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研究
2016-11-26孙丽莉董
孙丽莉董 冰
1.东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黑龙江大庆 163300 2.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5004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研究
孙丽莉1董 冰2
1.东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黑龙江大庆 163300 2.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50040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伦理性的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不仅可以使我们认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德育思想,而且可以使我们分析其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原因,探求德育一般规律,给当代中国的文化和道德文明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估
“中华民族在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形成了足可引以自豪的优秀文化传统。传统思想文化的重心,是伦理道德的学说。传统思想文化的突出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它的道德精神。”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不仅可以使我们认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德育思想,而且可以使我们分析其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原因,探求德育一般规律,给当代中国的文化和道德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本文尝试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评估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进行解读。
一、在德育目标上,追求理想人格,从而实现“内圣外王”的统一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始终遵循‘学为圣贤、取法乎上'的德育目标。”塑造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德育的一贯追求。理想人格以圣人、贤人、志士、仁人、君子、士等为代表。其中,最高的理想人格,孔子称之为“圣人”、老子称之为“圣人”、庄子称之为“至人”。最高理想人格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达到,而君子则是一般人应当努力达到的人格高度。君子应该成为人们于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的第一修身目标,也被称之为“众趋人格”。
中国传统德育认为,只有把个人的道德自我完善与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有机统一起来,在处理人我己群的关系上把个人和国家有机统一起来,在追求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内有美德、外有美仪并通过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内圣与外王的统一、达到理想人格。“圣人是真正有高尚道德的人,他不能仅仅停留在独善其身的层面上,他必须而且应当兼善天下,完全可以说化民成俗、利济苍生是圣人之为圣人的本质规定性。因此向圣人学习的士君子也不能不将立德与立功、立言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在德育内容上,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内容体系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体现着德育的性质,规定着德育的范围,影响着德育的效果。传统德育认为“仁”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所谓“仁”,即“亲也,从人从二。”(《说文解字•人部》)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论语•颜渊》),能做到关爱众人就接近“仁”了。“仁”就是现代意义的爱。也就是说仁的本质就是爱人,追求而不占有,给予而不索取,奉献而不谋私,善待一切人。
传统德育围绕着以爱为本质的“仁”,辅之以义、礼、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等一系列具体德目,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范畴体系,发展出了丰富的德育内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倡以忠孝为核心的人伦价值理念。二是推崇仁爱,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三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四是重气节、尚诚廉的道德情操。
三、在德育方法上,强调养成教育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说文解字心部》)道德兼具内外。在中国传统道德看来, 思想观念和空谈都不是道德,一个仅仅懂得怎样做人和空谈的人,并不能说就具有了德行,只有身体力行了道德规范的人,才是真正有道德之人。这种要求既要将道德理念内化为人的内心确信,又要外化为仁的自觉行为的道德教育理念,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大的难度,要求道德教育必须注重方法论的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在长期研究和实践德育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德育方法论、创造了丰富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除了总结出了因材施教、身教示范、循序渐进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启发诱导等方法外,还特别强调养成教育。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在人的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确立道德信念、自我修养、锻炼意志、规范行为,使人养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养成教育就是传统德育中的知行并重、知行相须。“行”要着眼于日常生活之中。张载认为,道德教育应从洒扫应对等小事做起。他说:“洒扫应对是诚心所为,亦是义理所当为也。”(《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四、道德评估上,强调通过“观、征、验”来评价德育效果
德育评价,是对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价。德育评价是改善德育过程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和优化德育过程。德育评价能够为改善和优化教育过程提供信息和依据。道德虽然存在于人的思维意识之中,但同时道德又展示在人的日常言谈举止之中,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人的展示去评定其道德状况的。中国传统德育认识到了道德评价的作用并总结出来了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道德评价方法。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认为,评估德育的效果、考察人的道德水平,不能仅凭一个说的话,要通过考察人们的行为来进行。考察人们的行为,主要考察行为的动机、效果、功用以及人在不同的境遇和环境中的表现。荀子指出,人们的道德通过言行表现出来。他说:“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轮着贵其有辩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实行。”(《荀子•性恶》)所以,要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来评估其道德。《吕氏春秋》主张通过“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来考察人在通贵等八种境遇、喜乐等六种情境以及处理家庭内部关系和外部人际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品性。
德育必然具有工具性特征。但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是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其很多内容反映了德育的规律,超越了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它不因人们的好恶而代代相传。因此,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吸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 将其用以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气、塑造公民高尚人格。
[1]张锡林,孙实明,饶良伦.中国伦理思想通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1.
1.孙丽莉(1981-),女,汉族,黑龙江伊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学研究2.董冰(1980-),男,汉族,河南柘城人,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