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开店
2016-11-26张寄寒
□张寄寒
父子开店
□张寄寒
哑巴阿牛年过半百,在锦溪镇开理发店已有三十多年,他万万想不到他的理发店竟会两度搬迁,可一想到自己的两个儿子,他就喜忧参半。
阿牛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收养长大。他十二岁时便去拜师学理发,成年后,租得镇中心一桥楼,开设理发店。阿牛天资聪颖,刻苦钻研,终练得一手高超的理发手艺,赢得镇上男女老少的青睐。不久,店里来了一个叫“跌倒花瓶”的姑娘剪发,两人甚为投缘,很快结为伉俪。两年后“跌倒花瓶”为阿牛生下两个儿子,取名大牛和小牛。俩孩子年幼之时,“跌倒花瓶”便暴病而亡,丢下阿牛和两个儿子孤苦度日,阿牛便又做爹又做娘,把两个儿子抚养成长。
一转眼,大牛和小牛初中毕业,考入职业学校,大牛考入烹调班,小牛考入文秘班。职校毕业后,大牛在一家饭店当厨师,小牛被安排在镇治安联防队。两人很快都处了对象,阿牛觉得两个儿子都很争气,他用一生的积蓄为两个儿子办完了婚事,了却了他的心愿。
随着小镇旅游业的开发,大牛向阿牛提出把理发店改为饭店的建议,饭店由大牛夫妻经营。阿牛为了大儿子的生意,立刻把他经营了几十年的理发店,搬迁至他居住的小楼的底楼。大牛便对桥楼理发店的二楼三楼进行一番装修,取名“大牛饭店”。可大牛夫妻俩,早晨睡懒觉,晚上搓麻将,对烹调技术也不钻研,烧的菜不是淡便是咸,吃倒了顾客的胃口,生意日益变得清淡。
阿牛虽搬进深巷小楼的底楼,顾客依然慕名而来,开张没几天,生意一直火爆,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大牛的饭店经营每况愈下,不得不向阿牛求助,为了儿子,阿牛关掉理发店,去帮儿子打理饭店。阿牛一边每天骑摩托车去乡下收购草鸡、草鸡蛋、野生鱼虾、农家猪,一边精心学习烧家乡菜:红烧蹄髈、鸡汁面筋、红烧鳗鲤、黄鳝煮咸肉、酱爆螺蛳、蚬肉炒韭菜、塘鲤鱼炖蛋、时令蔬菜小炒。阿牛掌勺,让大牛在旁学习,大牛饭店立刻转亏为盈,每天顾客盈门。
随着镇上的民宿行业大热,小牛在他联防队的工作岗位上再也坐不住了,他迫不及待地拉着阿牛,要把老爸的那幢小楼改建成客栈。阿牛默默点头,立刻叫了一帮建筑工人,开始房屋改造。两个月后,小楼改成了八间房间,取名“小牛客栈”。旅馆开张后,一直没有生意,小牛嫌弃地段太偏僻,嚷着要和大牛的饭店对调位置,大牛不同意,小牛说老爸偏心。阿牛眼看兄弟俩关系变得紧张,他不得不去帮小牛打理客栈,他又叫来建筑工人,拆掉两间平屋,建成一座小花园,摆了三十多盆花卉,搭建了一个葡萄架,挖了一个小池塘,放了水养了金鱼,还种上了茨菇。小牛在职校学的国画、书法技艺也派上了用场,他自己动手作画写字,再装裱,镶镜框,挂入每个房间。小牛客栈经阿牛改造后,环境优雅,充满文化气息。重新开张后,每天客满为患。
从此,大牛和小牛对老爸刮目相看,老爸成为他们心目中最佩服的人。他们一番商量,决定让老爸轮流去自己的店里帮忙,一开始协定,半年一轮;后来觉得太慢,改一个季度;想想还是慢,最后改为一月一轮,谁先谁后,猜拳而定。大牛猜拳赢了,阿牛去大牛饭店帮忙,饭店的里里外外都由他打点。一个月后,阿牛又去小牛客栈帮忙。阿牛在哪里,哪里的生意便红火。难道阿牛真有什么让生意变红火的本领?有人问阿牛,他只是用两手不停地比画耕地的动作。大牛和小牛都想把老爸留在身边,多一天是一天。
有一天,大牛饭店里的一帮客人问大牛,能不能帮他们介绍一家有特色的民宿。大牛毫不含糊地向他们推荐小牛客栈。又有一天,小牛客栈的一帮客人问小牛,能不能为他们介绍一家有特色的饭店。小牛出于礼尚往来,立刻推荐大牛饭店。此后兄弟二人联手,生意越做越红火。
阿牛看着两个儿子的生意逐渐稳定下来,他决定租屋重新开设理发店,两个儿子觉得老爸年纪大了,也该让他歇歇了,不能太依赖他,两头跑实在是太累了。于是,两兄弟把老爸租来的房子装修一新,重新挑起老牛理发店的招牌,庆贺老爸的理发店重新开张。但是,两个儿子万万没有想到老爸的理发店开张后的第一项优惠新举措便是:凡在小牛客栈入住的客人和光顾大牛饭店的食客,均可在老牛理发店免费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