感受,对许多乡土记忆加以重新改造,所以写起来有味道一些,读起来味道就不一样,这就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它继承了湖北乡土诗的乡土题材的诗歌传统,但是又有很多新的创造,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我感受比较深的一点。

另外一点,我觉得这本诗集很丰富,不光是取材丰富,材料丰富,内容很丰富,情感很丰富,还有很重要就是:基本上把中国新诗近三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所经历的探索,都汇聚到这本书里面了。看得出很多诗人有朦胧诗时代的一些影响,比如第一首诗,黄明山先生的《插入锁孔的声音》,这实际上是写一种瞬间感觉,或者一种下意识。人总是希望了解别人的秘密,在别人把钥匙插进锁孔的一瞬间,所激发出来的一种下意识的东西,这样一种很强烈的联想意识,跟当年朦胧诗那种风格非常相近。你说不清楚到底要写什么,但又仿佛觉得这个东西很真实,是我们很多人在下意识活动中可能会有的,所以这种东西说不清楚,当时的朦胧诗,很大程度上是望物生意,也有一个这样说不清楚的意思在里面。所以这本书里面看得出朦胧诗时代的一些痕迹和影响,而且是比较好的一些影响,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一些积极的影响,那种晦涩难懂、古奥艰深的影响并没有多少体现,而是内蕴比较丰富、内涵比较深厚的影响,通过意象来表达一种不是一句话说得清楚的诗歌意蕴,是这本书里有很多成功的好诗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有一些口语诗,受日常化、口语化风格的影响,这是80年代中期第三代诗人比较提倡的。到90年代以后又有一批民间诗人提倡民间写作。民间写作其实是口语化诗歌的一种延续,后来把它系统化。这本书里面就有第三代诗人当时的追求,具有口语化的风格。有一位诗人叫工兵,里面就有很多口语化的诗,取材很日常化,虽然是口语很日常的,但里面还是包含了一些比较深的韵味,这也是影响之一。

另一方面是有一些短诗,第三代诗人有很多短诗是写的相当好的,有的很有哲理性,有的在处理题材方面很见功夫、很见技巧。黄明山先生有一首短诗叫《小孩与桌子》,很有意思:“小孩的头/撞在了桌子上/桌子未笑/小孩哭了//妈妈拿过木尺/连连敲打桌子/桌子未哭/小孩笑了”。虽然写的是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些事情,但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在里面。

还有的诗人处理相同的题材很见技巧,一首是孙超群先生的诗《手与手》,另外一首是丁武建先生的《敲门》,这两首诗都是以门为题材。丁武建先生的门,无论你是否花费心思敲,该你敲开的门终究是要开的,你敲不开的门永远是敲不开的,用这样一种意念来处理门的题材。孙超群先生的门就是,上帝关上这扇门一定会打开另一扇门,同样一个题材,同样一个对象,诗人的处理手法不一样,所以这两首诗都有比较有意味的生活哲理,但处理手法不一样。

另外,就是每个诗人都有他自己的特点。前面的我读得细一点,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办法一首一首去点评,有些诗确实写得相当精彩,有一些感受是很朦胧的瞬间感受。这本集子里面有很多诗确实是写得相当精彩,我最喜欢的有几首诗还反复读过好几遍,很有韵味,但确实是没有时间一一点评。总之是这本诗集让我收获很多,也希望这些诗人继续写下去,写出更多的好诗来。

樊星(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湖北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

《潜江诗选》是对潜江整体的实力展示,这里有很多人都在写诗,每一个县都有很多人在写诗,写诗成了全民性的活动。现在说诗歌边缘化,但实际上边缘化其实是诗歌创作的全民化。潜江诗人不仅发自内心的喜欢写作,而且努力地想写出潜江特色,有好几篇是写江汉油田的,写平原,写潜江人日常生活的,写各种各样的亲情。怎么样从中提炼潜江独有的东西,不光是有这么多人在写潜江有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如果能够通过研讨会,概括出几个东西,大家有意识地往这个方面努力,这是本次研讨会的意义。潜江被称为“水乡园林”,诗选里面有很多是写这个的,包括写水杉、农村各种各样的生活,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也有诗人写《雷雨》,这也是潜江特色,一方面是在发展本地的戏剧,再一个就是发掘像曹禺一样的历史资源,展现曹禺故里和水乡园林特色,全方位凸显出潜江本地的人文特色。有没有人写“诗98”的生活?比如说关于“诗98”能不能写一个系列,关于曹禺能够写一个系列,把曹禺写成长诗,这样一来使得潜江特色更加突出。诗歌写作以后还可以进一步在这方面做出贡献。水乡园林、人文底蕴,潜江有曹禺故里,要进一步挖掘如“诗98”、花鼓戏等富有潜江特色的文化精髓。潜江诗歌不是地域化的名字,而是有一种审美特色、文化特色,让潜江诗歌展示得更加鲜明吧。

