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雪山血缘最近的城市人”
——读阿布司南的小说集《雪后的阳光》

2016-11-26周翔

雨花 2016年14期
关键词:小说集阿布昆明

■周翔

“与雪山血缘最近的城市人”

——读阿布司南的小说集《雪后的阳光》

■周翔

在阿布司南的个人简历中,总是会特别提到他出生于藏东(康)卡瓦格博神山脚下,这似乎为他的小说叙事天然地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阿布司南曾说过:“在我的家乡值得记录的东西实在太多,大自然在高原雪域是那么贴近,日出日落,天和云是那么低,蓝色的月在静悄悄地照着。生生死死同大自然捆绑在一起的高原民族,千百年来产生了许多传说、神话和故事,是逻辑的必然,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不单纯是一个地理概念。”①2010年出版的《雪后的阳光》这部小说集共收录了他创作的14篇小说和1篇散文。在书中,阿布司南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来写作,试图纪录下记忆中的故乡和精神上的故乡正在不断改变的事实。正如仁增旺姆在小说集的序言《阿布司南的念珠》中所说:“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藏人,在这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时代,以全球化和汉化为主的多样性从未如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冲击着早已失去了在自我封闭中保持宁静的雪域高原。那么,用自己的方式讲故事,即是在无比喧嚣之中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②

最初,阿布司南是以写诗为职业,后转入写作散文、小说,凭借诗歌、散文的创作获得了许多奖项。这就使得他的文字有一种用心雕琢的铺陈排比之美,充满了诗意。在小说《无常岁月》中,作者描写日渐衰老的村庄,诗意的文字却渲染出一片颓败的景象。“村庄如同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静静地卧倒在风雪中自生自灭。在一些漫长无边的深夜里,凛冽的风趟过地图上的一些重要城市和河流迅速削过村庄上空的烟囱和树,在风声的缝隙里,偶尔有一两声狗叫穿插其间,一部分人躺在寂寞的墙角边睁着黑亮的眼睛回忆起夏天河水里人和树的影子。”③冬日的颓败和夏日的鲜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远处,达日河封死了,河边的柳树裹一层白色,站在河边的风中墨守成规,那些僵硬的姿势让泽仁初姆可以准确地辨认河的位置。泽仁初姆想起了夏天绿柳如烟河水清且涟漪的日子,九岁的泽仁初姆在河边洗衣服。夏天的阳光在泽仁初姆的脑袋里久久不绝。”④

这样的文字在进行细节描写时,更增添了一种残酷的色彩。“大队中心小学是去年在一座天主教堂上建起来的,去年二年级八岁的泽仁初姆跟五年级十八岁的农布扎西一起砍树挖地主坟,他们从来历不明的地主坟冢挖出了许多头骨和部分陪葬用的陶罐,温暖的阳光照亮了额头上汹涌的汗水和腐朽的棺材板以及支离破碎的死人骨头。那些已死去多年的骨头光滑洁白泛滥出一层耀眼的白光被错综复杂地堆在一起如同一堆刚刚劈好的柴禾。公社‘路线教育工作队’的一位胡子很茂盛的人站在五月的风中面对着堆积如山的骨头说,用粉碎机粉碎作为农业肥料。去年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每个生产队分得了两麻袋自力更生土法上马的骨肥。泽仁初姆看到粉碎机的皮带呼啸着旋转,骨头的碎渣从机器里大口大口地吐出来,柴油的味道在空气中四处蔓延,死人的眼睛飘满了弯曲的天空。那时候,泽仁初姆的心怦怦乱跳。”⑤少年与头骨、青春与死亡,在“公社路线教育工作队”“农业学大寨”的时代背景下,仿佛有种虚幻的存在感。

在汉语的世界中游刃有余地行走的阿布司南,其实内心中隐藏着深深的遗憾和悲伤。他曾在《怀旧》一诗中写道:“我仿佛一个许多年之后突然走进故乡的人/数不清似曾相识的面孔与我面面相觑 他们满腹狐疑/耳语着 相互猜度我的来历 纸面泛黄而字体稚嫩/这一刻 被我抚摩过的词语重又回到了它们的童年/我的眼睛在泪光里浏览 我的心却/抵抗着它们被我留在过去的意义 仿佛一个求死的人/却在躲避迎面飞来的子弹 文字的队列参差不齐却发出/奇异的光芒 它们在拒绝我之后又把我认出而/突然间我变得不会表达 嗫嚅的嘴唇受宠若惊”⑥。那些从小耳濡目染的语词永远留在了童年,留在了嚅嗫的唇齿间,失去了被表达的意义。此诗虽然没有明确提及关于母语失落的遗憾,作为用汉语进行写作的藏族作家,无法用自己的母语来表达是绕不过的心结。

