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地区方言词汇的特点
2016-11-26熊桂楿
熊桂楿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浙江 金华 321015)
陕西关中地区方言词汇的特点
熊桂楿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浙江 金华 321015)
[摘 要]陕西关中方言是祖国语言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宝库,在现代社会中又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所以,了解陕西关中地区方言的发展、地域分布,探究关中方言词汇的丰富涵义及特点是很有必要的。将从陕西关中地区方言的发展、方言词汇释义及其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等方面对其特点进行简单论述。
[关 键 词]陕西关中方言;方言词汇;普通话词汇;特点
一、陕西关中地区方言的概况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说明“雅言”始自周朝。普遍认为,西周时期的关中方言,即孔子所称的“雅言”,就是先周时代关中地区的主要居民的后裔所说的语言。关中方言也就是从西周初年的“雅言”开始计算的。
二、陕西关中地区方言词汇释义及其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陕西关中地区的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相比较,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称谓类
1.人口称谓类
小孩(碎娃); 新生儿(牟娃);男孩(娃子娃,小子,带把的);女孩(女子娃);姑娘(长官);丈夫(老汉,男人);媳妇(婆娘,屋里人,屋人);老婆(女人,也指年老的妇女);中年妇女(婆娘);农民(乡里人,乡下人);男人(外安人);医生、教师(先生);吹鼓手(乐人);厨师(厨子);同乡(乡党);邻居(邻家);吝啬鬼(啬皮);待人冷淡的人(冷脸子);开玩笑易变脸的人(热脸子)。
2.动植物类
牲畜(牲口);公马(儿马);母马(骒马);骡、马(长腿子);公牛、阉公牛(犍牛);母牛(乳牛);公驴(驴);母骡(骒骡子);公狗(伢狗);公猫(郎猫);母猫(女猫);苍蝇(蝇子);牛虻(虻簪)。
3.颜色类
黑——黑冬冬;白——白笋笋;红——红味味
兰——兰吾吾;黄——黄亮亮;绿——绿英英
(二)日常生活类
去哪儿——去(qì)哪达 ;干什么——做啥(suō)什么——啥(suō);坐下——坐(chuò)哈;站起——哩起;蹲下——蹴哈;爱说话——爱谝; 想方设法(贬义)——日鬼捣皮扒;强悍——愣娃、半吊子;不讲理——麻糜;精通事务——老把式;不争气没血色、缺乏理智——不够数 ;心烦——暮乱;不稳重——毛躁 ;吵架——嚷仗;打架——打锤 ;果然——征果;顽皮——吵(chào)皮、人来疯;轻浮——骚轻;招呼——支应;爱说笑——吱哇;疏理——捻弄;没精神——蔫蔫;痒——蜈螋;舒服——滋润;吝啬——细发;不听话——皮脸;漂亮——好看。
三、陕西关中方言词汇的特点
(一)陕西关中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在音节上的对应情况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词汇对应着陕西关中方言中的一些多音节词汇。如称“男孩”为“娃子娃”“带把的”,称“农民”为“乡里人乡下人”,称“男人”为“外安人”,称“乞丐”为“要饭吃的”。其次,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乃至多音节词汇对应着陕西关中方言中的单音节或双音节词汇,如“父亲”直接称呼为“大”,“母亲”称呼为“妈”,“阿姨”称呼为“姨”,“叔叔”称呼为“叔”,“中年妇女”称为“婆娘”,“牲口交易员”称为“经纪”或者“牙子”等等。
(二)陕西关中方言词义表达具有鲜明的形象生动性
如通常把“孩子”称作“娃”, 因为男孩的身体特征,称男孩为“带把的”,由于碎具有小的意义,按年龄大小故产生了“碎娃”“碎大”等称谓词。
如把“小孩”称作“碎娃”,由于丈夫经常在外面做活忙碌,所以把丈夫往往称为“外安人”,相对应的,由于关中农村妇女往往都是家庭主妇,媳妇往往就又称为“屋里人”。 由于乞丐的生活习性为沿街乞讨或者在乡村挨家挨户要饭吃以维持生计,故称乞丐为“要饭吃的”,简单生动诙谐。
(三)陕西关中方言词汇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尤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关中八大怪了。关中地区旧时房屋的类型大多是半坡房,即进门之后正对着的是上房,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 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爿,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 夏季麦忙时节,农村用来碾小麦的一种工具为“碌碡”( liù zhou)。关中男人吃饭喜欢用“老碗”,喜欢吃携带方便的“锅盔”等,这些词汇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点,外地人可能不理解,但是在关中地区却是经常听到的词汇。
四、结束语
作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陕西关中方言,它在整个汉语的发展历史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周边省市乃至国家的语言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在国外,至少东亚的朝鲜、日本,其语言历史上也曾接受过古代关中语音和词汇的影响。” 因此,探究关中方言的发展及其与普通话的比较,明确方言在汉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对推动现代汉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将逐渐被普通话所取代。但是它的生命力与闪光点仍在继续滋润着我们。它的腔调乃至独特的意义都给我们带来了喜剧性的感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它对语言的研究仍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正义.关中方言古词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
[2]孙立新.陕西方言漫谈[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854(2016)02-00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