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南昌地铁入口“一站一色” 景观设计研究
2016-11-26汤劲松
汤劲松
构建南昌地铁入口“一站一色” 景观设计研究
汤劲松
【摘 要】本文以现有国内城市地铁入口建筑样式为突破口,主张将本地人文艺术纳入到地铁建筑样式和装饰设计中来,以独特、新颖、变化展现江西人文艺术精髓,体现南昌地铁景观文化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南昌 地铁入口 一站一色
一、江西代表性的特色文化
江西有着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各种文化在这里得到交融、生根发展,形成具有典型的特色,也是我国的文化艺宝。如:抚州和萍乡的傩文化,其傩面具造型、色彩别具特色,人物肖像、神兽结合等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形式;吉安的青铜文化,其纹饰上以十分稀见的燕尾纹和虎形装饰于青铜器皿上,特别引人注目的虎形附饰,作爬卧状以四足与鼎耳连接,中空。是赣江中游一隅,具有典型当地特色;宜丰的竹文化历史文化悠久有“中国竹子之乡”的美誉,其文化发展以“育竹、用竹、变竹”,来体现以“竹”走向世界的新理念;赣南的客家文化,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典型代表有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饮食文化、客家民俗活动等,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赣南客家文化个性与魅力。景德镇的瓷文化等等。这些悠久的文化传承了江西人民勤劳智慧,我们应该将它以一种新的形式表达出来,体现这种艺术文化魅力。
二、地铁与文化艺术
如果我们把地铁看成是城市生活公共空间的一部分,那么就应该加强它的文化艺术性,增强它的地域性。以本地人文艺术语言赋予地铁景观更加丰富的艺术文化气息,使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江西文化魅力,展现南昌城市景观特色。
将文化与艺术赋予地铁景观建设中,在国外已有上百的历史,其典型代表有伦敦、巴黎等城市。在地铁建筑设计上,除了伦敦将地铁作为单纯的交通工具外,其他欧洲国家城市在设计建设地铁时,把艺术与文化应用到地下空间的装饰设计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各地文化特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巴黎地铁在的设计建设时,赫克多·吉玛德设计大师将新艺术主义风格融合到地铁口设计中,体现了新艺术设计思想。超现实主义宗师达利这样形容巴黎地铁入口,“那些神奇的巴黎地铁入口,人们伴随着它们的优雅走进了自己的潜意识世界中,这是一个憧憬明天,栩栩如生的美学王国”。兼具博物馆和交通功能的雅典地铁站,将交通的科学性与古文化完美结合,体现了保护和发展传统文物的科学性和文化性。斯德哥尔摩地铁是世界上最长的美术馆,每个站看上去都像是地下岩洞,每个岩洞都是精心设计的艺术品。把艺术嵌入地铁每一站建筑中,让地铁生活显得“更惬意”和人性。
三、南昌地铁景观设计与江西文化
地铁在国内有些城市修建时,注重了“现代化”,“新技术”,而忽视了本地文化的重要性。而南昌这座2000多年的历史古城,在面对地铁时代的临近,应吸取欧洲城市地铁设计经验,将江西人文艺术纳入到地铁景观设计中来,以展现“一站一色”的现代文明窗口。
“一站一色”即每一个站台以个性化的方式,和不同的建筑样式和艺术语言,表现江西各地文化特色。
由于地铁从起点到终点,进出口是人们进出频繁的场所,也是设计体现艺术与文化的重要所在。每一站的建筑物设计应设计一个景观主题,其主题将江西某一文化特色纳入其中,使每一站建筑样式和装饰,以不同形式传达出现代设计语言下的江西各地文化特色,突出主题,展现江西文化底蕴和魅力。如:抚州和萍乡为代表的江西傩文化,其历史久远。傩面具、戏曲、民俗颇具特色。在地铁的设计中,可以将其傩面具的造型、色彩等进行现代设计手法提炼、夸张,用于地铁进出口建筑样式和装饰中,突出傩文化的精髓,体现江西傩文化的个性与魅力。吉安的青铜文化中的“燕尾纹”和“虎形”别具特色,是我国青铜装饰罕见的纹样。其“虎形”有爬、卧状以四足与鼎耳连接,造型灵动富有变化,体现了赣江中游的一种地方特色,我们应加以用之。将“燕尾纹”和“虎形”纳入到地铁另一站设计中来。虎形灵动神态与建筑物和景观小品样式相结合,形成趣味、活泼的艺术效果。燕尾纹与青铜色相结合,可应用到建筑构建中,或入口地面、天花、墙面等装饰中,体现出古色青铜文化历史氛围,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设计有效的开展有助于突出江西文化特色主题,展现“一站一色”给市民和来访者新精神感受——既现代又有历史的底蕴感。在现代都市的基础树立了江西人民千年的历史丰碑。
四、结论
这些悠久的文化体现了江西人民勤劳智慧和精神魅力。对它的设计和研究有助于促进江西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改善南昌城市景观建设,为宣传和展现江西各地历史人文情怀,提供了新的历史平台。对它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现有国内城市地铁入口即有的建筑样式,以独特、新颖、变化的建筑样式和装饰风格,展现了南昌地铁景观文化丰富内涵和人文精髓。
参考文献:
[1]陈冰.用文化激活地铁生活[N].深圳特区报,2014-6-16.
[2]卢兰新.品味“宜丰竹文化园”[J].江西林科网,2012.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汤劲松(1979-),男,汉族,安徽青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昌市“十二五”社科规划课题(Wh201405);江西科技学院重点(规划)学科艺术设计学学科建设;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YG2014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