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拔的意象
——义海诗品

2016-11-26王诺

雨花 2016年14期
关键词:幻想鸟儿意象

■王诺

超拔的意象
——义海诗品

■王诺

喜欢义海的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喜欢遍布其中大量的、奇特甚至堪称超拔的意象。没有出色的想象力和形象感,是达不到这个高度的。其实,多数时候,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并非诗歌的整体情绪和意旨,而是个别的意象——它奇特,它陌生,它出乎意料却又合乎艺术逻辑,它让我们突然发现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美和神奇而我们以往居然没有留意,它让我们惊叹诗人的想象和幻觉居然可以把我们熟视无睹的物体变得那么美妙神秘。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读诗时往往会对一两个句子拍案叫绝,并从中感受到无限的审美乐趣。唯美主义作家说,生活的意义和魅力就在于体验一个个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读义海的诗我们能够遇到很多美好的瞬间,而这些瞬间,正是义海诗歌中超拔的意象带给我们的。这里仅以义海诗集《被翻译了的意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中的作品为例,做细读品析。

“四只鸟向四个方向飞去/天空中留下翅膀的刀痕”(《方向》,第3页)——我怎么就从未想到鸟儿掠过会把蓝天划破留下刀痕?那该是多么洁净、多么鲜嫩的天空呀!那样的天空才是鸟儿和我们人类应该生活于其下的天空呢!

“海德公园的两片嘴唇/……一片真理着绿色/一片绿色着谎言”(《海德公园的两片嘴唇》,第42页)——看过海德公园,却从未飞起来从天上看过它。诗人的心是飞在空中的,我的不是。只有从天上远远地俯瞰(这可以想象呀!为什么我没有想象呢?),被一条小河分开的海德公园才像两片嘴唇。这嘴唇真理着绿色,说得多好,唯有绿色才是真理,所有的真理都是绿色——常青的;这嘴唇还绿色着谎言,说得更好,虽然令人悲哀,原来绿色的并非都是真理,原来真理可以用来掩盖谎言,原来绿色思想也可以被当做伪饰谎言的面具。

“我用食指蘸了一指的露水/在空气中画了一个窗子/太阳便把脑袋搁在窗沿上/傻笑”(《窗》,第80页)——何等童真、何等浪漫的幻想啊!我怎么没有被太阳如此嬉戏过?我的想象力和幻想能力远远不够。我们能不佩服诗人吗?

“舀一勺月光/放几粒星星的盐/我喝了一小口宇宙/忽觉得口中有一块碎玻璃/吐出来一看/原来是哥白尼的失眠”(《饮》,第80页)——极度的夸张加上俏皮!喝一口宇宙!谁能?诗人能!碎玻璃——诗人的嘴和舌是特殊的,最擅长于热吻,玻璃居然都不能划伤它们,的确特殊得可以,吐出来一看,竟然是哥白尼——的失眠!要说是哥白尼的影子、灵魂,已经够神奇的了,可诗人的想象层出不穷,不是哥白尼,不是他的精神,是他的失眠。天上的哥白尼还在苦苦思索,夜不能寐!

“岛上的路/像巨大的缆绳/将岛从海水中/吊起”(《岛上》,第83页)——又一次高空俯视,是人不是上帝,却能像上帝一般俯视大地,因其俯视,他的观察与我们习惯的决然不同。

“把一架相机灌醉/并在胶片曝光的途中/将它当场捉住/按在画布上”(《达达》,第161页)——没有孩童般的好奇,怎么幻想出相机曝光拍照过程的这种神奇,进而像孩子抓一只蚂蚱一般把图像捉住,还要按到画布上,按出一幅画。

“我在灯光下一坐下/远方便活了/……/我失眠的土壤/锁一锁眉头/便能从灯光中榨出阳光的液汁/芒果的气息/橙子的气息/……/在我最痛苦的时候/远方总是活着”(《我在灯光下一坐下》,第97页)——诗人的思念是形象的,灵动活脱的,流动着汁液,弥漫着香味,于是,诗人比我们在思念的时候更为痛苦。

“孤独的椅子坐在灯光下/灯光坐在孤独的椅子上/……/孤独的椅子在灯光下抽着烟/想把自己抽成一堆灰烬/……/孤独的椅子坐在深夜里/深夜坐在孤独的椅子上”(《孤独的椅子》,第101页)——这不是人的物化,这是人的空灵化,孤独的诗人不仅仅把自己和烟一道抽成了灰,还把椅子也抽成了灰。孤独至极是空虚是灰烬。

“影子的手在洁白的墙上/抠出血”(《描写》,第8页)——喜欢这里的色调:黑的手影子或者影子的黑手,洁白的墙,黑白世界里突然渗出了血红,那是疯狂抠墙磨破了、磨秃了、折断了的手指的血。黑与白的抗争。白色的禁锢,黑色的绝望。抠不开也要把你染红!哪怕毁了自己!

