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士比亚第十七首十四行诗之张力探析

2016-11-26张凯丽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张力莎士比亚友人

张凯丽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莎士比亚第十七首十四行诗之张力探析

张凯丽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虽然世人多沉迷于其剧作,然而他的诗作,感情浓烈、结构精妙、思想深沉,亦是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座不可忽视的丰碑。莎士比亚诗歌字字珠玑,韵味无穷,几乎每首诗都有其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这与其诗歌的张力密不可分。在此仅以第十七首为例,从多义的文本语言,厚积薄发的情感等方面,探析莎士比亚笔下的诗歌张力。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张力

1 引言

张力这一物理学名词,意指物体受到两个相反方向的拉力作用时所产生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个部分接触面上的互相牵引力,是多个方向的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平衡态中包孕的不平衡态。1937年由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艾伦·退特借用进其《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此后逐渐成为了文艺理论的常用名词。艾伦·退特在其文中说:“……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的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t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①”作为文学术语的“张力”一词的概念,已由退特原义引申开来,不单止于诗歌文本的矛盾统一方面,而扩展为弥漫了整首诗的审美趣味与艺术魅力。凡优秀的诗歌,无不是读罢之后,绕梁三日,回味无穷。而能使读者体味到如此绵长的审美体验的诗歌,必是隐含了丰厚的张力的。作为文学大师的莎士比亚,其十四行诗流传至今四百余年而魅力不减,其文本及文本的张力十分值得后世之人细细品味探讨。莎翁之诗,皆非凡品,奈何笔力有限,在此仅选取其中第十七首,略作探析。

2 多重复义的文本

文学张力追求文本的充盈感,言简意赅而涵蕴丰富,力求在有限的文字空间内容纳多重意义,以达到“片言可以明百意”的 审美效果。在第十七首十四行诗中,诗人表述了对“爱友”的美与善因随岁月凋逝而被后世怀疑为文字的夸张妄想的恐慌,劝友人结婚生子来延续他的美好,战胜时间这一“血腥的暴君”。这首诗通篇未曾直述友人的天姿与美德,亦不曾言明自己对时间的恐慌与战胜它的决心,而读者却仿佛真的感受到了无形的时间具象为冷冽的镰刀在耳边划过一般的震颤,不由得相信诗人的“爱友”确是人间难得的龙凤,为其陨于岁月而哀叹,为自己的蹉跎光阴而愧悔。诗人将诗歌这一语言的艺术展现到了极致,此中功不可没者,就在于其诗歌语言的多义性。

比喻是富含张力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莎翁在这首诗的第一段与第三段分别写道:

Though yet heaven knows it is but as a tomb(虽然,天知道,它只是一座墓地)

Which hides your life and shows not half your parts.(埋着你的生命和一半的本色)

So should my papers,yellowed with their age,(于是我的诗册,被岁月所熏黄)

Be scorned,like old men of less truth than tongue.(就要被人蔑视,像饶舌的老头)

诗人将自己的诗句比作墓地,将自己写满了对友人的赞颂的诗册比作饶舌的老头。未指明的诗文与具象的“墓地”,正像友人难以言喻的美与落到实处的字词一样画皮难画骨,收容的只是人不甚重要的一小部分。同时“墓地”象征着终结,也暗示了美好的事物终将死亡和毁灭。作为本体的“诗”和“诗册”与作为喻体的“墓地”和“饶舌的老头”之间是“异质”的,二者语境相去甚远,在读者的想象视野中形成了巨大的画面反差,由此构成了极富表现力的张力结构,给人以极大冲击。诗人所言皆无以证明,“未来的时代会说:‘这诗人撒谎,这样的天姿哪里会落在人间!”充满了友人最高美德的文句,最终“被诬作诗人的疯狂,以及一支古歌的夸张的节奏。②”文辞锦绣如莎翁之诗,也只是埋藏了友人一生却显不出其一半本色的墓地,而友人的美德与华颜也如诗人的诗册般易被岁月侵蚀泛黄,变成讨嫌的老头,二者构成了和谐一体的比喻结构,使读者更清晰地体会到了这种“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的悲哀。

3 思辨中的情感

所有的文学体裁,都是表达情感的,而诗歌在此方面尤为突出,抒情乃是其最主要特征之一。诗人激昂深沉的情感,往往可以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力。清初诗人陈祚明说:“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③”但只有澎湃的情感并不能成就名篇,任其倾泻而出的结果往往是诗歌情感张力的流失。将无尽的感情容纳进有限的文学意象中,使丰富的情感在抽象的文字中胶合积淀,才能使人感受到饱满圆涨、难以抑制的审美体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一般采用英体结构,即三个四行和一组对句,也可称四段式。这种结构带有逻辑思辨的优势,诗人往往在第一段里将问题与矛盾直接抛出,第二段开始论辩,第三段进一步论辩,在最后的对句中作出结论,达到逻辑推理的高峰。如此隐含在层层逻辑思辨中的厚积薄发的情感,更为令人震撼。

在这首诗中,莎士比亚在第一段的第一、二句就抛出了整首诗的诘问:

Who will believe my verse in time to come(未来的时代谁会相信我的诗)

If it were filled with your most high deserts?(如果它充满了你最高的美德?)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难以留存的青春貌美与时间的残酷令诗人痛苦而恐惧。开篇即出的诘问令读者半信半疑。随即诗人在第二段与第三段的论辩中分别写道:

If I could write the beauty of your eyes,(如果我写得出你美目的流盼)

And in fresh numbers number all your grace,(用清新的韵律细数你的秀妍)

The age to come would say ‘This poet lies,(未来的时代会说:“这诗人撒谎)

Such heavenly touches ne’er touched earthly faces.’(这样的天姿哪里会落在人间!)