张洁(昌切)(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我跟潜江有缘,我是沙市人,所以到潜江来的次数很多,对潜江从1970年代以来风貌的变化也比较了解。我跟潜江的文字缘,应该是从认识沉河他们这个时候开始的,我们相识在1994年,那一年我博士毕业,因为我们那里有个诗评家程光炜正在读博士,所以很多诗人来找他。我当时认识的还有唐跃生,当时他在江汉油田工作,另外一个跟我发生文字缘的是省文联的余述平,他也是江汉油田的,他写小说,也写诗歌,我还帮他的小说写过评论,他小说写的是那种比较幽暗的。唐跃生好像一直在做歌词创作,现在《中国梦》的节目里面都有他的歌,再就是我们武汉的《黄鹤楼》好像是他写的,后来才发现我们的黄明山主席的一些歌,像什么《中国红》也在中央电视台播过,还有一些很著名的歌手唱过他的歌,像刘和刚、胡晓晴。

这本诗集里,我先看了熟人的诗,比如沉河的《自由》,里面表达的“自由”写得非常奇特,我还没见过这样写自由的,因为写自由的诗太多,现代诗人写自由,因为自由是个极其美好的字眼,它涉及到的是人的本性,人本身的权力。人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自由,而且西方的整个政治学好像都是从这里面发源的,然后谈自由谈限制。但沉河的表达真是奇特,他写的是他无比热爱的妻子,当然这个是可以幻化的,可以抚摸她的全身,这个自由是完全具象化的,而且这个具象化的里面意味无穷,非常有趣,非常罕见,让人过目不忘的一首诗。我的看法,诗歌是所有文学种类中情感表达最凝练的,是所有文学体裁里面、或者叫体式里面表达最曲折和奇特的,没有比诗歌更容易表达奇思异想的文体,不管是戏剧、小说、还是散文,它不可能像这样去表达,而且是一瞬间的表达,用那么凝练的语言把它转换出来、表达出来,所以《自由》应该是很好的诗歌。

另外,像黄明山的《插入锁孔的声音》也写得挺漂亮,它也是一种很奇特的诗的感觉,再就是黄明山的《小孩与桌子》,充满童趣,也是奇特、奇绝,诗歌表达跟别的表达真的不一样,不一样就在这个地方,在瞬间给人打开一个对世界崭新的认识。

另外,我注意到到会的女作者只有一个,黍不语,名字非常奇特,因为“黍”你翻《本草纲目》的话,小米在《本草纲目》里面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当然这可能是一个笔名,但是你说黍不语,黍实际上每天都在语。因为名字非常奇特,我就翻了一下她的诗,五首里面有三首都写到爱,而这三首里面写到的爱都不是一般的爱,有一首写的是爱一个老人,也是一个非常奇绝的表达,我比较欣赏情感非常浓缩的诗,这是何其芳的一个观点,不是我的,他说诗歌是情感表达里面最集中、最凝练、最浓烈的,这是诗歌,其他的文体不可能。诗歌是瞬间的凝聚,凝聚的时候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另外就是奇思。

这里面写得挺好的,当然还有一些诗人,像余述平对江汉油田的一种怀念,有一首诗很有意思,他写他原来在没有成为诗人之前,是一个电工,那个时候在一个粗糙的白纸上写字,使他成为了干部、成为了一个警察,最后调到了省文联,现在还是省电影家协会的副主席兼秘书长。后来他就不用白纸写字了,他就用有单位红头的信笺写字、写公文,他就写这种带单位名字红头的纸和原来那种很简陋的白纸之间的一种强烈对比,把抒发情感的诗句和刻板化的公文进行类比,这里面浓缩了一种很多人能够体会到的人生经验,像这种诗我觉得也是挺好的。

再就是我代表个人谈点想法。目前在全国,像这样一个机缘巧合,几位潜江籍的诗人、出版家在一起酝酿这么一本《潜江诗选》,然后大家一起开讨论会,这可能在国内都是非常罕见的。刚刚於老师说要做一下,我觉得非常好,想的点子也好,就是介绍它的源起和大体的一个状况,然后由诗评家荣光启老师做一个分析性的东西,我想这个恐怕会在国内产生一定的反响,所以这是个非常好的事情。之后,还可以继续做,这有点像当年的南充、西南师大,他们当时是怎么“运动”的,当时就是因为南京和云南的互通、韩东和于坚的互动造成了一个“他们”,我提议诗评家们能把它总结出来,倒不是总结地域性的特征,而是要把它里面的独特性凸显出来,至少在湖北诗坛,或者说全国诗坛,在同一个类别分类的标准上,给它一个评价,让它以后能够常常被人说起。

