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海南民间投资的熊熊火焰
2016-11-26三人的路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三人的路
点亮海南民间投资的熊熊火焰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三人的路
“百日大行动”如果要收到预期效果,必须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最突出真问题。到那时,民营投资的热情才会进一步被激发,燃起持久的熊熊火焰。
上半年,海南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0.9%,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130%……这是《人民日报》在头版报道的事。
此事件所对应的背景是,全国民间投资1-5月增长仅3.9%,比去年全年的10.1%下降了6.2个百分点,媒体的表述是其增速“断崖式下跌”,东北地区增速甚至下降29.3%。两者一对比,海南的成绩单可以说十分醒目。
民间资本是最精明、最敏感、最看重回报的钱,故而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投什么、往哪投、何时投,都很能说明问题。海南民间投资的逆势飞扬,说明海南以“多规合一”试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聚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正形成民间投资的洼地。但即便如此,要解决好民间投资所面临“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等问题,却非旦夕之功,类似部分银行只因屯昌“梦幻香山”是民企项目就拒不放贷的事,也不时见诸报端。所以,省委六届十次全会重点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随后,作为对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省委、省政府从9月1日起又开展服务社会投资百日大行动。
“百日大行动”甫一开始,就可见其鲜明特色:一是将投资主要导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十二大重点产业、六类园区、“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实现海南产业升级;二是这些投资领域,民间投资是重要支撑,这也符合海南社会投资相对活跃的基础条件;三是为扩大民间投资,海南将进一步在放开、搞活、减负等方面打好“组合拳”,这既积累了海南经验,也体现了国家担当,有助于从海南复制、推广开去,激活当前低迷的民间投资热情。
成绩固然可喜,前景更加可期。但“百日大行动”要想收到预期效果,必须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最突出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物流贵。由于海南远离市场腹地和产品集散中心,进出岛水陆联运的环境复杂、运距也长,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达18.9%,比全国高2.3个百分点,其中运输成本甚至高出内地50%。比如海马汽车每运出岛一辆车,物流成本就增加2000元;冬季瓜菜运到北京,物流成本占33%。据测算,如果海南物流费用占GDP比重每下降1%,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可达25亿元。物流设备设施落后,资源缺乏整合,运输和仓储管理粗放、信息化程度低,导致物流企业运营效率低、收费贵、名目多,也是“老大难”问题。比如海南港口的停泊费收取标准是4.5元/吨,远高于内地1元/吨的标准。此外,海南航线少,货物出口往往需要中转,也抬升了物流成本。再如由于海南没有直达欧盟的航线,因此商品要出口到欧盟,从海口港发货要比从深圳港贵28%。
第二个问题是融资难。金融资产主要配置在大中型商业银行手里,部分金融机构偏好大项目、大企业、大客户,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也不愿意花更多精力去研究、发掘和投放中小型企业。针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农企的支持和服务,雷声大、雨点小,以至于海南小额贷款平均利率偏高,一些民间地下借贷利率高企不下。全省直接融资只占融资总额的28%,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水平,即便是针对热火一时的“新三板”,海南挂牌企业数也只占全国0.2%。
第三个问题是费用贵。比如民营企业反映税费成本占企业总成本10%,有的甚至超过25%,尤其是酒店、餐饮、商贸、文化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几乎都存在过高的“五险一金”费率不断拉高用工成本、严重挤压企业利润空间的问题。还有“鸡生蛋、蛋生鸡”的审批怪圈依然存在,以至于在“百日大行动”的25条具体措施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求“不得设任何门槛”。
可见,横亘在“百日大行动”面前的“三大障碍”,尚需壮士断腕的更大勇气、破釜沉舟的更大决心、咬定青山的更大毅力才能搬开。到那时,民营投资的热情才会进一步被激发,燃起持久的熊熊火焰。