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的节奏
——中国山水画的情感表达
2016-11-26刘金萍
刘金萍
内化的节奏
——中国山水画的情感表达
刘金萍
艺术是情感的表达,中国山水画是具有文化精神隐喻的艺术样式,更是中国古人情感依托的精神图像。本文以艺术史的角度,回溯了中国山水画重要时期、代表艺术家的创作思路,试图说明中国山水画史作为一种艺术产物,在本质上是中国古人内在文化情感外显的表征。
中国山水画 情感 内化 表达
“凡是内在需要的,发源于心灵的,就是美的”——康定斯基
情感对于艺术品来说是一种抉择,选择艺术品就是承认感情。“因为艺术作用于情感,所以它也只能以情感的手段起作用”,但是作用于艺术品的自我情感是很难感同身受的,因为这种内情感(即自我情感)的隐晦性常常让人望而却步。苏珊·朗格在《哲学新解》中说,“纯粹的自我表现不需要艺术形式”,这种无迹可寻的情感往往使人陷入惘然。因此我们将要论述的是一种类情感,即作为一种普适性的、可触性的情感表现。这种类情感是在一种文化认同下得以舒展的,这种带有约束性的艺术表达恰好不是艰深的、晦涩的,而是艺术传达出的普遍价值。正是这种约束性引导我们去揭开艺术情感传达的神秘面纱,使我们可以细数曾有的图像传达出的普遍情感。
在体现中国艺术的类情感中,山水画可谓包容宏深,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种“仁智之乐”其实是内在情感的显露,乐水者观水周流无碍,逢曲就曲,逢直就直,灵动无形,一如智者敏感尚思,乐在其中;乐山者观山崇伟巍然,风吹不摇,雷打不动,笃静有常一如仁者心宽能容,寿者自安。这种内在情感判定决定了日后山水画的人化取向。其后,庄子喊出:“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专就融身大化的乐趣作为终极旨归,这种旨归提供了山水意象的内化过程,从此山水就作为人的情感显现内化了。
在山水画表现上,荆浩、董源可以说是雄厚与清秀两种风格的奠基者。荆浩博通经史、习儒业,在唐末战争年代,隐居在太行山之洪谷,耕而退其食。依山而居,故常登山。见古松盘空、云烟袅袅,“他登神钲山看大树‘蟠虬之势,欲附云汉’,叹息曰:‘或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又云:‘乃知教化,圣贤之职也。’”陈传席先生把这种睹物之情归结为一种儒家情感的表征。但是另一方面荆浩“认为一个画家潜心于画,要寡欲,‘嗜欲者,生之贼也’。他认为山水画的作用是‘名啖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这显然是与道家精神暗合的。儒道两家的思想情感呈现在画面是一种巨大气象与脱俗气韵的结合。现存传为荆浩的《匡庐图》,山石坚硬,其实雄大,松枝树叶挺劲,清新不俗。可以说荆浩的内心情感与山川万物完全融为一体,艺术品中的山川万物显露的正是艺术家凝结于心中的真情实感。荆浩之后关同、李成、范宽对于这种雄厚之势的山水画都有不同程度地改进,但在这种类情感的传达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关同的《关山行旅图》中的“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民之风也。”(《图画见闻志》)“关同的山水画流露出一种强烈的山林之士的隐逸情趣和希仙慕道的思想”李成的《晴峦萧寺图》双峰并峙,深泉细流,萧寺楼阁掩映荒林中,皆李成心画也。惜李成空博经史、郁不得志,还好性爱山水,“积好在心,久而化之,凝念不释,遂与物忘。”可见诉诸画卷的亦是心中情感。范宽《溪山行旅图》五峰突兀,山脚草木繁茂,深泉清响,此皆范宽好道、澄怀之写照。
董源久居江南,为官清闲,其画江南山水,“淡墨轻岚,温雅柔润,平淡天真,飘渺轻逸,而不外露刚拔之气”。《潇湘图》“长山复岭,远树茂林,一派平淡幽深,苍茫深厚之气”。这正是董源心远山自出幽之情感表露。其后画僧巨然师董源之心而遗其形,《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虽作高山,但其山润木秀,温郁华滋,少俗人往来,巨僧胸中之禅意修为在画中汩汩涌出。其后的元代四家正于董源、巨然处找到源头活水。将内在的情感各自表征为殊异的视觉符号。
黄公望早年近儒,但在蒙元统治时代对汉人并不礼遇,仕途也就不太顺利,更因官场牵连入狱。出狱后的黄公望辞官归隐,加入全真教,云游四方,终日以山水为乐。晚年所作《富春山图》,纯用水墨写富春山一带风光,山峦起伏,“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使人心旷神怡”画面安适平静,无一笔急躁处,是见黄公望晚岁所达到平和之境,从董源处化出的平淡天真的情感在其画面勃勃欲出。吴镇“研究理学,精通儒学的学说。同时也精通道、佛的学说,在他的言行中体现的佛道精神尤重。”所画《渔父图》寄寓了其高洁志行、孤芳自赏的思想情感。王蒙于“元四家”中入世心最重且伴随一生,晚年却死于官场连坐。从其《青卞隐居图》中可以看到重墨繁笔,与倪瓒等恰恰相反。山石重叠弥漫,树木苍翠郁茂,这或许与其浓厚的入世情怀不无关系。
显然,中国山水画中的情感表达是与主流的文化价值认同相联系的,可以说,正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滋养才使得山水画的创作具有了中国古人独特的精神图像传达方式,山水画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内化情感蕴成了中国艺术博大精深的文明渊源。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修订本)[J].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1.
[2]康定斯基(著),李政文,魏大海(译).艺术中的精神[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1.
[3]石守谦.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J].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0):1.
(作者单位: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传媒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