And your true rights be termed a poet’s rage(你的真容被诬作诗人的疯狂)

And stretched meter of an antique song.(以及一支古歌的夸张的节奏)

清新的韵律被诬作古歌单纯的夸张,描写美目流盼的文字亦只是诗人的疯狂,既是天姿,如何能证明其在人间存在过呢?诗人并不直言困苦,而是借未来之人的口,将自己的爱与憎表现的淋漓尽致。读者的情感在这步步深入、前后对比的论辩中,亦被诗人所感染,从起初的半信半疑,到后来的坚信不疑,一路读来,如同诗人本人正揪住自己的领口控诉一般,不禁与诗人一同哀叹、无从安慰只能惊心落泪。读者的情感在这一时刻达到压抑的顶峰,无处发泄。论辩的最后,诗人在对句中对友人说道:

But were some child of yours alive that time,(但那时你若有个儿子在人世)

You should live twice,in it and in my rhyme.(你就活两次:在他身上,在诗里)

至此,前三段的论辩中积淀的苦闷在这一刻找到突破口得以释放。人生短暂,唯有生命一代一代的传承才得永恒。友人的美,只有诗词是空口无凭,必须要有子嗣的继承来证明。单有子嗣也不够,友人值得最美的词句来歌颂。所以,诗人说,“你”得活两次,活在儿子的影子里,活在“我”的字里行间中。诗人用严密的理性包裹起烂漫的情思,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不断加厚的压抑,最终拨云见日的一刻豁然开朗,获得一种“曲折由余而寄兴无尽”的阅读体验。

4 矛盾交织的圆涨

单靠文本的多义、结构的精妙和情感的满涨中的单个方面是难以完成诗歌张力的营造的。好的诗歌,必是多样的矛盾胶着于一体,在平衡态中包孕着不平衡,静中有动,动中含静,如米隆的《掷铁饼者》一般,产生令人惊叹的吸引力。多线交织的复杂矛盾是营造巨大诗歌张力必不可少的一环。诗人在这第17首诗里,将各种或对立或同一的元素自然流畅地统一于一体,在悲叹美好易逝,年华易老的之时,并非一意哀怨愁苦,而是积极劝慰“爱友”,早日成立完满的家庭,延续自己美丽的外表与高尚的美德,以坚决的姿态与残酷的时间抗争。这首诗,同其余的153首一样,不止体现了其语言驾驭能力的出神入化,更高扬着人文精神的荣光。

5 结语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十七首并不似其第十八首、第一一六首又或第一三〇首那般出名。然而其看似直白的语言中蕴藉了诗人极大的情感与人文关怀,如出水芙蓉,浑然天成,使读者从中品味到的美妙的阅读体验,丝毫不逊色于另外三首。正如别林斯基所说:“艺术性在于:以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生动而完整地表现出来;若不如此,也许用十本书也说不完。④”莎翁之诗,俱为佳作。因其真挚动人丰富多义的语言与环环相扣逻辑分明的结构,因其深积薄发的情感和积极昂扬的精神,亦因其错落重叠的矛盾因子胶着而成的丰厚张力,此后百年,莎诗也定然是光华不减,魅力无穷。

注释:

① 转引自孙书文,《文学张力论纲》,《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52卷第6期。

② [英]莎士比亚著,梁宗岱译:《你生活的每一天都那么特别》,第17页,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版。

③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第33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④ [俄]别林斯基著,梁真译:《别林斯基论文学》,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版。

[1] [英]莎士比亚著,屠岸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英汉对照[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年版.

[2] [英]莎士比亚著,梁宗岱译. 你生活的每一天都那么特别[M]. 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5年版.

[3] 杨守森,周波主编. 文学理论实用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4] 孙书文. 语言张力:平实之中铸灿烂[J]. 名作欣赏. 2001年. 第6期.

[5] 孙书文. 文学张力的审美阐释与张力度的控制[J]. 理论学刊. 2001年11月. 第6期.

[6] 孙书文. 文学张力:非常情境的营建[N]. 内蒙古大学学报. 2012年3月. 第34卷.

张凯丽(1991-),女,汉族,山东青州人,山东师范大学美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I12

A

1672-5832(2016)12-0015-02

猜你喜欢

张力莎士比亚友人
巧测水膜张力
莎士比亚(素描)
致友人(组诗)
启蒙理性中生命的内在张力及其超越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读古诗,你喜欢张力还是逻辑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论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