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家庭家风现状成因及对策
2016-11-26沈玉芝
沈玉芝
浅谈农村家庭家风现状成因及对策
沈玉芝
农村家庭家风淡化的原因主要是家长自身素质及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带来隔代教育,致使学生健康成长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良好家风的现实意义
良好的家风、家教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是一个家族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如果孩子在未进入学校前就接受传统家风、家教正统严格的教育,那他的人格、秉性、道德、情操、明辨是非从善避恶的良心就会提早形成。到了学校,好管好教,好学上进。一个家庭是否有良好的家风家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今天,倡导人们重视中国古老家风、家教的积极影响,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培养,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农村家庭家教缺失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增多,许多家庭由对下一代的严格教育变成了溺爱,良好家风、家教在农村家庭中也随之淡化。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是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多数家长总是认为自家孩子听话、懂事,一旦孩子有不良行为,要么迁怒于学校监管不严;要么认为是别的孩子教唆。很少直面自己的监管缺位,疏于管教。
二是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中缺乏耐心与智慧,解決问题的方式不合适。部分家长面对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愿意静下心和孩子交流、沟通,基本上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或不问青红皂白一顿暴揍;或装聋作哑、漠然视之。这一点说起来,也是家长自身的“家风”建设有问题。加之部分农村家庭成员素质不高,社会风气不好,难以形成良好家风、家教。在自身道德意识滑坡的同时,子女道德品行的引导也就无从谈起。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许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父母的言传身教、良好家风、家教成为空谈。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老人忙于农活,无暇对儿童进行教育;多数留守老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还溺爱孩子,隔代教育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原则。从爷爷奶奶到父亲母亲,由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完全不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身边没有人可以作为合格的榜样引导孩子成长,然后孩子的下一代重复着孩子现在的悲剧遭遇,一辈又一辈,代代如此。于是,孩子表现出不会尊重关爱他人,不体恤父母,自私,不爱学习等现象。良好家风、家教在农村相当部分家庭荡然无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中国社会的道德滑坡、亲情淡漠。比如中国游客在景区表现出低下的素质,成为华人群体的形象污点,归根结底也是源于“家风不正,家教不严”。
三、农村家风缺失的应对之策
面对农村家庭家风、家教的缺失,如何弥补呢?
首先是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承担起这个重任。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更应该发挥起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育人,就是要教会一个人做人的道理,“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
其次,注重转变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培养家长成才教育理念,把子女的品行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目前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是过于重视科学文化的培养,忽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熏陶。而正确教育观的首要目标是成人教育,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家长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人格、道德,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其三,这些问题的存在还需要相关部门从长远考虑,着眼全局,应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农村家长的素质,使他们做到言传身教。一是政府要竭力拓宽就业渠道,让多数人就近就业,自主创业,争取每个家庭的家长能在孩子身边言传身教,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教起。家长也必须做到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二要注重舆论引导。社会主流媒体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多策划传播正能量的节目,多做正面事迹的报道,占领舆论的高地,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前段时间对老人摔倒扶不扶的报道,有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总是报道负面新闻,让很多普通人怀疑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不是错了,以致很多人看见老人摔倒视而不见漠然走开,造成老人死亡或病情加重。这种行为有悖于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优秀传统。
其四,要重视家校的配合与沟通,双管齐下,目标一致,使“家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现实生活中,农村家长在孩子和学校之间没有很好地发挥纽带作用,把孩子教育责任单方面推给学校,不敢严格要求孩子;甚至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呆在学校,所谓“眼不见,心不烦”,以致班主任、老师想见家长一面都很困难,更别说互相沟通、交流。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在舆论导向上给学校的正当教育撑腰,不能把出现品行低劣学生的板子打在学校身上,这样学校、班主任、老师才能理直气壮地和家长共同承担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责任。
当然,长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好的“家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长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过程。“众人拾柴火焰高”,作为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重视文明礼仪的国度,要重振中华民族的辉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把我们的好“家风”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我们希望通过每一个人的自我约束,通过彼此互相监督、互相学习,提高文明程度,共同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进而促进国风民风淳朴清廉,为创建文明祥和的社会不懈奋斗。
肥西三中 23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