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无须降温
2016-11-26作者刘洪波媒体评论员
作者 刘洪波(媒体评论员)
双十一无须降温
作者 刘洪波(媒体评论员)
从温饱不得的阶段进入温饱阶段再进入小康阶段,消费理性也在变化。人们已经不再只是因为“必需”才去消费。
今年双十一,电商销售额又报捷,网购概念的普及程度比往年又有提高。线上线下融合,已非趋势而是现实。就连我70多岁的老父亲,都整天抱着“移动端设备”挂在网上了,去年他还没有这样。
消费高峰,当然不免有各种销售陷阱。按数量讲,陷阱的数量是大的;按出现的几率来讲,是否比平时更大一些,也未必。不良购物体验的吐槽,总是看得到的;理性消费的提醒,也是能及时地听到的;双十一过后,各种一地鸡毛的报道,也将在社会新闻里报道。
不过,又怎么样呢?双十一仍是双十一,“光棍节”已经被“网购节”压到角落,而且购物狂欢已经从网商扩展到实体店,没有哪个商家能甘居“世外桃源”,不去顺应这个极致消费日的到来,因为无视市场机会,不只是不符合经营的原则,甚至,不去参与市场,满足购物大军的愿望,简直也不符合经营的道德。
至于消费体验,类似于黄金周的旅游。黄金周旅游,人人都可以预见其火爆,人人一身的疲惫,似乎都有理由叫喊体验不佳,但也不见有削平峰值的迹象。选择在个人。我个人的选择是既不在黄金周出游,也不在双十一网购。但我想,肯定有更多的人体验到了双十一或者黄金周的愉快,拥挤对有的人也可能是值得回味的体验吧,而且打折确实能让人做出“理性选择”,参与某种盛大场面也能让人产生愉快之感。
“理性消费”是双十一中最容易出现的一种提醒。从出发点来说,我觉得这是善意的,但就实际效果来说,不排除确实劝阻了部分人的“不理性消费”,但总体上是无效的。
消费理性还是不理性,真是一件难说的事情。任何人经过选择、比较,决定去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都可以说是“理性”的行为,他一定在自己的愿望或欲望,与满足愿望或欲望的付出之间进行了计算。理性并不意味着不后悔,可能在下一个时刻,或者当他拿到商品、熟悉了商品之后,就后悔了,这不是不理性,而是理性在调整中,后悔本身也是理性的一种表现。
从温饱不得的阶段进入温饱阶段再进入小康阶段,消费理性也在变化。人们已经不再只是因为“必需”才去消费。如果仅仅必需才消费,生产就会维持在最基本生活资料的水平,满足“舒适需求”“个性需求”的物品都没有人买。如果大家仅仅因为手机坏了才去更换,手机厂不知要倒闭多少。“必需”的定义也改变了,过去认为的高级享受,现在可能被视为必需。双十一与其说是“释放消费”不如说是“拉动消费”。消费需求不是恒定的,双十一的购买行为,若没有这个日子未必会成为消费行为。如果大家都“理性”,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都可能下降。
基于上述考虑,我不认为双十一有需要降温的问题,只要大家乐意,让它能走多远走多远好了。当然,消费权益维护要跟上,这也是没有疑义的。
编辑:郭梁 美编:徐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