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波德莱尔诗歌中的暴力美学

2016-11-26郑雪菲王利峰

长江丛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波德莱尔暴力美学

郑雪菲 王利峰

浅谈波德莱尔诗歌中的暴力美学

郑雪菲 王利峰

当今的文化中, 暴力美学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某种审美需求。波德莱尔作为象征主义先驱,不断发掘“恶”的艺术,而从中我们也了窥见其暴力的美学思想。本文将以《血泉》为例,分析其诗歌中的暴力美学因素。

暴力美学 波德莱尔 诗歌

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19世纪晚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以其离经叛道却又震撼人心的风格俘获一众追随者。波德莱尔本人也被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恶之花》作为波多莱尔的代表作,它以诗的语言,从最为破败不堪的现实中找寻美与崇高。波德莱尔的这种美学思想常常被定义为病态的美学,或是撒旦式的美学,但同时,也是一种暴力美学。

一、什么是“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是最早源于美国。在中国香港的电影业中不断壮大,并发展为日趋成熟的艺术形式。虽然,严格意义上,暴力美学没有明确定义,但其表现形态却有着显著的特征:一是将暴力艺术化,以艺术的形式,例如舞蹈、诗歌、表演等,将暴力的攻击性弱化;二是赤裸的暴力场面渲染,蓄意制造和展现暴力血腥的效果,以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暴力作为人类潜意识中的某种审美追求,暴力之下往往潜藏着更深层的对人类内心欲望的挖掘。

虽然暴力美学更多地运用在视觉艺术中,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也能在文学作品中搜寻到其踪迹。下面本文将以波德莱尔的《血泉》为例,剖析诗歌中的暴力美学因素。

二、《血泉》中的暴力美学因素

《血泉》是《恶之花》的第四部分中十四行诗。讲述了作者在找寻“人造天堂”时的经历。

有时我觉得我的血奔流如注,

像一口泉以哭泣的节奏喷出。

我清楚的听见它哗哗的流淌,

却总摸不着创口在什么地方。

它穿越城市,就像在角斗场里,

所到之处把街道变成了岛子,

滋润一切造物的干渴的喉咙,

大自然一片血红。

我时常乞求使人陶醉的美酒,

让折磨我的恐惧有一天死去,

可酒使眼睛更明亮、耳更敏锐!

我在爱情中寻求忘忧的睡眠,

但爱情对我来说不过是针毡一领,

供这些残忍的姑娘狂欢畅饮!

波德莱尔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锋,在诗歌的通感世界中,运用了众多鲜明的意象,来揭示自然与人间的奥秘。同样,在《血泉》中,充满了暴力的意象场,为读者揭示了波德莱尔的苦闷情感。

《血泉》一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两句四行诗,第二部分是两句三行诗。在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意象群:血、喷流如注、泉、哭泣、流淌、伤口、角斗场。恰是这个词汇场营造了一个赤裸的血腥画面:血液喷涌而出,淹没了一切,甚至伤口本身;所有的事物都被溅得血红,空气中仿佛都能闻到腥味;造物主的一切都将饥渴而亡,像是在宣告着一场屠杀。这个以诗歌形式呈现的赤裸的暴力场面,冲击着人们的大脑,让人颤栗,甚至是诗人自己。然而让诗人感到恐惧的不仅仅是这个血腥的场景本身,更是由这个意象化的场景所体现的当时社会的破败不堪,以及由此而来的压抑和忧郁。

第二部分是对上述诗句中恐惧的具象化。在恐惧与忧郁的夹击下,诗人不得不求助于酒精和情爱。但是酒使人更加的耳聪目明;而所谓的爱情,也如针毡一般,令人寻求不到任何慰藉。在波德莱尔的诗歌中,肉欲和暴力常常是彼此相连的两个部分。这样,诗句中由酒精和情爱所体现的肉欲本身便成为了一种静态暴力。在整首诗所构造的血腥画面中,令人清醒的酒精和难以捉摸的情爱便如同未愈合的伤口一般,不断化脓、腐烂。而画面之下,隐藏着的是诗人的爱情失意、精神孤独。

整首十四行诗构成了一个带着强烈对比色彩的“暴力”场景——动态暴力和静态暴力。它在带给读者感官冲击的同时,也强烈的表达出了作者悲观绝望的心境。

三、波德莱尔的暴力情结

波德莱尔被称为“堕落时代的但丁”。他在其《恶之花》中将美与丑、幸福与现实、暴力与欲望、地狱与天堂交织在一起。而作为革命者的波德莱尔,本身便被看作是一种反抗,是一种过分敏感与畸形的存在,更是不断挣扎在肉体与精神痛苦中的存在。他热爱革命,热爱一切暴力和一切非正常的事物。德国哲学家瓦尔德·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赋予了波德莱尔一个手持利剑的浪子诗人的形象,在巴黎的废墟之上密谋暴动。因此,在这样一个狂热分子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暴力因素,而它们被以诗歌的形式将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便带上了美学的形式。

四、结论

艺术有其多样化的形式,但人们创造和发展艺术的目的之一便在于发掘人的内心世界。人类的内心深处,并非满是积极的、正面的东西,甚至会有一些恶劣、暗黑的因素,其中便包括暴力。暴力美学便是这样一种艺术,它既揭示了人类内心对于暴力和反抗的尊崇,又表现了对暴力和死亡的恐惧。波德莱尔,这位不断在腐朽中发掘美的诗人,这位狂热的革命者,同样也在暴力中搜寻着美。

[1]夏尔·波德莱尔(著)郭宏安(译).恶之花(第一版)[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2]尹洪,冷欣,程辉."暴力美学"的美学含义及其特征的研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

(作者单位:河北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波德莱尔暴力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反性别暴力
“命运是自我选择”:《波德莱尔》传记批评解读
第二章 暴力原则
波德莱尔
外婆的美学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
两公婆之间的暴力
南方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