“走过的路/再重走一遍/就是把自己的血/倒进杯子/再一滴一滴地倒进血管/看他们还有多少阳光的成分”(《走过的路》,第118页)——重走过去走过的路与把血抽出来再装进血管,想到这个比喻的诗人一定曾经幻想过把血放尽、把血管抽空,可怕的死亡幻想!戏谑的是,这里却不是自杀,尽管倒出来很猛,装进去很慢(戏谑之上再加戏谑),最后一句突然亮丽起来:查看血液中还有多少阳光的成分。光明的结尾暗示着回顾反思的目的。

“在一阵轰轰烈烈之后/再谈明天是不是一个骗局/……明天是不是一缕戴着镣铐的阳光/明天是不是一幅钉满铁钉的壁画/明天是不是一场停在半空中的春雨/欲哭/无泪”(《把香烟抽成灰烬》,第96页)——第一句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失败之后,很多人都对理想主义的明天极度绝望,进而恶狠狠地怀疑。可我却想不到用这样的意象来传达我的感受:带着镣铐的阳光(谁见过阳光戴上了镣铐?可是即便是阳光,也能被强权铐住)、钉满铁钉的壁画(触目惊心的景象,估计在生活里很难看到被如此摧残的壁画,诗人的想象是创造性的)、停在半空中的春雨(下不来,又挥之不去,大地上的苍生渴透了,眼泪都流不出来了)。

“太阳/用它的剑明晃晃地刺透我的身体/又明晃晃地拔出来/好痛快/好透明的痛快”(《阳光下》,第106页)——没想过还有这样的被穿透、被刺杀!人被刺入也会有快感(我指的不是性的刺入)?人被戳杀也有会有快感?真的没想过。但如果戳进刺入的是阳光呢,是明晃晃的阳光之剑呢?会不会有痛快的——透明的痛快的感觉呢?诗人的想象让我们也幻想了并体验幻想的体验。

“电话铃一响/电话线就变成绿藤萝/叶片青翠……(《有一个孤独》,第116页)——好美好神奇的想象!电话传来的是爱与生命力,电话线都仿佛因此而生机无限——我这样的解读是理性思维,可是我怎么不能一下子跳到形象思维呢——直接从电话铃响跳到电话线变成绿萝呢?

“她的背影已是绣在雾上的传说”(《我要到很远的地方去》,第92页)——虚无缥缈到了极点!背影已经虚化了,还绣在雾上,更虚了,还是传说——虚得连形象都没了!“绣”这个字很打眼,令人联想到工笔画的一笔又一笔和刺绣女工的一针又一针,原来她那传说中的背影是言说者一点一点攒出来的,还攒在雾上。

“吹口哨的人/心中有一朵云/……/他独自吹着/仿佛口哨也在吹他/……/从这个山冈/到那个山冈/口哨声填平了山谷/风吹草动/口哨声把天空轻轻托起”(《吹口哨的人》,第47-48页)——很喜欢这几句,它们唤起了我的幸福回忆:三十多年前,我曾经在神农架山区插队了两年半,当时感到最幸福、现在最怀念的事情之一中,就是顺着高高山岗边走边唱、边走边吹口哨。我当时惊讶地发现,无论山路多么艰险、植被多么密集,山脊永远有一条路,只要你爬上了一个山脊,你就再也不需要披荆斩棘了,你就可以顺着山脊永远放心地走下去,从一个山脊走向另一个山脊,永远走不完。这时候最适合唱歌和吹口哨。当时我最爱唱的是《走在高高的兴安岭上》,最爱吹的是《游击队之歌》,歌词内容老旧且与情境相冲突,可我还是爱唱爱哼爱吹,我要的是音乐,只要音乐。那音乐真的能托起蓝天填满山谷,并在山谷里化成松涛;那音乐真的能唱出吹出我心中的云彩;那哨声和歌声真的能把自己吹起来,把自己也吹成一片云,从这个山岗轻盈地飘到另一个山岗——在歌声和哨声中不知不觉就跑过了好几个山隆。最刺激的是完全不控制脚步速度、凭着惯性一口气跑下山脊,越跑越快,身后留下一串越吹越快的口哨。

让我们再看几段长一点的诗句:

我扒开它的眼睛

看见一片天空

死在里面

……

我挖开泥土

将死鸟埋葬

把天空的尸体

和云的尸体

一同埋掉

——《死鸟》,第23页

言说者埋葬的不只是一只鸟,还是一片天和天上的云,因为这天这云与这鸟密不可分,鸟儿的眼里永远有天有云,云天的怀抱里永远有鸟儿。鸟儿死了,天也要死,云也要死,整个大自然都会死去!这不就是生态整体主义的世界观吗?自认为在当代中国我是倡导生态整体主义的第一人,可义海只用了一个想象——鸟儿尸体的死眼睛里保存着天和云的尸体,早就把这样的思想传达出来了,虽然可能是不自觉的。

