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恐怖主义并非“天方夜谭”
2016-11-26陈庆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军控所助理研究员
陈庆鸿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军控所助理研究员)
核恐怖主义并非“天方夜谭”
陈庆鸿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军控所助理研究员)
“9·11事件”以来,恐怖主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一直是世人心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近年来,随着“伊斯兰国”的崛起与“基地”组织的卷土重来,核恐怖主义的威胁不只是一种纯粹的想象,而是正在不断变成可怕的现实。
第一,恐怖主义组织寻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尤其是核武器的企图始终未变。根据《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恐怖主义的定义,恐怖主义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强制性恐吓,或者更全面地定义为系统地使用暗杀、伤害和破坏,或者通过威胁使用上述手段,以制造恐怖气氛,宣传某种事业,以及强迫更多的人服从于它的目标。*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邓正来等译:《布莱尔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11页。其中,制造恐怖气氛、扩散恐惧心理是恐怖活动所要达致的效果之一。中国学者李湛军认为,恐惧性和心理性是恐怖主义一个突出的特征,恐怖分子试图利用恐怖事件引起的恐怖气氛给对手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使对手在精神上受到打击,以形成一种有利于恐怖分子讨价还价的可变动性环境。*李湛军:《恐怖主义与国际治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26页。而核爆炸或核放射性材料泄漏所造成的对生命的大规模杀伤和对环境的长久性破坏,使其成为恐怖分子制造恐怖气氛进而实现政治目的的有力手段。因此,长期以来,恐怖主义组织就一直对获得核武器和核材料情有独钟。“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曾经在一次采访中宣称,获取核武器是保卫穆斯林的一项“宗教使命”。*“Osama bin Laden: Famous Quotes”, 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asia/afghanistan/8487347/Osama-bin-Laden-famous-quotes.html.(上网时间:2016年3月3日)此后,即便本·拉登被美军击毙,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恐怖主义组织仍然没有放弃获取核武器或核材料的努力。2015年5月,“伊斯兰国”官方杂志《大比丘》刊文称,“伊斯兰国”已从敌人手中夺取了“坦克、火箭筒、导弹系统和防空系统”,未来还将添置目前还不拥有的极端武器,例如核武器。*“ISIS Claims It Could Buy Its First Nuclear Weapon from Pakistan within a Year”,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world/middle-east/isis-claims-it-could-buy-its-first-nuclear-weapon-from-pakistan-within-12-months-10270525.html.(上网时间:2016年3月3日)
第二,恐怖主义组织获取核装置或核材料的能力不断增强。如前所述,“基地”组织在很早之前就扬言要获得核武器或将核材料进行武器化。当时的美国核武专家对“基地”组织的所有活动进行详细分析后得出结论称:“组织严密和财力充足的恐怖主义组织如果获取核材料就有可能制造粗糙的核装置”。*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主编:《应对核恐怖主义——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扩散与核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9页。时至今日,国际上还未有恐怖组织发动核恐怖袭击的报道。据美国战略与预算研究中心研究员埃文·蒙哥马利分析,“基地”组织之所以在这方面没能成功,主要是因为自从在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被美军推翻后,它就日益变成一个分散的组织,领导核心的影响力与能力日渐衰微,恐怖主义威胁的主要来源转到各分支机构及本土极端主义分子身上,但缺乏策划和成功发动核恐怖袭击的相关知识、技术、资源或训练。*Evan Braden Montgomery, “Understanding the threat of nuclear terrorism”, April, 2010.
然而,过去几年,恐怖主义组织再度猖獗起来,越来越具备获取核武器或将核材料武器化的能力。一是有地盘有实力。特别是“伊斯兰国”,在过去几年里占领了叙利亚、伊拉克的大片土地,控制了数片油田,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资产,还招募了萨达姆时期的大批化工专家和物理学家,并继续向全球招募核物理学家等。在此背景下,“伊斯兰国”一旦获取足够的核材料,成功制造粗糙核装置的可能性显然就会增大。此外,“伊斯兰国”还可以通过地下黑市购得核武器或核材料。2015年2月,美国联邦调查局与摩尔多瓦警方合作破获了一起高放射性材料“铯-137”走私案。在审讯中,犯罪团伙承认试图与“伊斯兰国”取得联系,向中东买家出售炸弹级别的铀。*“FBI Foils Smugglers’ Plot to Sell Nuclear Material to ISIS”,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world/middle-east/smugglers-tried-to-sell-nuclear-material-to-isis-a6684051.html.(上网时间:2015年11月25日)2015年5月,“伊斯兰国”杂志《大比丘》发表文章宣称,“伊斯兰国”在银行账户上有数十亿美元,将在一年内通过与巴基斯坦腐败官员亲密交往的商人买到核武器。*“ISIS Claims It Could Buy Its First Nuclear Weapon from Pakistan within a Year”,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world/middle-east/isis-claims-it-could-buy-its-first-nuclear-weapon-from-pakistan-within-12-months-10270525.html.