金宏宇(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潜江文风盛行、文化底蕴深厚,培育了大量的诗人、文人。诗人都是“观世音菩萨”,这是刘文典先生谈到的诗歌写作或文学写作的秘诀。“观”就是对生活的观察了解,“世”就是了解人事、了解人生,“音”就是要懂音律,最后是“菩萨”心肠。所有的文学家、诗人都是“观世音菩萨”。在《潜江诗选》中的60几名诗人中,60后的新生代诗人有40多名,非常具有代表性,成为了潜江诗歌现象中最突出的一部分。诗歌,我们可能没法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我认为很多诗往往是为爱情而作的,我自己有一首印象很深的诗,是写女孩眼睫毛的:“你长长的眼睫毛,是两把温柔的剪刀,一面剪辑世界的风景,一面剪碎我骚动的心。”这是当年写诗的情形。

我读《潜江诗选》后,对诗歌的理解更为开放,诗可以是声音,黄明山先生的《小孩与桌子》,这首诗歌表达一种童趣,“桌子未哭,小孩笑了”,一下子诗意就迸发出来了;可以是绘画,让青的诗歌对色彩比较敏感;可以是自由,像沉河的诗,《自由》这首诗非常奇妙;可以是一个点亮全诗精辟的句子,看到了梁文涛先生的《齐桥小学》,最后一句把他的同学幻化为“他们是一朵朵的棉花”的时候,这句诗把前面口语化的表达,一下子点亮了,整首诗点亮了,可以是一种顿悟:关慧敏的诗歌,是一种对生命的顿悟;还可以是一种不准确的思想,齐善文的《怀念曹禺》,不准确的思想也有一种诗意。生活当中处处有诗,诗歌不是单一的。

方长安(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长江学术》主编):

很早就听说潜江有一批诗人,还是很有成就的,但是一直以来没有一个比较密切、亲近的接触,今天终于和大家见面了,非常高兴。我有一种感想,人不管是贫穷、富有、成功、失败,但有一件事是平等的,就是在死亡面前是平等的,还有就是在诗歌面前是平等的,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草根,面对自己的生命,你的感受你的体验都可以化为语言化成诗歌,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为什么而写,为什么写诗歌?我觉得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为自己而写,为生命而写,所以我认为潜江出现这样一批诗人,实际上是你们在为自己而写,而不是为一个外在的东西,是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我自己有喜怒哀乐,我有过欢乐,有过成功,但更多的时候是痛苦的一种感觉、失望的一种感觉,那种人生不得意、不得志的时候,没有办法宣泄的时候需要写,所以为什么而写,这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我们是草根,但我们是为我们自己而写、为生命而写,这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读了这里面的作品,觉得里面涌动的是我们每个人对生命对自我的一种感受一种体验一种经验,所以潜江的诗歌,我觉得是“人的诗歌”,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我想到潜江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字面意思我觉得是在长江边,江的气象是非常大的,但有沉下来的时候,我觉得沉下来的长江气象就是我们潜江诗人的气象,也是我希望大家应该有的这种气象,实际上也有。我们楚国人都有这样的特点,虽然不是高高在上,但有俯瞰天下、包罗万象的气魄,所以我认为潜江诗歌它就是“人的诗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诗歌、乡村诗歌。我觉得就是“人的文学”,在“人的文学”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在潜江诗人群里面涌动着伟大诗人的可能,但我只是说可能。首先是为什么而写?为自己而写、为生命而写,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早上还读到潜江诗人黄明山老师的作品,看了以后我跟潜江联系在一起了,“潜”在下面比较安静,就会对声音特别敏感,几首诗里面,《插入锁孔的声音》,《钢琴》写的也是声音,《蛙声里的蓝天》也是声音、最后一首就叫《声音》,在他的生命里面,对生命的敏感性很特别,对生命敏感的人往往可能就喜欢写诗,对生命的体验有一种独特的东西,很细微的东西。还有我后面看到的一些诗歌,包括让青、唐本年、柳宗宣、沉河等人的诗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自己的生命本身的感觉特别强烈,所以他们的诗歌在写的时候,人可能在潜江、可能在武汉,但里面接通的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共同的经验,这是非常好的。不是有意识地要把我们的诗歌做成什么样,而是自自然然的接通了人类共同的经验。

怎么写的问题也值得大家去思考,因为有些作品里面还是有问题的,自己独特的经验、体验,能不能用一种非常好的语言把它转换写出来,使它富有诗意,这是值得我们去琢磨的。现在写诗的人太多了,有的人不知道什么叫诗歌什么是诗歌,就写诗歌,自媒体又很发达,就不断地朝朋友圈推,根本就不叫诗歌,我就觉得非常反感。所以我们还是要对到底什么样的文字是诗、怎样表达诗意、诗意怎样产生、我们的语言怎么去接近它……要搞清楚,虽然诗在哪里、诗意在哪里,我们都不知道,但它一定在我们的想象中、在我们的写作过程中、阅读过程中,这就意味着大家就要在写作过程中慢慢去体味那样一种东西。

