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刀未老雄风啸
——记“红军诗人”杨光明

2016-11-26郑德厚

中华魂 2016年8期
关键词:杨老雄风学友

文/郑德厚

宝刀未老雄风啸
——记“红军诗人”杨光明

文/郑德厚

在一个瓜果飘香、五谷丰登的季节里,我拜读了红军诗人杨光明的四本诗集——《奋蹄》《勤耕》《夕拾》《晚霞》,诗意盎然,沁人肺腑。

杨老1922年生于四川省苍溪县,1934年参加工农红军,是位名副其实的“红小鬼”。参军前,他只读过一年私塾; 晚年休闲了,学起了诗词和文学。习作不断在军内外的报刊上发表,又被吸收为燕赵晚霞诗社、金秋文学社、红叶诗社社员。一个年过九旬的老人,何以笔耕不辍呢?杨老的《渔家傲》是这样写的:

“幼小从军今已老,平生征战时光好。足遍天涯行正道。天亮了,翻天覆地人欢笑。 卸甲归田烦事少,回思往事豪情傲。儒子黄牛心系套。闻军号,宝刀未老雄风啸。”

在这首词中,让人看到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典型形象。杨老是一位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拼搏到老的红军战士。现在,他仍然就读于后勤指挥学院老干部大学,成为诗词班中年龄最长的学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离休后,这位永不止步的老红军战士开始了新的征程。他决心到传统的格律诗中徜徉,努力作出新贡献。他跑遍新华书店花了1000多元钱购买了《毛泽东诗词》《唐宋元明清诗词》《唐诗三百首》《唐宋诗词元曲鉴赏词典》《诗词典故词典》以及李白、杜甫、李清照等大诗人的著作。他戴上老花镜,如饥似渴地欣赏一首首名著,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读到入神之处,有旁若无人之感;读到精彩处,不禁发出声声感叹。通过潜心研习,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对诗词产生了越发浓厚的兴趣。

不论风里雨里,杨老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按时到课。普通学员,毫无架子。尊敬老师,团结学友。杨老常给自己加压,总能超额完成作业。每次作业在交老师修改的同时,还征求学友的意见。由于虚心好学,又严格要求自己,杨老的进步比别人要快,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有诗赞:“学海银翁宛若童,秉书端坐课堂中。烽烟岁月英雄事,尽展风光赋里行。”

1995年杨老骑自行车上学,路上不幸被汽车撞倒,全身多处受伤。在住院治疗期间,他让家人把课本拿到病房,仍然坚持学习。学友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关心杨老的健康,当杨老返回课堂时,大家走上前去祝贺康复。为此,有人建议干休所派车接送,得到满意答复。面对组织的关怀,杨老的学习劲头更大了。

握惯枪杆子的手,摇起笔来的确困难不少。杨老不会汉语拼音,踏进诗词的门槛就遇到了拦路虎。他不畏惧困难,在课堂上反复发音练习,回到家里又让上小学的外孙子朋朋当老师。小孙子模仿老师的样子教得特别认真,每周讲几次,每次都留作业,还要考试,并耐心纠正姥爷的四川腔。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杨老学会了汉语拼音,这就为诗词的入门打开了通路。

继续前行,杨老遇到了第二只拦路虎——格律问题。有了汉语拼音作基础,他在运用中一字一字地熟悉《诗韵》常用字的平仄,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也都掌握了。一时没有把握的,再查《诗韵》,也不觉得很难了。对律诗和绝句的基本句型,开始时杨老摸不着头脑,作诗时只好将平仄写出来,逐字逐句地“削足适履”。后来弄明白了粘对的关系,只要定下首句平仄韵脚,后面句式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安排了。最使杨老感到困难的是对仗,道理也明白,就是不能得心应手,写成一首诗要7到10天时间。他决心从深入学习名诗名句起步,再反复研习《声律启蒙》,渐渐找到了感觉。此后,作律诗时就不感到很困难了。

杨老像是一位勇士那样,降伏了两只“虎”。此后,他便集中精力,把功夫用到意境思考和字句的锤炼上。写诗的速度也加快了,一首首新作跃然纸上。老伴、儿子、女儿,都是他的第一读者。吟罢,听了七嘴八舌的评说,静坐桌前再行修改。儿子和女儿又教爸爸用电脑。时过不久,杨老便又可以在电脑上作诗了,无比喜悦的心情从笔端自然流出:“燕地风光无限好,赵州故事永传扬。晚云晓月雄狮吼,霞映太行锦绣乡。诗海同窗歌盛世,社学伴侣咏辉煌,十分情谊良师友,年迈童心喜欲狂。”此时的杨老,习诗已到入迷的程度了。有时午夜梦中获得佳句,便马上披衣下床记到纸上。不断推敲字句,为一个字去翻字典,为一个词便查《辞海》的事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正是这种刻苦的追求,才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诗篇。

不久前,杨老得了带状疱疹。病初愈,还阵阵疼痛,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这位红军诗人便饱蘸墨汁完成了长诗《我经历的长征》的写作。由此可见,在这位94岁老红军身上处处闪烁着红军长征的精神。

猜你喜欢

杨老雄风学友
笼中鸟
“雄风”起飞
鉴宝大师
鉴宝大师
百岁翁的“三气”养生法
陈福军油画作品欣赏
雄风
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