曾有学者认为:“在一个以汉语文学为主要阅读空间的社会,少数民族作家使用汉语写作,一方面会使作家的创作疏离或淡化母语文学传统,另一方面也会使两种语言混合后形成新的语言艺术和新的审美话语实践。”⑦这样的话语实践包括表达习惯、文化意识、认知方式、语言意象,等等。阿布司南描写藏族传统生活的小说《生命谷》恰好可以作为一个例子来分析其话语实践。

《生命谷》中故事的发生在“茨觉”法会:“草原上,大大小小的‘茨觉’都是这样一种氛围,藏族弦子、弥漫的黄尘和手抓肉,这些也只有在‘茨觉’上才能找到,寂静而人烟稀少的草原,只有这时才一反常态,变得拥挤和沸腾。”“‘茨觉’是高原牧人们的节日,扎西取初的帐篷也扎在会场旁边,七月的高原草原绿得冒油,扎西取初没醉,她扶着我回她家的帐篷里,把她倒霉的酒鬼丈夫扔在了酒馆。仁尼通所在地一片嘈杂,光下,伴随着射箭手们争雄的声调,不紧不慢地唱着山歌,各家帐篷里,飘逸着手抓肉的香气。人们漫无目标的四处游逐,无数只皮靴卷起的黄尘,也像那山歌无孔不入。”⑧故事就在这种类似狂欢的背景下发生。美丽而善良的扎西取初不幸嫁给了一个成天只知道喝酒的酒鬼丈夫,她承担了全部的家庭重任,某次“茨觉”法会上,她爱上了乡里的“嘎崩”,直至愿意冒险为他生下孩子,却不幸在生产时丧命。草原上的人们却没有因此而轻视她,人们都同情这个苦命的女人。送别扎西取初进山谷时,伊拉草原沿袭千年的习惯是请喇嘛念经。当善良而苦命的“扎西取初真的要走了,送行的人群里传出低低的议论声。紧接着,是喇嘛们低沉的诵经声,那流畅紧凑的经声,很有节奏感,更像行云流水,沿着绿色的原野飘向远方”。⑨“扎西取初出来了,她被一层白布缠得严严实实,人们把她轻轻地放到手扶拖拉机上。这时,有女人们的诵唱嘛呢声,开始是零星的,后来就变成了雄壮的大合唱,那声音惊天动地。”⑩

这几段文字中包含着各种来源的词汇,比如“茨觉”是藏语词汇,“嘎崩”是汉语“干部”的藏式发音,“帐篷”“弦子”虽然是汉语词汇描绘的却是藏族传统文化事项,“拖拉机”则是汉语外来词。如此丰富、杂糅的书写方式却依然带给了我们生动鲜活的高原景象,欢腾的节日、动人的山歌、善良的藏民、悲剧的爱情、伤痛的葬礼……这样的汉语表述中蕴含着典型的藏式意象。或者也可以说,作家虽然是用汉语在写作,但还是在用藏族的语言意象和思维习惯在感觉和思考。

此外,阿布司南的创作题材也十分多元。这或许与他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他曾当过兵,做过报社编辑,如今所拥有的头衔有《香格里拉》杂志常务副主编,迪庆藏族自治州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等等。这样丰富的经历反映在小说创作题材的丰富多样中,既有个人体验也有本土经验。

阿布司南的小说有很大一部分描述现代城市生活。《望尽天涯路》这一故事描述了作为退伍老兵的阿爸因为酒后戏言把女儿的终身幸福蛮横断送。文中的阿爸因为曾经的经历在村中被看作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男子,尤其他“每喝一次酒就要带酒客们到神秘的西藏观光一次。乡亲们对阿爸的西藏故事永远感兴趣”。⑪其实阿爸又是可悲可悯的,“阿爸已经不行了,他的思绪一踏上西藏就满脑子机枪大炮。那些机枪大炮炸不倒别人,炸倒的永远是他自己”。⑫这样的阿爸之于西藏,究竟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呢?