叶立文(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潜江100多万人口,能涌现这么多优秀诗人非常意外。故乡作为一个意象,一个想象的空间,在诗歌当中具有一种的诗学价值。写故乡,一种是表达乡愁的情绪,实施文明批判的意味,还有一种是把故乡看作是自己的根,精神的寻根,是自我认同。带着对故乡的理解,进入到阅读《潜江诗选》诗集状态,很意外,潜江诗人感怀故乡,又哲思遐想,不少哲理诗超越了地域文化和语境的限制,达到了很高的高度。《潜江诗选》里的作品,创作自由,感觉敏锐,禀于天赋,有不少作品却超越了乡愁,超越了传统的续写模式,让人惊艳、惊喜。其中,《大雪和乌鸦》:“一只乌鸦/在世界洁白的脸上/留下污点//它仿佛是故意的”。可以从象征诗学的角度去理解,我觉得像漫天的大雪掩埋了道路和事物的真相,呈现了一种存在本身的未明状态,大家可以想象成万物雪白没有任何缝隙的情况下,存在本身万事万物本来的面目就深深地被遮蔽了,这是一种被抽象的说法,实际上我们生活状态也经常如此,我们会被一些表面的、世俗的、体制的、权利的东西遮蔽掉了我们真正的存在状态。这首诗用大雪掩埋了道路和事物的真相,其实就是隐喻这样一个我们讲的被遮蔽的状态,但是它有一只无法变白的乌鸦,这只乌鸦存在,它就是一个洁白世界当中的一个缝隙,喻示一种存在敞开的可能性,这个诗歌给我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对存在的本身未明状态的掩埋、遮蔽,对某一个突破口路径的敞开这几样浓缩的一首诗里面,而且他结语是“它仿佛是故意的”,这种把存在敞开的可能性勾勒出来的,这在诗里面是点睛之语。

我们经常讲一句话“诗人何为”,有的诗人是抒一己悲欢,还有的诗人是向存在的未明进军的,借用我喜欢的小说家残雪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存在的奥秘是激励诗人们在暗夜里孤身的动力”,按她的说法,纯艺术、纯文学,包括她自己的诗歌在内,是一种刀锋艺术,非常险峻,越是这样的境地越险境,这是一种诗学标准,不见得人人都要去写。魏理科的诗歌方向是朝着这个目标而去的,所以我对他的诗是非常喜欢,这是一个感想。第二个感想就是潜江诗人想象奇谲瑰丽,学院派批评家习惯对作品进行流派划分,文学批评有时候过于追求一种科学主义倾向。科学就是命名和分类,把一个未知的事物给它取一个名字,然后把它划分为不同的座次,安排出秩序。那么这样做诗歌研究有时候确实有问题,包括诗人初学写作的时候局限在各种诗歌理论之下,比如浪漫主义的诗该怎么写,现实主义又如何,这种写法好像就戴上了镣铐。相对来看,《潜江诗选》里面的很多诗人创作很自由,很多诗人是一种很自在的有天赋的一种写作,诗歌不是后天可以学习的,有时候天赋非常重要。有的诗感觉敏锐,这些东西可能是天生的,像刚刚大家谈到的黄明山的《插入锁孔的声音》,他是从倾听来入手,他是诗人对门外世界的想象,对未知之物的想象,可以是对恋人的期待,也可能是对陌生人的恐惧,各种解读都浓缩在诗人对一种未知世界的期待和想象当中,所以这个诗读起来感觉到印象非常深刻。还有些诗比喻很精彩,因为我自己做小说研究,有时候很喜欢作家出人意料的天才般的句子,像博尔赫斯形容世界的无声无息,他用的是“水消失在水中”,特别欣赏这样一种比喻方式。黄明山先生的诗“传给你齿形的不安”这句子读起来特别韵味悠长,令人回味;还有像黄明山的《钢琴》里面讲手指构成两座山峰、无数座山峰敲击原野、河流、子夜以及九万里长空等等,诗人的想象力卓尔不群,都能够体现出来。

除了刚刚提到的诗人外,还有许多诗非常喜欢。王春平先生的诗,特别有意思,口语化写作,他的《春天去北京》:我去北京有两种方式,前面讲到对北京的一种感受,最后一段写到是否有雾霾,如果有,我就要带去口罩:如果没有,到了北京,我的呼吸也会变得谨慎,这一句结尾非常精彩,面对体制权利一种正常的反应,这首诗也可以这样去解读。这种口语化写作看似平白无奇,但是细读之下可以回味的地方特别多,包括他的《握手》,是他人都跟领导握手了,有一个人没有跟领导握手,是因为刚干完活手很脏,领导反而记住了没有跟他握手的这个人,这诗句都特别有意思。总体来说,《潜江诗选》反映出潜江诗人不拘一格,诗情随心;传统新诗的乡愁模式在潜江诗选里面感受不到;潜江诗人完全是秉异天赋、自由自在的写作,非常喜欢诗歌写作状态的一种状态。

叶李(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长江丛刊》副主编):

