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进入阵痛期

2016-11-26民生周刊于海军

民生周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临储种粮补贴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进入阵痛期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如何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千方百计托住农民种粮信心,从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今年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年,玉米临储政策取消后,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眼下,正值新玉米的收购旺季,在新的收储机制下,农民的收益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推进的状况紧密相连。

粮食市场化改革持续发展到今天,在农业种植结构改善等正效应逐渐显现的同时,改革也进入了阵痛期,一些农民在为眼下粮食价格下跌而忧心。如何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千方百计托住农民种粮信心,从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价格下跌是必然的

10月27日,中央农办、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十部门举行通气会,就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今年我国的玉米临储政策,取消了以往托底收购的政策,实行市场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也就是说,形成价格靠市场,保护农民利益靠补贴。

近年来,我国玉米库存高企、财政负担加剧,国内外价差较大、进口压力大,加工企业经营困难、产业链价格倒挂。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司长周冠华近日表示,新的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在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了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省份正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相关措施。

从长期来看,将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意义深远,然而短期来看,临储政策的取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农业部农研中心宏观部主任习银生在接受《民生周刊》采访时表示,今秋玉米价格下跌是国际国内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粮食“十二连增”之后,玉米、小麦、稻谷三大作物多年产大于需,市场价格低迷,影响了农民种粮收益。近几年,国家开始逐步改革粮食收储制度,改变了多年连续提高粮食价格的做法,在稳定或下调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的同时,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玉米价格出现下跌的情况就是必然的。

据了解,为保证农民的种粮收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粮食局也在采取相应的措施稳住玉米销售底价,加大玉米库存消化力度,为新粮收购腾出仓容。明确暂停国家政策性库存玉米销售,2017年5月玉米收购期结束后再适时研究安排库存玉米销售。届时,将根据市场供求等情况,按照不打压市场价格原则确定销售底价,把握好销售时机和节奏,为市场消化新玉米创造条件。

据了解,为切实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将派出督查组分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开展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和收购工作专项督查。及时研究解决玉米收购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要帮助各类市场主体和种粮农民正确认识当前较为宽松的玉米供求形势,合理有序地开展购销活动,确保玉米收购工作平稳顺利进行,确保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

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近日表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作为粮食生产大省的吉林有诸多利好:首先有利于优质优价,吉林的玉米品质好,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其次有利于粮食市场流通,实行市场定价,产销区价格不再倒挂,可以顺价销售,为贸易企业经营、粮食外销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吉林省加工业可以发挥产地粮源和价格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此外,改革有利于规模经营和结构调整,能够真正体现市场供求和比较效益,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然,吉林省可能遇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韩福春认为,吉林省玉米市场收购价格目前每吨在1400至1500元之间,综合国际国内期货现货价格因素,今年玉米收购价格可能低开低走,新粮大量上市后,价格能在什么水平还不确定。原来实行玉米临储时是敞开收购,粮食可以随时入库。今年在市场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各类市场主体入市谨慎。收购资金落实也存在不确定性,多元主体入市,有些企业不具备银行信用贷款条件,可能遇到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此外,粮食不能及时变现导致庭院坏粮的风险也值得警惕,今秋降雨多,玉米水分高,如果农民把握不好售粮时机,前期惜售,后期集中卖粮,不排除出现区域性、阶段性卖粮难,导致庭院坏粮的风险发生。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老问题不断积累、新矛盾不断涌现,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玉米库存接近粮食总库存的一半,玉米去库存面临着严峻的压力。

有专家表示,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新机制后,有利于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改种收益更好的经济作物。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种植结构失衡的局面正在得到逐步改善。今年玉米种植面积预计减少3000多万亩,这有利于减少供给严重过剩的玉米产能。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蓝海涛认为,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措施防止粮食面积缩减过快过猛、产量大起大落带来的负面影响。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因粮食价格下跌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的问题,已经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业内人士表示,相关部门应多措并举帮助农民渡过眼前难关,特别是要加大补贴力度,确保种粮农民有信心。据了解,今年国家财政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第一批玉米生产者补贴300亿元已经下发,每亩补贴150元左右。目前,关键是把补贴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要落实好粮食差价补贴直接补给玉米生产者的相关规定,让农民真正从中受益,保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猜你喜欢

临储种粮补贴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画画就如种粮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我国玉米临储收购量创新高库存压力凸显
临储政策改革元年,玉米市场变化明显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