《采访奇遇》讲述的是去乡村采访的县广播站记者偶遇的一件关于偷窃、还钱以及因此喜结良缘的奇事。《何处觅天涯》里一心想干事业的转业团长为振兴落后的农具厂付出了全部心力,当工厂效益好转,蒸蒸日上时,却被莫名的调离。《神秘的鬼楼》表面上讲的是一则关于“鬼楼”的传闻,却是暗中批评腐败滋生的社会现实。《乡长判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幽默轻松。《外遇》讲述文坛的逸事、作家和编辑的默契相处。《香格里拉夜总会》描写现代人的情感失落。

比较典型的是《智者扎巴》这篇,讲的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宣传干事在机关中为了升职用尽心机最终换得一个脑溢血瘫痪的结果的故事。“宣传部的工作大致分有几项,宣传工作计划的制订和总结;全局宣传系统的工作布置及检查;给局领导起草有关的辅导报告;组织机关干部学习;机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如黑板报,简报;业余教育辅导;新闻报道;全局干部、职工思想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扎巴积数年工作之经验教训,早闻出哪块馍香。他一手揽下四项,这些原都是老李抓的活儿。写计划可以纵观全局;写总结能决定自己与他人的成绩比重;起草报告便于接触局领导,加强彼此自然联络。至于组织机关干部学习对各公司、大厂宣传部门的工作进行布置检查,那就更不用说,纯属出风头、扬名的美差。”⑬从这样一段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其实是深谙机关公务员的生存之道的,无怪乎有论者认为阿布司南早期的小说创作“所写的地域显然是全然汉化的地域”,虽然“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全是藏名”,“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似乎并无太多亲切的感觉,因为他或她,无论外表与内在,都已经不像藏人”。⑭

但作为一个在城市工作的“城市藏人”,他的成长经历、现实处境决定了他不得不成为“一个与雪山血缘最近的城市人”。他用文字记录下时代的变迁、精神的挣扎、内心的撕裂,这是最真实的现实记录,在经历了原生态文明与工业社会文明的变迁起落之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生活早已不复存在。作家用审视的眼光、批判的视角来承担起呈现生活本质的使命。他的书写会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断代史。

要呈现生活的本质,就意味着不回避、不矫饰,用文学做最真实的记录。年少时对故乡的那份浪漫的想象,已成为心底不可轻易触碰的伤痕,阿布司南说自己无意从文学的角度对故乡作描述,只是想作为一个见证人,记录下所亲历的故乡的一些变化。

阿布司南的故乡德钦——梅里雪山地区,其实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多种教派的藏区,以藏传佛教为主体,并存着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多种宗教共存共荣。小说中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赋予故事不同的语境,文本与语境互相映衬。小说《香格里拉夜总会》里就描述了基督教在传统藏区的影响。“每个礼拜天早上,拉珍都要我陪她去教堂做礼拜,我是从不进教堂的,西洋圣母玛丽亚的崇拜矗立于坚热斯的土地上,是藏区一道瑰丽的风景,这种极度差距的异域文化在藏区扎根破土,曾充满惊魂动魄的历史演义,但如今却平静寂寥甚至落寞地展示曾经拥有的灿烂。欧式、中式甚至藏式风格的天主教堂孤寂于峡谷雪山深处,在每周悠远的教堂钟声和划十字讼念圣母玛利亚的藏民身上传述自己的故事。”⑮在这部作品中,基督教背景正是为塑造一位“温驯地受教育,努力念书,努力表现自己的特长以建立某些声誉”的二十多岁的好女孩拉珍所刻意选择的。但最终好女孩没能点燃所爱之人的生命之火,而沉醉在俗世生活中的坏女孩格茸黑色的生命火花已熄灭,永远无法返归纯净。作者发出这样的质问:“为什么宗教都要标榜天堂和地狱,永生和永世?而没有为人类的现实生活提供真正的道路呢?”