在参加讨论之前,看到一篇文章,文章里的部分内容以极端化的姿态对当代的诗歌写作进行了一种否定,而且把诗人之间的关系做极端化理解,文章认为当代诗歌在边缘化,在这种边缘化的状态当中,诗人只存在于自我的确证和诗人之间的互证当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把诗歌外在交流的可能性抹杀了。我自己也陷入一种反思——这种极端的评论,它有没有可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今天的当代诗歌写作是不是真的只是在一种自我确证和诗人之间的互证中才能凸显意义。可是我读完《潜江诗选》后,想起昨天在曹禺祖居博物馆看到的短片,短片里面一个场景深深地唤起了我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诗性感受。里面有几个场景展现的是湖北人消夏的时光,炎热夏季的晚上,大家抬竹床、竹椅到外边去乘凉,星空流萤甚美,大树下面孩子们追逐嬉闹,大人则围坐一起闲话说笑。这个场景跟我童年时候的生活场景是一模一样的。我现在还能回想起我当时躺在高大的梧桐树下的竹床上,透过枝叶之间的空隙仰望星空的情景,感到我这样微小的个体可以投入到无限的星空当中,在那一刻,我小小童心其实已经感觉到无限的生活的诗性之美。然后,我又回过头来读这本诗集,对前面的问题,我得到一个否定性的结论,也就是说至少从《潜江诗选》当中,能够看到诗歌的交流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性在现代诗歌当中仍然存在。当代有个诗人叫杨键,他在一篇文章里说,诗只是我存在的一种方式,如果我是木匠,我会感谢鲁班,我这样说的意思是不管从事什么行业,人都应当有从中认识自我的能力,诗人同一个木匠并无差别,因为智慧存在于每一个行业当中。这种生命智慧、这样的“自我”还能不能从诗歌当中表达出来,还能不能被深刻的领悟,还能不能建立与生命的有效联系,与现实之间的有效联系,还能不能从普通读者那里得到确证,实现连通,读完《潜江诗选》以后,我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我觉得是可以的。诗大概是我们对自己原初的生命的一种唤醒,诗歌不是把我们放到一个平行的空间里面去体验,而是让我们再一次投入生活,生活里面那些被遗忘的、被忽视的、被隔离的、被遮蔽的场景、信息、氛围在我们阅读诗歌的过程当中被重新召唤出来,诗是对话的产物。阅读《潜江诗选》,我深刻感到这一点。

《潜江诗选》里面有不少诗作提到故乡,里面的家园意识虽然很浓,但好在写故乡的时候都不是刻意去突出地方色彩、地域色彩。我的判断是诗选里关于故乡的写作基本上是一种“恋乡”式的写作,但是这种恋乡不是限于地方特色的表达,而是更多的表达身体和精神的一种原乡。韩国有一种说法叫做“身土不二”,我觉得诗选里书写故乡之作恰恰是将身体、精神和自己的所在的这一片土地,跟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连通起来,所以不少诗作是把这种平原的生活风景,非常自然和谐地带入到了对故乡的描述当中。在这当中,故乡体现为一种身体的原乡,精神的原乡,是身体和精神最初出发的地方。

潜江诗人身在的,目睹的,精神世界在此形成的乡土——潜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它是秀美而开阔的平原地带,而《潜江诗选》在整体上就体现了这样的平原气象和气质。《潜江诗选》具有平原气象和温润的气息,开阔而非雄奇,平缓起伏而非险峻,开放而非封闭,是扎根大地的写作,有一种清新清秀之美,作品中虽然也有对现实的质疑,有哲理有沉思,却很少有阴冷的调子。诗选里的作品可以说整体上体现为一种有关怀的写作,有两首诗很好地喻示了这种诗意的关怀。一是贺华中的《即景》:“月光从云层里/沿着时光缓慢漂移/天高地远/看不见的风/从你的身上/吹拂到我的身上”。这本诗集很好地体现出对话性和“交通性”,诗意的关怀也由此具备了可能。胡适说,不能与现实人生相交涉的学问不是好学问,我认为不能与现实人生交涉的诗歌也会损失它的部分价值。但在这部诗选里面,我能够感到诗作与每个人现实的人生相交通的可能,如同感受到看不见的风,吹拂到我身上的温暖。贺华中另外一首诗《把一片竹林安排在你家的后院》也可以代表我阅读后的感受。这个诗写得很有意思,“我想告诉你/你听不见/把秘密/埋在肚子里/让它长成一片竹林/让你身边的小鸟/都围绕在我的内心盘旋/当冬天来临/雪从我们的头顶落下来/我就把这片竹林/安排在你家后院/让所有的鸟/一起飞落到你家屋檐下,躲避外面越下越大的雪。”诗歌或许就是把那些听不见的秘密,那些内心的轻轻的颤动,化作竹林安排在你家的后院,而所有的鸟都飞落在你家屋檐下。于是,我和你,就这样连通起来,竹林的每一次摇动里,鸟儿飞起飞落的姿势里,有我们的秘密。读完这一部诗选以后,我感受到诗人、诗歌把这一片竹林安排到我家后院的幸福感。

