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视点打开乡村经验新视野
——对刘云芳乡土散文《欠活》的解读
2016-11-26辛贵强
辛贵强
用新视点打开乡村经验新视野
——对刘云芳乡土散文《欠活》的解读
辛贵强
与刘云芳接触,最大感受就是,她虽然是个80后的年轻女性,并长期在外求学,闯荡于城市,却对农村生活却有非常敏感独到、细致入微的观摩与感受,有丰富的占有。她的乡土散文,呈现两个明显特征:一是视觉刁,每篇都有一个新视点,而且取材宽泛,出入于神性秘境、俚俗乡韵、新旧嬗变的乡村百象、各色人等。加上取义、命题、书写都别出心裁,细节鲜活而丰盈,所以总是能深入到乡村内部的最隐秘处,给人打开一片乡村经验的新视野。二是在写作风格上,像一个朴素自然的乡间丫头,不仅有天真无邪的外表和活泼灵动的神韵,而且怀揣着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写冰冷事物有温情的暖色,写苦难生活面带平和的微笑,常有幽默、机警的语言冷不丁冒出,在悲苦的底蕴上呈露暖色与温馨,在人情事理厚味中再添喜乐与向上的气息。以上两点,形成刘云芳风坲清流、燕穿柳隙的独特文本形象。她发表在《文艺报》的《欠活》一文,就是一篇很好的代表作。
《欠活》乃方言,意为虽轻贱却耐实,轻易死不掉,生命力极为强旺。作为本篇切口的两棵梧桐树,母树明明已被伐掉,它们却从根部长出,在一跨两院、所属权尚未分清的尴尬环境中,继死而复生后顽强地生长。与梧桐树相呼应的是一只被主人遗弃了的狗,尽管被好心的父亲收留,却屡遭劫难,先是误食了被毒死的老鼠,却意外活下来,不期又被人打断了一条后腿。可这条狗却顽强地活着,尽心尽责地为她家看家护院,直至老死。
树与狗只是个视点,叙述的主要对象当然是人,是乡村。顺着这个视点看过去,是豆蔻、豆蔻她爷,还有牛脸媳妇,以及村庄整体命运的“欠活”。
豆蔻她爷是年已九十多岁高龄的“一只疲惫的老鸟”,年轻时,参军打仗喝过马尿,闹灾荒吃过观音土、树皮,感冒了自己采药吃,一辈子连针都没打过。即使在物质生活大改观的今天,他依然俭省、吝啬地活着,大碗吃少油没盐的面条,生活极简单。他几次就要死了,连寿衣都穿好,却因“被光滑的丝制寿衣罩裹着,他的身体无法安宁,灵魂只好滑了回来”。牛脸媳妇是生错了性别的不幸女人,她家里想要小子,她生下来偏偏是丫头,被母亲狠心溺于尿盆。奶奶不忍心,将她捞出,捡了条命。可终究由此伤了身体,一直病病歪歪,连长大都是个奇迹。及至跟了牛脸,依然是个长年服药的“药篓子”。可她没有早死,牛脸却在矿难中殉命。遭遇如此大的打击,也再没人给她卖药,可她不仅顽强地活着,还拖着病身子把一儿一女养大,供儿子上了中专。
豆蔻是另一种类型的“欠活”。她的“欠活”表现在对陌生城市的适应、生存上。这是一个年已29岁的“农村剩女”。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心高气傲,一心想跻身城市而导致。可高不成低不就,使她只能做一个寓居城市、回乡时外部光鲜的打工者。作者用亲睹的方式,写了她为能在城里混下去,吃住极其简陋的生活状态。她住着连两个人都挤不下的出租屋,就着榨菜大口吞吃方便面,十分娇贵地保管只有出门才穿的衣物,却自得其乐说,自己好养活;“我好着呢,我可给偏远地区的孩子寄过钱!”
作者给我们留出了很大的留白,也是解读空间。我最少从中解读出这样两层意思:一是上一代人的“欠活”,被下一代人表现在城里的“欠活”杀死了。如果豆蔻她爷还算是油枯灯灭、瓜熟蒂落的正常死亡的话,牛脸媳妇的死却极不正常。她死于投井自杀。原因是秋收需要儿女帮忙,但她一直给寄钱的儿女却没回来。儿子自从在城里买了房子后,就像断了和家里连着的根。病痛加上孤独、无助,甚至是绝望,迫使她寻了短见。二是下一代人对城市的迷恋与“欠活”,杀死了乡村的“欠活”。中国从刀耕火种时期就开始的农耕文明,最少已延续了六七千年,其间不管经历过什么样的战争与灾难,都没有过格局性的改变,乡村“欠活”得很。可在当下,除了急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的碾压,乡村主力军的青壮年也整体性叛逆,投奔城里,乡村的“欠活”能量丧失殆尽,变得脆弱不堪,连灵魂也死去。
请看作者给我们展示的结尾:收完秋后,“人们又走了,剩下老幼和空旷的村庄。树木假装死去,动物蜷缩在圈里,人们穿着厚衣服,围起炉火,想念一件事,一些人。炉上煨着一壶茶,所有生命的触角向内,开始酝酿春天。”但是,乡村还会有春天、还会有希望吗?还有恢复“欠活”的本钱吗?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
这就是刘云芳提供给我们文字样本。她告诉我们的是,乡村人与乡村的“欠活”,是相对的,辩证的。当“欠活”的承受力超过了外部施加的压力,就只能是“欠活”反面的脆弱与死亡。我们在解读中,明显感受到作者藏在微笑、平和后面的焦灼、痛感与悲叹。同时,我们也由此对散文须有“大悲无泪,哀而不伤”的节制,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辛贵强,网名太行风,晋人,山西省作协会员。文学作品发表于《散文世界》《山西文学》《黄河》《福建文学》《山东文学》《朔方》《芳草》《奔流》《岁月》《小小说选刊》《小品文选刊》等刊物,著有散文集《背着太阳行走》,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逾百篇,多篇文章获奖或收入各种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