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评估
2016-11-26张环周宇
张 环 周 宇
(北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85;重庆大学 重庆 404100)
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评估
张 环1周 宇2
(北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85;重庆大学 重庆 404100)
本文从高校毕业生教育理念与内容以及模式的构建出发,并从毕业生角度出发,以毕业生对高校毕业教育的关注度、参与度以及满意度为评估方向,更好的完善毕业生教育体系,实现毕业生从学校到职场的成功对接。
毕业生教育;服务;评估体系
高校招生率的快速增长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时代走向了大众化教育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也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以往的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以及毕业生教育理念的桎梏,已经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与就业率的下降这个二元矛盾命题,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人才压力,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人才的质量,让毕业生在就业起跑线上赢在起点,破题思路与策略就成了重中之重,积极研究对策和创新是高校就业工作的思路。
高校教育的最后一年,对于处在社会与学校边缘地带的毕业生的教育,某种程度已经超出了专业知识的教育,此时,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相关部门应在树立以学生为学校办学之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指导毕业生成功提前转换角色,适应多元化市场需要。
1 高校毕业生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校毕业生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最为重要环节,面对多元变换的市场需要,如何改进与完善毕业生教育工作,构建科学的毕业生教育理念,使毕业生顺利转变角色,踏入社会,在这一环节中,应该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1 理念构建:毕业生教育在管理中强化服务意识
由于毕业生处于大学阶段的特殊时期,这一阶段针对于专业知识的课业较少,一般都是实习或者找工作,所以这一时期学生独立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高校和教师对其管理较为困难,对毕业生大多采取粗放式管理的态度,粗线条地认为毕业生只要不出乱了,求稳胜过一块。而在其较少的管理时间内,形式也是单一,程序流于形式,内容较为枯燥,而且其中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使得毕业生难以接受的同时也感觉毕业生教育可有可无。
虽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毕业生实行简单的粗放式的管理显然是不可取的,[1]高校在对毕业生的教育中应发挥自身的各种优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调动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从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中着手。在工作方法上注重情感交流,在管理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管理形式上粗中有细,以便更大程度服务于毕业生,解决毕业生的实际困难,增强学生对于学生管理上的认同感,行动上的自觉性。[2]
1.2 内容强化:注重职业准备教育、就业心理健康调适教育、爱校教育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他们身处大学阶段末期,因为毕业的到来会出现各种特殊情况,高校需要结合毕业生的实际情况,体谅毕业生在遵守学校规则的实际困难,特别是身处高校毕业生服务的教师,应该及时把控(掌控)和了解毕业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严格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让毕业生在毕业前也保持良好的学风、校风。
当前,我国高校在涉及就业指导课程时,大部分只停留于传统的就业指导阶段,形式集中为集体的就业政策宣讲、大批量发布就业信息、简历制作以及面试技能技巧的指导等。而且,这些工作的开展也仅仅仅只是由就业办公室承担,高校其他职能部门则少有人问津,效果当然可想而知。
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常规的校规校级教育固然重要。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只有具备较丰富的职业知识储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位。因此,高校在针对毕业生教育时,除了传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等,应该从社会需要与学生个性需要为出发点,回应社会与毕业生的需要。
1.2.1 毕业生心理健康调适教育
“心态决定成败”。高校在沿袭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程序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毕业生职前的心理指导。针对大部分毕业生出现的自信心缺乏、就业心理承受压力低以及心理调节能力低等问题,高校就业部门可以引入心理咨询师、职业咨询师等,通过上门服务或者开办咨询室的形式,利用科学化的测试,把毕业生问题进行归类,为毕业生提供合理的、个性化的咨询、辅导和调适,使其逐渐克服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增强自信心,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较为准确定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毕业挑战。
1.2.2 职业准备教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职业准备教育中,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通过网络、讲座、论坛以及各种毕业教育活动,积极宣传与就业相关的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毕业生教育活动,开展各种职业准备教育,如解读劳动合同法规、职场人际关系分析、职场心理准备、职业技能要求、档案户口的安置方案介绍等,帮助毕业生提高各种就业前的自身素质,掌握求职技巧,提高毕业生步入社会前的各种准备意识。