另外,我觉得在这部诗选当中,有一种丰富的复杂,这部诗选里诗歌风格多样,各人各面,有写乡土的,有充满哲理色彩的,有把古典情韵和现代情绪连通的,也有侧重于日常经验抒写的作品。诗人陈建军的几首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诗选里的不少作品写乡土、写平原风景和日常生活经验,但他入选的几首诗却是哲理化的,比如《杯中所剩》,哲理色彩非常浓,他的诗歌把在生活当中具体的平淡无奇的事物和经验,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突然打开,然后经由抽象,达到一种普遍性,令你感到又熟悉又震惊。另外,刚才专家们谈诗选中的乡土写作时,多次提到梁文涛先生写故乡的诗歌,但梁文涛先生的创作本身就具有多面性。我倒觉得梁文涛先生《天黑之前》这首诗很有意思。诗的前面非常从容地写:天黑之前,你得把一些事物缓慢打开,毛巾、卫生纸、灯、床单,为夫妻之间的事情做准备。那种平淡的、没有起伏的,按部就班的笔调就像按步骤展开的生活,和按步骤要做的那点夫妻之间的事,它不是生活里的惊喜、浪漫或一件充满诗意的事件,不是翻转、不是突变,只是一步一步做下来的生活程序,按程序做的那些事。但诗在后面有了翻转,我非常喜欢它后面的翻转,到诗的后面,诗人写,静下来。你还得从/你精心准备的姿势中改变/再进入另一个姿势中。这并不是重复/天黑之前,你所要做的就是将一些细节一点一点地设定、整理,慢慢地闭合再层层地开启,这种反复,就是一种坚持。这个反差特别大,前面所铺排的事物你会感到是夫妇之间的一种性,甚至是按部就班的乏味的那点事,是一个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一种异性之间的身体交往,而且是平淡的身体交往。然而,这并不是一种重复!诗人突然从这个地方往上拓开去,让那种你读前半段时预估的乏味和黯淡,一下开出一片完全不一样的新境。凡常生活细节里的价值和意义被一支有魔力的笔点染出来——这种反复,就是一种坚持!整首诗从细节开始,却充满了隐喻,生活细节被赋予了抽象的力量,不再是具体的琐碎的,被超拔出意蕴丰厚的内涵。梁文涛先生的诗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记忆是一种相会,诗歌创作也是一种相会,是“自我”与“自我”相会,我的“灵魂”与其他“灵魂”相会,让个体与宇宙间神秘的一切相会,我在读这本诗选的时候体会到了这种“相会”。我也在思考诗歌是什么,诗歌的力量是什么,诗歌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诗歌是一种呼吸,呼吸是生活当中容易忽略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活着,我们每个人都呼吸,诗歌恰恰让我们听到彼此呼吸的声音,而且意识到这种呼吸的价值,每个人的呼吸都不一样,原来呼吸在我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我觉得这是我理解的一种意义。司空曙的《江村即事》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我们在生活当中没有办法不经受时代风雨的吹打,也因此难以在自己既定的轨道上面半步不移,脚步一点不乱。但当我们在生活里浮浮沉沉的时候,诗歌自有一种力量,使我们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对于诗歌,所有的解读可能都是一种误解,然而这种误解又为诗歌的创作和阐释增添了丰富性,我希望我提供的是这样一种“积极的误解”。

严靖(武汉大学文学院教师):

很感谢大家给我一个跟大家学习交流的机会。来潜江之前我只到过荆州,对潜江的认识我就停留在武汉大街小巷都有很多的小龙虾,但是我感到非常高兴的是,来潜江后将潜江和小龙虾联系起来的那种感觉。让我非常惊奇的是,潜江处处充满着中国县级市比较少见的博大,这种博大不一定是外在的,不一定是人口,不一定是面积,而是一种内在的,比如我们能出这样一本精美、质量很高的诗选,还有我们昨天参观的曹禺纪念馆、曹禺祖居博物馆,整个设计规格都远远超出了我们对县级市纪念馆的想象。这种博大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确认文学跟城市的大小和级别是没有关系的。因为我自己在北京上学,相对而言,我比较喜欢非中心城市的诗歌,因为我觉得比较接地气、比较有生命力、比较有原生态的魅力。

这本诗选我一直到凌晨一两点都还在读,里面的好诗太多了,我没有全部读完,可能有遗漏的地方,希望大家谅解。我最主要的感受,是两点。一是这里的诗一方面体现了地域性,一方面又超越了地域性。但是这种评论是比较浅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实现这两者,在我看来最关键的是对故乡相关的记忆和经验的一种重新陌生化的能力。在“编者的话”中间其中有一段也是这么写的:“要解读一个城市是困难的,尤其是对故乡,要么是拗于偏见,要么是熟视无睹。”我觉得这个表述非常诚实也非常中肯,这本诗集里面基本都是潜江诗人或是在潜江工作的诗人,我们对故乡、故土、亲人、朋友,一般都会感情很深,很多作品中也都看得出来,但这些诗作又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赞美,或上升到文化的批判的层面,而是借助诗的语言,用诗的方式重新对故乡陌生化,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困难的,中间有一种离乡和返乡的一个比较,像鲁迅的很多小说是写返乡再出走,因为有一种经验的比较,写起来就会比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城市的老诗人们更加困难。还有非常好的是重新建构了一种空间感的能力,一种生活的空间,一直生活在一个城市的话,建构空间的能力就是一种重新的陌生化,通过对比的展开,比如王春平的《春天去北京》,比如说对细小空间的观察,像黄明山的《蛙声里的蓝天》,描述的事物是非常小的。还有通过身份的差别凸显一种空间感,比如《一个后湖农场的姑娘》(魏理科)、《肖刘湾记》(梁文涛),这些诗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借助不同的方式对故乡重新的一个陌生化,从而凸显了一种个人和土地的存在感。

