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色彩学习中的“得意忘形”

2016-11-26康欣民

长江丛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交融意境色彩

康欣民



浅谈色彩学习中的“得意忘形”

康欣民

【摘 要】“得意忘形”是重要的美学理论,也是存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表述艺术作品中的一种状态。在色彩学习中,“得意忘形”能够体现作者对形于色、形象与意境的主观驾驭能力,体现出作者对自然形象的再创造,是主体与客体交融统一的结果。

【关键词】色彩 得意 忘形

色彩课程是绘画类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基础色彩的学习也早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美术设计类各专业必修的学科之一。那么,“怎样才能画好色彩?”便成为初学者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怎样才能画好色彩?”这个问题太过于广泛了,关于色彩学习的话题可以拉得很长,对于刚接触色彩不久的学生来说,最难把握的是“形”、“色”、“意”、“象”的处理,所以在这里我们仅仅讨论色彩学习中对“形”与“意”的把握,来分析“以意传神”“知形达意”的重要性,促进我们对“形”“色”与“意”“象”之间关系的了解,从而帮助我们学好色彩这门课程。

一、绘画中的“意境”

从人类漫长的美术发展史中,我们了解到绘画有两个主要功能:记事写景与抒情表意,而色彩课程作为绘画门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同样具有这两个重要功能。绘画作为人类的主观活动,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之中画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个人的主观情绪,所以我认为绘画的功能还是偏重抒情表意的。直接说来,“情”便是“情感、感受”,“意”便是“意境”。

“得意忘形”中的“意”可以理解为“意境”和主体的“情”。宗白华对“意境”的理解是——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与景交融互渗,因而挖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添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

简单来说,绘画是画家审美和情感的具体体现,通过绘画悟道修行、感悟人生是中国古典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节,是一种文化审美方式的传承延续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爱好和创作方式。

二、“得意”与“忘形”的关系

在不同的艺术方式中,都存在“得意忘形”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造型艺术更是这样。色彩之中的“意”可以简单理解为需要表达的内容,如形体关系、色彩关系、空间关系、质感、形式感等方面,能够体现作者对色彩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艺术修养。“形”从字面上来讲是指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色彩等外在形象。“忘形”不是简单地理解成忘掉形象或不需要形象,而应该理解成对形象了然于心,胸有成竹,到了非常了解和熟悉的地步,使主体与客体、心与手达到高度统一的境界,达到自然生动、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而不是被动地跟着对象走,而是需要对万事万物的仔细观察和细心体会,并且经过反复的练习,这样才能掌握其本质,刻画其内在,而不会忘乎所以,不知节制。

同时,在色彩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要仅仅以描绘表现对象的客观自然形态为目的,还应该结合个人的色彩感受,掌握和归纳色彩的本质规律,强化色彩的主观表现力,用心去感悟大自然中的色彩,打开自己的色域,再反复提取和练习,才能达到合理、自如地运用色彩,从而达到“忘形”的地步,为后期的专业创作打下坚实的色彩基础,而不至于像一些初学者一样,借“得意忘形”之名,认为色彩学习中的造型基础不重要,而忽略了形与色、形与意的结合和统一。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得意”与“忘形”之间,“忘形”是手段,“得意”才是目的。“得意”是绘画作品中的根本,唯有“得意”才能展现画家的情感和心境;而“忘形”是做到胸有成竹,物我两忘,情感与技法相互交融,表现能力达到极度熟练和自由,“得意忘形”能营造出唯美的画面和意境,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三、“得意忘形”是主体与客体的交融统一

艺术来源于生活和自然,比如我们在色彩静物写生中,以物体的固有色、环境色等具有真实感的色彩关系为依据,表现内容多是具体和真实的;艺术又高于生活和自然,我们不要长期停留在模拟自然的浅表层面上,更要开启想象和情感之门,重点培养自己的创作力、想象力和情感表现力。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绘画不仅表达人的思想,还表达了人的情感,所以我们在掌握色彩本质规律的基础上,还要深入到生活和艺术美的意境中去,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审美感受,做出审美判断。

优秀的色彩作品,是在不忘之忘的基础上,对对象的自然形态特征进行有选择的提炼、结构和重组,有些用笔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在形与色、松与紧、概括与取舍等方面都“用心良苦”,体现出作者对自然形象的再创造,是主体与客体交融统一的结果。

“得意忘形”是重要的美学理论,也是存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表述艺术作品中的一种状态,是主体思想情感和客体自然形象的提炼和交融,是意与景、形与神的高度融合和统一。在色彩学习中,“得意忘形”能够体现作者对形于色、形象与意境的主观驾驭能力。画面中形体的造型之美,影响甚至决定色彩作品中的意境之美,得意并不是真的忘形,而是在不忘的基础上得心应手,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造化之功。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谈美书简[J].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

[2]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J].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学院艺术学院)

3、建筑物与周边环境要协调统一起来。现阶段,哈尔滨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推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哈尔滨市政府鼓励开发商与设计者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建筑表面与物件等更多的设计雕塑、装饰等。由于建筑性能差异明显,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需要以公共建筑为本体,以主环境为主体。而居住环境则应该以外部道路或者是环境入口位置为重点。

4、注重公共艺术活动的开展。规划部门应会同旅游管理、城市管理人员在城市各类人流密集场所,尤其是游客密集场所划定一定的区域,鼓励各相关部门组织各类街头艺术活动,如街头画家、活动雕塑、公共展示或特定地点的涂鸦活动。比如街头艺术表演。要求在城市重要人流聚集地,商业广场等,划定特定区域,如步行街、过街地下通道,以此保证城市的公共安全。街头画家,分布要求与街头艺术表演相同。活动雕塑,分布在城市重要人流聚集地,如商业广场。主题和内容的可以随机。公共展示活动,开放空间内,如历史步行街区;文化娱乐类公共建筑内部或前广场,如博物馆前广场。注重活动的参与性、考虑公共安全。

1、管理水平比较低,政策支持不足。城市公共艺术要想发现起来,科学合理的管理必不可少。但是哈尔滨各个区在发展时,只从本区出发,忽视了整体性,无论是在设置上,还是在设计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随意性。再加之,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耗资量非常大,如政府部门不加以帮助支持,很难建设完成,哈尔滨政策支持显然不足。

2、艺术主题不够清晰,没有特色定位。哈尔滨是一座非常特色的城市,但是城市公共艺术却未完全地表现出这一点,某些艺术作品并未有清晰的主题,空间布局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此外,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无论是在尺度上,还是在风格上,都不够明确。

3、市民并未广泛的参与其中,与市民生活不够亲近。哈尔滨城市公共艺术在选题方面,策划方面都未能与市民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所以市民参与程度并不高。再加之,市民对公共艺术并没有清楚的认知,城市中也没有一个可以表现公共艺术的空间。

作者简介:康欣民(1984-),男,汉族,江西吉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交融意境色彩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真美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集聚思想碰撞推进文化交融与发展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