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设计的教育测量及评价
2016-11-26孙倩
孙 倩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英语教学设计的教育测量及评价
孙 倩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1 基于理解的英语教学设计原则
英语知识是事实性信息,英语技能是理解者的一种外显化行为,英语理解则是超越事实性知识和技能而生成外化行为的过程,是对知识结构的有效破译和应用技能的活灵活现。以往的英语教育视知识为事实性概念,英语教育的目标旨在设法将这些事实性概念以机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学习的目标旨在记忆这些事实性概念。由于未经学生自我精心加工,很难有效的固化在学生认知结构之中,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学习者只有将事实性概念网络化,才能促进知识程序化,进而实现技能化,最终迸发出丰富的想象力和持久的创造力。知识网络化、程序化和技能化以有效理解为基础,一味有效理解能在事实性概念和程序性技能之间建立内在联系,改变事实性概念外在形态和内在结构,促使事实性概念“程序化”和“技能化”,这是知识形态由“事实型”向“应用型”转变的基础。虽然事实型概念是理解生成的基础,但是学习实行概念并不是真正的理解学习。真正的理解学习是,现在事实性概念间建立一种内在联系,然后再将这种联系转换为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2 英语理解教学设计程序
英语理解教学设计包含前期计划、设计执行、反馈评估这三个阶段。
2.1 前期计划。
前期计划包括分析学习者理解需要、设计理解生成性论题、编写理解目标、细化理解内容等。分析学习者理解需求,依据单元教学要求,教师分类教学;学生阅读课文,提出理解需求;教师以此编写单元理解教学目标。设计生成性论题,如话题论题、词汇论题、功能论题、语法论题等。编写理解目标,从宏观层面来看,预期理解目标有浅层和深层两种。浅层理解目标编写内容设计学生对本单元程序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深层理解目标涉及学生对本单元程序性知识的实际运用。从微观上来看,预期理解目标可以划分为文化目标和语言目标。细化理解内容,本单元理解性内容中的文化类包括身势语言与文化背景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作用,运用身势语完成日常交际任务策略等;语言类包括若干单词和短语意义识别机器基本用法,动词-ed形式作定语和状语及其实际用法,警告语和禁止、责任和表达义务的用语等的使用规则。
2.2 设计执行
设计执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基于师生基于理解内容,借助各种理解活动,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等动态化方式,促进理解生成、实现理解目标。英语教学中的理解活动也有浅层理解活动和深层理解活动。这两类活动具有序列性特征,即活动由浅入深,活动内容由易到难。设计深层理解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将本单元学习的事实性语言知识转换为一种语言实际应用技能。
2.3 反馈评价
反馈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理解表现的科学评估,以及对基于评估结果所反馈的学生理解问题而做的后续性理解缺陷弥补。教师依据理解目标,设计理解评价指标,评价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程度。评价有浅层和深层两种方式,浅层评价侧重于对本单元事实性知识的评量,如身势语的基本概念及其文化内涵,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等,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观察、复述、小组探讨、交谈等。深层评价则侧重于对本单元程序性知识应用技能的评量,如学生身势语、语言知识技能等的实际应用情况,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观察、师生访谈、标准化测试以及问卷调查等。鉴于学生的理解存在差异,教师在评价学生理解表现时,应区别对待。对基础好的学生侧重于深层评价;对基础差的学生侧重于用浅层评价。评价结束后,教师要将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包括理解内容、理解过程、理解方式和理解效果等。教师基于预期理解目标和学生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可设计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弥补学生理解缺陷,确保每个学生实现理解目标,完成意义建构。
学生英语学习评价表
A=excellent,B=OK,C=pass, D=fail,其他情况请注明。)
DialogueGrammarExerciseHomeworkStudentAStudentBStudentCStudent...
[1] Brown, J.S., Globins, A. & Duguid, P .Situated cognition and culture of learning[J].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9, 18 (1): 32-48
[2] Lave, J. Cognition in Practic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4
[3] 吕林海《促进学生理解的学习:价值、内涵及教学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4期,p61-64。
[4] 吕林海《论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主旨、特征及案例简析》,《教育科学》,2007年第5期
[5] 屈社明《论英语理解教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6期
G633
A
1672-5832(2016)08-00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