当我看各位诗人的简介的时候,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最后四个字:现居潜江,四个字很简单的身份居住地的介绍,背后没有诗、没有作品就显得很平淡,但因为诗,这四个字的分量就非常重,空间感很重,瞬间让我想起:诗意的栖居,这样一句话,这一点我非常感动,也非常佩服。

第二点就是,我个人比较佩服,也比较注意的,我们经验融入理念的一种处理能力。我们经验有很多种,但我比较看重的,也是诸位作品中看到的:来自日常生活的经验,是具有日常审美意义的经验,它不是一种纯学理哲理的经验,理念又并不是很窄狭的,并不会因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县级市,视野、见识、思想都变得窄小了,这种理念是远大的,是有重量的,不是轻飘飘的。这两者我个人都非常喜欢,比如说黄明山的《声音》,还有沉河的《自由》,包括《碧玉》、《昨日大雪记》这几首诗,我觉得写得特别精妙、了不起,给我印象特别深。还有就是这本诗集以60年代为主,我自己的感觉就是,80年的诗歌我也很喜欢,但就是比较不同,能看出诗歌的体式和背后诗歌的资源和差异,诸位比我年长的诗人应该都是过了不惑之年,我从很多诗的处理当中,也是我最愿意学习的,也是人生的一种体验,就是对惑与不惑的处理,特别感人,里面的思想、感情、人生感悟,都显示了一种特别能打动我的温柔,相对来说,同龄人80后、90后写的诗就比较伶俐一点、浮躁一点。吴开展先生的三首诗都是写这方面的,其中《相忘于江湖》、以及《七宗罪》其中的话语,那种对人生对家人对朋友,通过一种截取回忆的点点滴滴,一种平淡、宽容、直接面对的姿态,整体上非常的宁静、诚实。与之对比的是梁文涛先生的《继续咳嗽》,这个标题我非常喜欢,里面个人跟社会、个人跟他人这种关系的处理,非常的敏锐,相忘的忘和继续的续看起来是相反的,实际上是一致的,就是怎么样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简洁、更加的真诚、更加的勇敢。这就是非常打动我,让我真心想学习的。最后我套用一句很俗也运用很广的话: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但我想说的是,我读这本《潜江诗选》最感动我的地方就是:诗人就是温柔对待这个世界的人。

沉河(诗人、长江文艺出版社诗歌出版中心主任):

非常感谢武汉大学的诸位先生!武汉大学在湖北省相当于中国的北大,武汉大学的教授能来潜江这样一个县级市,专门为《潜江诗选》召开一个学术研讨会,这是潜江诗歌莫大的荣耀,我作为一个潜江人感到非常骄傲。我离开了潜江三十年,但基本上每年都会回来,这两年回来的次数特别多,一方面是父母定居在潜江,另一方面也是为《潜江诗选》的编辑、出版,经常回潜江和大家一起交流。刚刚於老师要我写一篇文章,但我确实不敢写,不敢写的原因就是因为和大家太熟了,不知道从何写起,写哪一个、不写哪一个,怎么概括,我不能够保持客观,因为我太主观了。

潜江诗歌我觉得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叶老师说到的平原气象。我本来应该说它是平原气质的,但可能觉得平原气象比平原气质表达更好、更准确,因为它毕竟能够看到“象”外表的东西和质地,我作为一个潜江人,我更关注它的气质的“质”的方面,作为一个平原人,我最关心的一个是天,还有一个就是水。潜江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有太多的湖和无处不在的水,只要入春以后,一到下雨天,雨水非常丰沛,我们可以看到到处是流淌的水,冬天也是水,化雪后屋檐上的水,一个是天、一个是水,给我的平原印象太深刻了。叶李老师对平原的气象和气质的分析太多了,我就不谈了。

第二点,潜江诗歌和地域性有关,叫做圆心性。因为它是江汉平原的核心和圆心,这个圆心造成了一种非常强大的向心力,向心力就积淀了整个潜江的文化,它有它非常深厚的一种内蕴,也叫内核,周围所有的人,包括天门、宜昌、荆州、公安、武汉,所有来江汉平原的人都要经过潜江,这种气质有点像武汉九省通衢的感觉,这种气质是内敛的,所以潜江为什么能成为荆州、当时楚国的行宫章华台的所在地,为什么能成为中共一大两位代表的家乡。它的内蕴不是江汉平原其他地方能够产生的,它的向心力能够把精神气聚集起来,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小的一个城市会有那么博大的一种东西的原因,它是江汉平原的圆心,它的向心力把精神文化都能够聚集起来,像一个聚宝盆一样,形成一个漩涡,同样,它也像武汉一样产生波段,而波段又是外向的,所以它又有强烈的开放性。

