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佛海蜕化的心路历程
2016-11-26郑红飞
郑红飞
(伊犁师范学院科研处,新疆 伊宁 835000)
周佛海蜕化的心路历程
郑红飞
(伊犁师范学院科研处,新疆 伊宁 835000)
[摘 要]周佛海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风云变幻的人物,一生变化多端。在其朝秦暮楚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心理因素。通过研读周佛海的日记,对周佛海悲观的情绪、消极的心态以及对权力的疯狂崇拜、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和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贪图享乐的生活理念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梳理。研述了周佛海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完他的汉奸人生的。
[关 键 词]周佛海;附逆;汉奸心理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周佛海人生的发展轨迹是多变的。由一开始的追求革命,宣传革命理论,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到退党投靠国民党,再到后来全民抗战中叛国投敌,成为汪伪政权的骨干,附逆堕落,蜕化为危害国家、背弃民族的大汉奸,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一、周佛海的前期经历
少年时期的周佛海学习格外努力,成绩优异并怀有政治抱负。周佛海虽然有政治野心,但沅陵这地方穷乡僻壤的,在这地方大不了做个县太爷之类的小官,弄不好,一辈子默默无闻,穷苦潦倒一世,他有时见到县里有一两个人进了北京大学,也羡慕得要死,更不用说是留学了。
但一个极为偶然的机会,使他可以跳出那边远荒凉的小县城,远走高飞,去日本留学见大世面。他在《苦学记》中对此记述道:“民国六年(1917)五月某日,照例返家……原来我有个同班的朋友,他的哥哥在东京,前一年把他叫到东京去了。他来信说东京生活程度并不贵,每年只要一百五六十元,如果肯用功,一年之后,就可以考取官费。我的好友便发起凑钱送我去……”校长吕鹤立决定集体凑钱选派几名成绩好的学生去日本东京留学,因为周佛海成绩出众,而且十分用功,自然是入选者。
二、周佛海的蜕化之路
在周佛海成为一个崭露头角的著名翻译者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使他对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了兴趣,并且自认为已经成为一个共产主义的信仰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新思潮也涌向日本。社会主义书籍成了周佛海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
1920年4月,维经斯基到上海请陈独秀约请赞成共产主义的人士开会商量,以建立中国共产党,周佛海也参加了会议。“一大”以后,周佛海奉党的指示,参加了上海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工作,周佛海后来在他的《扶桑岌影溯当年》一文中记述道:“大会完毕之后,一面指派各地的负责人,分头前往工作,一面在上海活动起来。我们觉得实际工作,要从劳动运动做起,于是便成立了一个‘劳动组合书记部’,以发动并指导上海劳工运动。‘劳动组合’是日本名词,‘书记部’是俄国名词的翻译。把一个日本名词和一个俄国名词合并起来,做一个劳工运动组织的名词,是费了许多心思想出来的。”可见周佛海当时对于自己有着高度的认可。
他在回忆录中供认不讳:“我为什么赞成共产党,而且率先参加?……就是个人动机……”又说:“我当时抱负不凡,深以将来的大政治家或革命领袖自命。”从上述周佛海的自白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周佛海的世界观、人生观中,一切以“我”为中心,一切以能否出人头地,能否爬到最高的政治地位,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为标准,这表明周佛海政治野心的形成。尽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事了一些组织活动,但周佛海并没有树立起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脱离共产党、投靠国民党右派和周佛海野心的膨胀不无关联。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正式开始第一次合作。在国共合作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左、右两派的激烈斗争。本来,对右派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和回击,这是中共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周佛海的选择却是:公开脱离中共,甘与国民党右派为伍,反对共产党,反对国共合作。
当时日本政府并不禁止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研究与宣传,但却严禁共产党的一切活动,特别是中国留学生中的共产党组织及活动,周佛海参加中共“一大”及“一大”后的活动,日本警方已侦破了周佛海的所有活动。在国共合作开始时,周佛海即将大学毕业。这时他日思夜想的,不是回国参加革命活动,而是怎样得到高薪。然而,北大的门“关得相当的紧,哪里能够如意”,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也不容易到手”,这一切“谈何容易”!正在周佛海为此焦头烂额之际,戴季陶和邹鲁陆续向他抛出了橄榄枝。1924年4月,在广州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的戴季陶致信周佛海,邀他做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月奉200大洋。旋即,时任广东大学校长的邹鲁又聘其为广东大学教授,月奉240大洋。周佛海欣喜地一一接受。因获得了高薪,周佛海对戴、邹二人感恩戴德、引为知己。1924年秋,周佛海正式脱党。脱党后,周佛海立即转入中共的对立面。由于积极反共,周佛海得到了右派势力的赞赏和肯定。后来由于戴季陶的力荐,周佛海投入蒋介石幕下,从此成为新右派的文胆,为反对中共而献策献力。
