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东盟国家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经济因素
2016-11-26全克林
全克林
浅析影响东盟国家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经济因素
全克林
【摘 要】中国—东盟博览会自启动以来,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与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东盟各国对博览会的参与程度各不相同。本文尝试对影响东盟国家参与博览会的经济因素做一分析。
【关键词】东盟国家 中国-东盟博览会 动机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区政府承办的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南宁举办。博览会是专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服务的博览会,也是我国首次举办的以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主题的国际性博览会,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自从2004年以来已经举办十余届,取得巨大成就,令世人瞩目,但在另一方面,博览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部分东盟国家实际参与程度和参与质量仍有进待一步提高,究其原因,就在于在中国与东盟在经济互补性与竞争性并存。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为东盟国家克服金融危机和恢复本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国政府采取努力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对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带动亚洲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将先行向东盟开放市场,对东盟经济相对落后的老、柬、缅等国实行“例外条款”,东盟国家看到了中国的诚意,也看到了与中国加强经贸合作的益处。目前中国的经济和贸易总量已跃居为世界前列,并形成较为成熟的开放经济体系,对东盟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了日趋强大的吸引力和推动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从2002年的550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4000亿美元,增长了8倍。
根据其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参与博览会的态度,东盟国家大致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以泰国为代表,还包括缅甸、老挝、柬埔寨,它们总体上对博览会参与较为积极。除泰国外几个国家都是欠发达国家,与中国经济互补性较强:对中国的产品、资金和技术都有较大的需求,其特色产品如林木资源、矿产品在中国也有很大的市场。第二类以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代表。由于经济较为发达,它们与中国经济也有较强的互补性,在中国有大量投资,经济上相互依赖程度较高,合作前景广阔。而印尼、菲律宾、越南等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也为复杂。一方面双方有较大合作空间,另一方面,经济上又有较强的竞争性,尤其在出口产品结构和吸引外国投资方面。这决定了这些国家对博览会的举办抱有矛盾心理。一方面,它们对于通过博览会平台打开中国市场,引进中国适用技术和产品,吸引中国投资有浓厚的兴趣,这是推动它们参与博览会的主要动力。而在另一方面,它们又对中国通过博览会对其市场进行全面渗透,对本国特定产业产生冲击心存疑虑。此外,它们对于国内华人企业和商协会借参与博览会活动加强与中国的联系也抱有一定的戒心。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又影响了它们参与博览会的积极性。
东盟方面对自贸区建设和博览会的矛盾心理可以从时任东盟秘书长的王景荣的一番话中表现出来。王景荣在接受采访时说,实际上,自从东盟与中国签署自贸区协定后,东盟与中国吸引的外资都增加了,这说明合作对双方都有利。当然,东盟内部还是有某些行业担忧中国的竞争,比如在玩具、服装和纺织等行业,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很强,但这也是东盟重组经济结构的一次机会。对东盟来说,重要的是要发现自己对中国的比较优势,从而达到优势互补。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存在对中国竞争的担心,最终东盟还是同意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同意与中国共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其根本原因是东盟不仅看到了竞争压力,同时也看到了机会。一个拥有13亿人口、经济持续发展的大市场,对东盟来说意义重大。同时,中国对博览会的定位是帮助东盟产品进入中国和推动中国向东盟投资为主,也促使东盟国家决定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
由上可见,中国与东盟国家政治关系的改善和经贸往来的不断密切,以及与中国加强经贸合作的政治和经济上的收益,为它们提供了参加自贸区建设和参与博览会的强大动机。
中国和东盟各国对自贸区建设以及为自贸区建设服务的博览会既存在共同的需要,又抱有各自的考虑和期待。双方经济上存在竞争性,尤其在出口产品结构和吸引外国投资方面。这决定了这些国家对博览会的举办抱有矛盾心理。一方面,它们对于通过博览会平台打开中国市场,引进中国技术和产品,吸引中国投资有浓厚的兴趣,这是推动它们参与博览会的主要动力。而它们又对中国通过博览会对其市场进行全面渗透,对本国特定产业产生冲击心存疑虑。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又影响了它们参与博览会的积极性。
由上可见,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的不断密切以及与中国加强经贸合作的经济收益,为它们提供了参加自贸区建设和参与博览会的强大动力。同时,东盟与中国经济的竞争性等因素又会影响其参与博览会。我们需要针对不同国家,采取有力措施,提升东盟国家对博览会的参与程度,确保博览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仕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东南亚华人政治的影响试析”[J].东南亚研究.2003(03).
[2]曹云华,唐翀.“东南亚:新世纪中国外交的前沿”[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东盟国家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制约因素研究”(项目编号:11FGJ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