阿巧,风在河边喝水喝我们的倒影

喝我们水中的吻

黄昏像一个大瓷器

注满了正在恋爱的水

盛着两条不回家的鱼

——《风在河边喝水——水的女儿之三》,第216页

整条河,不,整个黄昏都是正在恋爱的水,因为水里有两条不回家的鱼——恋爱中的鱼;哦,不对,那是两个人的倒影,像两条鱼,两个人——阿巧和她的情哥哥在小河边纠缠在一起,吻在一起,两人的爱液奔腾而出,汇成了河,流满了整个黄昏。风儿被吸引了,它非要靠得近近的,啜饮两个恋人的背影,吸吮两人的吻,吞噬两人的爱之水。小河边,黄昏后,俩恋人。这是经典的恋爱情境,很多诗都写过,我对这样的情诗永远也看不够。为什么呢?是不是别人也这样呢?拟或是与我第一次接触女孩(唉,惭愧,那一次严格说来算不上初恋,就算春心第一次萌动吧)就发生在山村小河边有关?

一群鸟在丛林的边上拆着我的叹息

……

像拆着一架旧钢琴

白色键飘飞成昼

黑色键飘飞成夜

我穿过风

用余温

为自己奏响安魂曲

——《鸟语》,第64-65页

这几句写的应该是对自己死后的想象。死后的躯体被鸟儿拆分,类似于天葬。美的是:诗人即便死了,身体化作钢琴的琴键,依然能奏乐。大群黑鸟拆开他身体的琴键,叼着白色的黑色的琴键漫天飞舞,奏出极其舒缓、还带着诗人余温的安魂曲。我也常想到自己死后的情形,却从未想到过这么有诗意和由渗透力的死亡!

一杯酒

在桌子上唱得

脸色苍绿

一缕阳光

调和了

刀和苹果的矛盾

一把椅子

说尽了

没有手的苦闷

一支香烟

将一生的孤独

激怒

——《静物》,第85页

静物画很难欣赏。会欣赏的艺术家告诉我们,在他的眼里静物是活的,是流动的。可我却从未有过这样的艺术审美体验。义海的这首《静物》让我大开眼界。他的欣赏不是出于画家对色彩和形状的敏感,而主要是出于文学家对物的移情和理解。除了第一、三、四节是诗人精彩的移情(或称物的人化)之外,我特别欣赏第二节。在这一节里,义海告诉了我文人应当怎样欣赏静物画。水果刀和苹果是一对矛盾,令人想象到坚硬锋利对性感的圆润曲线和多汁香甜的破坏;然而,一缕温暖和煦的阳光,把这两者调合了,一对冤家永恒地被固定在这和谐而又张力无限的稳态之中。

……义海诗里这样的精彩诗句太多太多,就不再一一列举、讨论了。曾经听过诗人们在相互品评诗作时说过这样的话:这首诗有这一句、两句就足够了!当时真的不以为然,学究地、理论地认为诗应当是个整体,没有整体的美何谈诗歌呢。现在想想,觉得这种话还真的很有道理。搜索一下大脑的记忆库,我们能回忆起多少完整的诗呢,大多数还是经典的名句呀,我们甚至都无法回忆起它们出自哪里了。如果不是专门从事诗歌研究,诗对普通读者的意义不就是在于它以其新奇的、美妙的诗句丰富了我们对世界、对人生、对人性的审美感知并开发了我们感受和理解的潜能吗?一首好诗,要么启发我们产生全新的思考,要么激发我们产生全新的感知、想象、幻想。我个人偏爱后者。我甚至认为,没有能力产生并描绘出全新的感知想象梦幻的诗人几乎不叫诗人。给我们全新的深刻的思考固然很好,但仅凭这还不算诗人,还不能形成不同于哲人的诗之独特性。相反,即便是没有新异而深刻的哲思,只要写出了新奇的感知想象和梦幻体验,那一定就是诗。有一句就是诗,越丰富越奇特诗才就越高,密集出现,那一定是天才。遍布义海诗集里的新感觉、新想象、新幻觉,在使我不断拍案、拍手、拍腿、拍任何可拍之处叫绝的同时,还形成了一个越来越鲜明、越来越坚定的判断:这家伙真的是一个天才!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

猜你喜欢

幻想鸟儿意象
与鸟儿的秋日邂逅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意象、形神
鸟儿
锁不住的幻想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幻想画
幻想画
幻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