(上网时间:2016年3月3日)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制造核武器的难度大大降低,这将进一步提升恐怖分子成功制造核武器的可能性。例如,美国大西洋理事会高级研究员马修·克洛尼格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核政策项目研究员特里斯坦·沃尔普近期撰文指出,3D打印技术将极大降低制造核武器的难度。恐怖组织可依靠3D打印技术快速生产出大量核浓缩设备,并在短期内将从黑市购得的核材料制成武器级的核材料;加上3D打印机体型小、易于隐藏且制造精度水平高,恐怖组织采用该技术进行核研发既可躲避西方国家的侦察,也不会因设备精度不足发生核泄漏而暴露行踪。*Matthew Kroenig and Tristan Volpe, “3-D Printing the Bomb? 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Challeng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Fall 2015.此外,恐怖主义组织即便没能获得核武器或核材料,但仍能通过袭击核动力厂和其他核设施导致大量的放射性泄漏、散布非法获得的放射性材料来制造核恐怖主义。*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主编:《应对核恐怖主义——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扩散与核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32~34页。
第三,国际核安全机制仍不足以防止核恐怖主义的发生。当前,国际核安全机制经历冷战时期、冷战后初期及“9·11事件”后三个阶段的发展,日益重视非国家行为体尤其是恐怖主义组织所带来的威胁。“‘9·11’恐怖袭击是分水岭的事件。如果说此前的核安全全球治理重在防范国家行为体获取核材料、核技术,甚或核两用品以发展核武器,此后的重点则转向防范恐怖分子或者恐怖组织制造核恐怖。”*樊吉社:“核安全全球治理:历史、现实与挑战”,《国际安全研究》,2015年,第2期,第32页。为此,联合国相继通过了1373号决议、1540号决议、《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和1887号决议等文件。其中,1540号决议弥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其他国际条约缺乏针对非国家行为体扩散和恐怖活动的不足,明确各国建立防范非国家行为体恐怖主义所不可或缺的出口管制制度和实物保护措施的义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为防范、制止非国家行为体进行核扩散和反核恐怖主义犯罪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武器,是反对非国家行为体核扩散和反核恐怖主义领域的一个标志性条约。*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主编:《应对核恐怖主义——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扩散与核安全》,第93~97页。国际原子能机构也采取了积极举措,例如修订了1980年签署的《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将之前仅限于国际间核材料运输保护的规定扩展至国内敏感材料的运输、储存及核设施安全等方面。此外,一些国家之间也积极展开多边合作,提出一系列的合作倡议,如美国提倡的“集装箱安全倡议”、“防扩散安全倡议”、“全球威胁减少倡议”、“全球核能伙伴关系”等等。2010年,在美国的推动下,首届全球核安全峰会在华盛顿举行,大大地推动了国际社会对核恐怖主义的高度重视,对国际社会合作防范核恐怖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以上各种决议、公约、倡议乃至峰会共识的落实仍然有限,相关国家对核恐怖主义威胁的感知和对核材料、核设施的安保能力都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核恐怖主义的威胁仍然较大。一是部分国家的核材料储存地或核武库周围的安保力度不够。美国和印度官员曾私下对印度运输敏感核材料和核武器时的安保状况表达担忧,印度生产核爆炸材料的地方并没有明显的安全防护设施。*Benjamin E. Martin,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Nuclear Terrorism and Nuclear Proliferation”, Counter Terrorist Trends and Analysis, Volume 2, Issue 12, February 2016, p.18.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核材料或其他放射性材料失窃事件时有发生。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介绍,自1995年至今,该机构已报告2800起放射性物质丢失事件。*“UN Warns of Nuclear Material Falling Into Terrorist Hands”, http://www.voanews.com/content/iaea-nuclear-terrorism/3201409.html.(上网时间:2016年3月3日)近期媒体报道称, 2015年11月,伊拉克南部巴士拉省的一座储藏设施内丢失了10克放射性物质——铱-192。该物质一旦落入恐怖分子之手,或被填充到普通炸弹之中制成“脏弹”,其后果将不堪设想。*“‘Highly Dangerous’ Radioactive Material Stolen, Sparking Fears of ISIS ‘Dirty Bomb’”,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world/middle-east/isis-nuclear-dirty-bomb-iraq-oil-field-a6879481.html.(上网时间:2016年3月3日)二是核恐怖主义与跨国犯罪活动相结合。一方面,跨国犯罪分子长期以来已建立起庞大的核材料等放射性物质的地下交易市场,为获取暴利,或主动寻求极端主义分子特别是恐怖主义组织,以高昂价格出售其所窃取的核材料或其他放射性材料;另一方面,恐怖主义组织或借助跨国犯罪集团长期经营的全球走私网络,以逃避海关和反恐部门的检测,将核材料或其他放射性材料及武器运入目标国家并发动袭击。例如,“伊斯兰国”就曾毫不掩饰地宣称,计划从巴基斯坦购买核武器并利用墨西哥和南美的毒品走私路线将核武器运入美国。*“ISIS Vows to Smuggle Nuke Over Mexican Border”, http://www.newsmax.com/Newsfront/ISIS-smuggle-nuclear-weapon/2015/06/03/id/648560/.(上网时间:2016年3月3日)
总之,恐怖主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相结合,将是人类面临的一场大浩劫。这一威胁并不遥远。第四届全球核安全峰会近期召开,各国能否以最大的责任心推动核安全机制的完善与发展,将决定着人类未来的安全与福祉。○
(责任编辑:黄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