在《望尽天涯路》《生命谷》《失踪的生活》《失落》《空中有一双朝你挥舞的手》《无常岁月》这些描写乡村日常生活的作品中,作者其实更关注的是乡村的精神世界。只要有过真实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农民的精神生活问题日益严重。在农村,他们被叫做农民,在城市,他们被称作民工,但无论被叫做民工还是农民,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是真实而又强烈的。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有独自进城务工的十九岁少女,遭遇背叛,最后选择回到家乡;有小小年纪就不得不直面同伴的死亡的乡村青涩少年;有婚姻失败、幻想改变,最终却仍选择维持现状的富裕农民。他们渴望被关注、被尊重,当面临着地域、文化、社会地位、经济差异的强烈碰撞,他们的精神世界承受着难以察觉的煎熬。

在散文《何处是家园》中,阿布司南表达了自己的忧思。他写道:“农村尽管是他们的出生地,做一个农民尽管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命运,但在见识了外面的世界后,在目睹农村的真实情况后,他们早就对农村产生了隔膜甚至是厌烦。农村是他们的家园,但他们无法有一种天然的归宿和家园感。城市不过是他们讨生活的人生驿站,他们却渴望能够在这个并不属于他们的驿站做多一分的停留。”⑯

森林被砍伐、草原被污染、水源被掘断、土地被抛荒,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守着日渐零落瓦解的村庄。面对故乡的无序、震荡和颓败,阿布司南有深深的无力感,仿佛自己的生命之源被切断了一样。“故乡像一条无法掌握命运的小船,在凶险的大海中随波逐流。而我这个已经逃脱了这艘命运莫测的小船的游子,有些时候,竟然还抱怨故乡不再能够像儿时一样给我提供温暖的庇护和依靠。故乡是我的根基,当我预感到这种根基不再稳固的时候,我又怎能心安理得地过我的日子呢?就算我可以逃离这艘小船,就算我可以永远不再回到生养我的土地,那种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又怎能随着时空的变化随便割断?”⑰

生于藏区,长于藏区,尽管已经是“城市藏人”的身分,阿布司南还是选择做一个与雪山血缘最近的城市人,记录下最底层的挣扎和无人倾听的苦难,表达着对民族精神世界的困惑与忧思,而早已融入血脉中的藏族传统文化及信仰成为他最后的寄望,他希望传统文化及信仰的复兴和重建能缓冲城市文化对乡村的强烈震荡,能增强农村的抵抗力并让尽快恢复农村的秩序,能让乡民们重新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归宿和皈依。“感谢佛法僧三宝从未放弃我们,感叹天母和空行母呀!护法和守护神呀!天空日月星吉祥,大地水火风吉祥,人间佛法僧吉祥,年年四时皆吉祥,我的雪域吉祥,人间大地吉祥。”⑱

注解:

①阿布司南:《雪后的阳光——阿布司南小说集》“后记”,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第206页。

②仁增旺姆:《阿布司南的念珠》,《雪后的阳光——阿布司南小说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③阿布司南:《无常岁月》,《雪后的阳光——阿布司南小说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第144页。

④阿布司南:《无常岁月》,《雪后的阳光——阿布司南小说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第141页。

⑤阿布司南:《无常岁月》,《雪后的阳光——阿布司南小说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第144-145页。

⑥ 《阿布司南诗两首:怀旧》,《滇池》2003年第12期。

⑦丹珍草:《母语思维与汉语叙事——〈尘埃落定〉的“第三空间语言”特征》,《阿来研究》第2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4页。

⑧阿布司南:《生命谷》,《雪后的阳光——阿布司南小说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⑨阿布司南:《生命谷》,《雪后的阳光——阿布司南小说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⑩阿布司南:《生命谷》,《雪后的阳光——阿布司南小说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

⑪阿布司南:《望尽天涯路》,《雪后的阳光——阿布司南小说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⑫阿布司南:《望尽天涯路》,《雪后的阳光——阿布司南小说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⑬阿布司南:《智者扎巴》,《雪后的阳光——阿布司南小说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第34页。

⑭仁增旺姆:《阿布司南的念珠》,《雪后的阳光——阿布司南小说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⑮阿布司南:《香格里拉夜总会》,《雪后的阳光——阿布司南小说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第173页。

⑯阿布司南:《何处是家园》,《雪后的阳光——阿布司南小说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第200页。

⑰阿布司南:《何处是家园》,《雪后的阳光——阿布司南小说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第201页。

⑱阿布司南:《何处是家园》,《雪后的阳光——阿布司南小说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第204页。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小说集阿布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评晓苏最新小说集《老婆上树》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评张爱玲小说集《传奇》:“臭男人”与“香女人”的刻板印象
红气球不见了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找个狮子当爸爸
《暗恋者》阅读笔记
关注民生的深层次报告——浅析吕翼小说集《风过杨树村》
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