三、汪精卫集团的形成和周佛海政治野心的恶性发展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华民族有亡国灭种的危险。为反对日本法西斯主义,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但是,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集团到处散布所谓“亡国论”,并力主与日妥协,对普遍高涨的抗战要求,则极为恐惧,甚至仇视。周佛海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周佛海惶恐不已,对全国普遍高涨的抗战热情深感恐惧。在他看来,“中国的人的要素、物的要素、组织的要素,没有一件能和日本比拟”,如果战争扩大并延长下去,“日本也许会崩溃,但是中国崩溃在前。因此,想在日本崩溃之中,寻求中国的最后胜利”完全是“空中楼阁”。因此,周佛海希望通过与日本进行谈判,从而求得一点和平。为此,他纠集了胡适、陶希圣和高宗武等人组成了所谓的“低调俱乐部”,他们一致认为“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周佛海以“低调俱乐部”为根据地,搞起了旨在与日妥协的“和平运动”,从而将民族投降主义从理论上落实到实践中。
周佛海之所以积极帮助汪精卫也有其对权力疯狂崇拜的因素。周佛海在国民政府中先后担任过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蒋介石侍从室副主任兼第五组组长及国民党宣传部副部长、代理部长等职务。虽然表面上周佛海说自己在国民政府中已进入权力圈。但事实上,他当时的处境并不在核心权力中,他既没有决策权,也没有进言权,或者说只有很少的进言权。只是一个处于核心权力中的聆听者和执行者。周佛海多次流露出自己无权的苦闷。尤其是当他的“和平”投降主张不被当时的核心权力的主流意识所接受,他的“和平思想”被边缘化、被遗弃后,他非常苦闷。他在日记中写道:“去年沪战发生,余与希圣、思平、宗武早已料及,唯人微言轻,莫挽危局,奈何!”在投降之前,虽说他担任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但多次抱怨其职权不够大,很多事被别人掣肘。后来周佛海在说明他弃蒋附汪的原因时说:“蒋对余向未以国土相待,且和战政策与余不同,故忍痛离渝。今汪先生与余,主张既同,而又以国土相待……”从这样的牢骚中也可窥见其对权力旁落的不满,摆脱这种苦闷只有一条路——加入到汪伪集团中去。在1939年他们筹划成立汪伪政府组织时,周佛海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参谋作用,并因自己的主张被汪精卫采纳而自豪,而高兴。在日记中多次提道:“此为余决心之结果,外人虽不全知,窃足以自豪也。”“此次中央,实余助汪先生组成,颇以此为豪。”在谈到组织伪政府各部人选时,与汉奸梅思平戏言:“中央政府即于十分钟之内在余笔下产生矣。”这种对权力的崇拜与追逐表述在日记中多处可见,掌权后的得意与自豪溢于言表。
在汪伪政权中,周佛海起初担任过汪伪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伪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伪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等要职,旋又任伪行政院副院长、伪中央储备银行总裁,还兼任过伪警政部长、伪清乡委员会副委员长、伪中央储备银行总裁、伪物资统制审议委员会委员长及伪上海特别市市长等职务。这些在日记中流露出的个人种种想法,正折射出周佛海对权力的崇拜。
也正是因为对权利的崇拜,使他对自己在国民政府中权力边缘化产生不满。一心想当主角的周佛海,对自己在国民党中的地位认为是充当了一个“不文不武”的“跑龙套”的演员。他考虑的自始至终是个人的利害得失,志在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所以,当他觉得在国民政府中达不到他的目的,就只有铤而走险了,对于后世人怎样评论他,他认为“可以不去管,流芳百世也好,遗臭万年也好,无声无息与草木同息更好”。只要能掌握权力,在周佛海看来,遗臭万年的骂名也无所谓。由此可见周佛海内心对于权利的崇拜是何等的重要。
周佛海的“和平运动”实际上是背叛国家、背叛民族解放运动,公开向日本法西斯主义投降。历史是公正的,周佛海为自己逆抗战大流而做出的选择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他背上汉奸的万世骂名而死去,最终收到了历史的制裁:“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四、余论
纵观周佛海一生当中的三次选择,除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笔亮色之外,其余两次选择皆属于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另类选择。而另类选择的主体,则从个人利己主义出发,往往着眼于暂时的个人的好处,到处投机、随时钻营,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由于其反人民的本质属性,最终必然地走向反动。为了满足个人的私利,他们甚至不惜牺牲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投降于法西斯主义成为民族的败类。
参考文献:
[1]周佛海.周佛海日记[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闻少华.周佛海评传[M].武汉出版社,1996.
[3]王晓华,张庆军.大红大黑周佛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蔡德会.朝秦暮楚周佛海[M].团结出版社,2009.
[5]文斐.周佛海[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
[6]苗体君,窦春芳.周佛海加入和退出中共的前前后后[J].党史博采,2006(10).
[中图分类号]K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854(2016)02-0050-02
作者简介:
郑红飞(1983—),男,浙江衢州人,任职于伊犁师范学院科研处,硕士,研究方向: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