大家刚才说《潜江诗选》感觉不到鲜明的地域,也感觉不到鲜明的性质,是因为潜江的人基本上都出去了,但是他又不是一味地出去,出去后又会回来,所以它的现代性是非常浓烈的,所以潜江的圆心性一方面决定了它有向心的内合,一方面又有现代的开放,这两种性质决定了潜江诗歌的质地在整个湖北省都觉得非常高,而且写诗的人数非常多,不封闭又能凝聚起来,这就是我对潜江整个诗歌现象的概括。

然也(诗人):

我来自赤壁,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个研讨会,一方面见到了这么多的专家,一方面又见到了这么多的朋友。我有一个感受,觉得我和潜江特别有缘分,从我们家一出来,一整条街都是潜江油焖大虾的招牌,我经常也跟一些朋友在那里吃虾,别人经常会说潜江的虾子真好吃,而我经常跟我的朋友说“潜江不仅是一个单纯出小龙虾的地方,你们不知道潜江还是一个出诗人的地方!”我最开始加入到的一个诗群,里面就有沉河和柳宗宣,他们两个都是潜江人,有活动的时候,潜江就会来一大帮子的诗歌朋友,然后我认识了梁文涛、雪鹰,然后在很多网络论坛遇到很多人,一说起来就是潜江的。今天当我看到《潜江诗选》,我不由得感慨,潜江这个地方很有特点,我也是一个小地方的人,热爱诗也写诗,但我就特别羡慕潜江的诗人,一方面是诗人多,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诗人之间非常的厚道,互相之间很少像一个江湖分成各门各派的那种,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潜江的厚道就形成了一种宽厚的人文气息,不仅很多诗人都写诗,有很多的风格,可以说是和而不同,口语诗也好,其他诗也好,都能够互相包容,还有就是官方和民间融为一体的,形成了一种整体的合力,不像有些地方政府部门的和民间诗人不相来往,没有哪个地方有潜江这种抱团发展的诗歌群体,我特别羡慕潜江诗群的这种氛围。

荣光启(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诗评家):

我很喜欢潜江这样的地方,很喜欢坐火车离开武汉。在我的经验当中,离北京越远的地方,食物越好吃、风景越动人、生活越有意思。我特别喜欢坐火车往西边走,因为西边有江汉平原,尤其是在早晨的时候,当火车经过江汉平原、经过汉江,江边的江堤、江堤上的水杉、水杉林中的雾霭……会让心里生出一种特别的美好。江汉平原是诗意盎然的地方。我的朋友圈当中有几位来自江汉平原的诗人。很多人说潜江人是“潜憨子”,但有几个人真的是称得上这个词,他们的性格、写作里有一种非常认真的东西,“憨”在这里可能是对一些“虚无缥缈”之物的认真,就像我特别喜欢在火车上看到江汉平原上虚无缥缈的气象和氤氲一样,那种抓不住的感觉可能与我们一直在想望的某种东西有关。

我跟黄明山主席讲,要特别感谢我所在的团队——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对此次活动的支持。我们12位老师,多是国内知名的现代或当代文学的专家,我们的工作是从事中国现代或当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我经常接触湖北的诗人,我想: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湖北之外的诗人,为什么不多多关注本土的诗人、也将一部分心力放在促进湖北当代文学的发展上。像潜江这样一个地方,是如此突出的“诗歌之城”,我们理当好好关注,这也不枉我们都是在湖北生活的学者。我将《潜江诗选》的研讨计划汇报给教研室各位老师,立刻得到了诸位先生的热烈响应,他们觉得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这样的学术会议,对湖北文学、湖北诗歌的发展,应该大有裨益。所以最后除了三位出差在外的老师,大家都来了。非常感谢诸位先生!

所以,今天,我们一方面是诗人的聚会,大家可以感觉化地、可以据创作经验来好好谈论诗歌。另一方面,我们的会议又是“学术研讨会”,因为我们来了一批国内著名的诗歌研究专家和现当代文学方面的学者,他们来到潜江一定会将此次的讨论变成学术的讨论。今天的会议,既是诗人和学者关于诗歌写作经验的交流,也是一场关于当代诗歌发展状况的学术讨论。专家们和诗人们的发言,都给我很大的冲击,让我受益良多。我相信这些发言一定会提升人们对《潜江诗选》的认识,也一定会对潜江文学接下来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感谢大家让我来主持这次会议。再次谢谢各位!

猜你喜欢

潜江诗选乡土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潜江小龙虾:一筐拍出28万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领悟潜江
历届潜江龙虾节回顾
邓辉诗选
蔡显江诗选
李仲元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