1.2.3 爱校教育
学会感恩,才能收获别样的人生。在毕业生爱校教育中,以感恩为中心,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首先,充分发挥辅导员等基层指导作用,积极深入宿舍、教室等于毕业生交流,了解毕业生毕业准备情况,并邀请毕业校友与毕业生进行座谈交流,分享毕业校友对母校的感情并传授工作经验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让毕业生感受到学校给予的关心与帮助,并油然而生对母校、老师的感恩于怀念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感恩与回馈;其次,借助网络搭建毕业生沟通平台,通过建立与完善毕业班QQ群,建立班级联络LOGO,开展各种毕业生纪念活动,加强学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毕业生工作效率的同时增进了师生感情,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爱校情感。
2 高校毕业生教育理念评估体系的出发点
高校所有毕业生教育工作的落脚点都是毕业生, 高校毕业生教育是否有作用,高校毕业生最有发言权。本文从毕业生角度出发,以毕业生对高校各类毕业教育的关注度、参与度以及满意度为参照点,评估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
2.1 毕业生对高校毕业教育活动的关注度
对人对事的关心是人自身需要的一种回应,是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应该和必然。而只有自身的需求和动机有可能得到回应并满足时,人们才会真正提起对事物的关心度。对人或事物的关心不仅可以激发关心者的参与度,而且更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建议和评价。回归到高校毕业生教育中,毕业生能否提升对毕业教育的关心度,关系到他们的对高校各种毕业行为的接受度,内化为自身行为。
“ 需求”作为人所共有的的能激起心理活动的原动力。针对毕业生教育工作,高校各职能部门首先应考虑的是毕业生实际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毕业教育形式,采取毕业展演、讲座、讨论等行之有效的方式,采用适当的情感交流以及心理疏导,调动毕业生的积极性,给毕业生生以激情与启迪,实现学生对母校毕业教育的关心与认同。
2.2 毕业生对高校毕业教育活动的参与度
教育的参与性旨在参与学校教育的每一位成员都能真正积极的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热情的环境,实现学校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全面的成长。而毕业生对于高校各种毕业活动的参与作为高校毕业生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它可以提高高校毕业生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够有效帮助大学从内部进行人才培养的管理改革。考察指标可以概括为:毕业生与毕业生的生——生互动,毕业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沟通,以及毕业生与高校各职能部门开展的各种活动的互动。如何提高毕业生对高校各类毕业生教育工作的参与度,这也必将是高校需要探索的路径。
毕业生对高校毕业教育工作的参与度作为衡量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成败的一重要指标,如果毕业生很关心这些活动,但是并没有参与到其中,那么,这其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会影响到毕业生教育活动的受众面。因此,高校毕业生教育实施者在制定各项活动前,要对活动的内容进行仔细的调查,知晓哪些是毕业生最为感兴趣,最迫切想参加的活动,在此基础上,精心制定出相应的活动方案,对于活动的开展时间、地点和开展方式以及内容等等通过学生易于发现的方式宣传,并在活动结束后通过毕业生对于活动的而参与度及其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估,旨在提高后续毕业生教育活动的质量,并对高校毕业生教育的内部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2.3 学生对各项教育毕业活动的满意度
南京师范大学叶忠以江浙两省10所高校1400为大学毕业生为样本,就大学毕业生对各项就业政策的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已有的就业政策中,毕业生感到对自己的帮助最小的就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给予的就业形势分析和就业咨询、指导等服务工作。[3]从以上调查结果看,毕业生对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态度是不满意的。由此可见,改进高校毕业生教育服务刻不容缓。
教育面对的是学生,毕业生教育也不容例外。毕业生对于高校毕业生工作的满意度是毕业生的正式的“需求评价”,学生是否满意,这是评价高校毕业生工作的核心。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毕业生对于母校的满意度呢?刘武,杨雪在通过对高校教育满意度研究调查中,借鉴了国外的在高校中实行“顾客满意度”的理念,尝试建立了较为科学的理论模型与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高等教育满意度的建议的首要点就是,“注重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和服务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校教育和相关服务质量,加强学校形象建设。[4]在对毕业生的教育中,只有当毕业生的需求得到较为合理的回应时,毕业生对于高校的各种毕业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在会有所提高。因此,高校在对毕业生教育工作中应把理念改“管理”为“服务”,积极营造把学生视为“顾客”的校园氛围,并提升各个职能部门在对毕业生毕业教育中的责任感,在积极热情的氛围中激励毕业生奋发向上,从而保证了毕业生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成功。
[1] 赵昕.对高等学校毕业生教育工作的思考[J].2安徽文学.2011(7)
[2] 罗晓婷.加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陕西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生论文.2010
[3] 王春玲.江苏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8
[4] 刘武,杨雪.中国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构建[J].公共管理学报.2007( 1)
[5] 黄少波,张智昱.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及探索
F091
A
1672-5832(2016)08-0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